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苏州城隍庙 |
[游记]苏州城隍庙 |
2008-06-16cncn.com |
苏州府城隍庙位于现在的景德路,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吴县城隍庙在府城隍庙仪门之西,长洲县城隍庙在府城隍庙仪门之东,创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现存府庙工字形犬殿等古建筑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二字源出于《易经》“城复于隍”,“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所谓“城池无水日隍”,两字连用泛指城池,后来逐渐演化为“守护城池之神”。《北齐书慕容俨传》称:“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所祷。”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载:“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书于史,则又不独唐而已”。这是“城隍”作为神祀的最早记载。由唐至宋,或赐庙号,或颁封爵。到了明洪武初,则诏封天下城隍,府者公,州者侯,县者伯。还敕封郡邑里社各设厉坛,以城隍神主祭,春、秋二时与风、云、雷、雨、山、川同坛并享,俨然成为阴间的官吏制度。 古代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一般把一些为当地百姓做过好事,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死后就被老百姓抬出来成了当地的城隍爷。苏州最早的城隍老爷是战国楚国时封于苏州的春申君黄歇。 城隍庙在1958年以后被用作工厂,2004年城隍庙全面修复开放。现有头门、仪门、大殿、及寝宫组成。大殿有前后两殿,中间贯以穿堂,平面呈工字形,俗称工字殿,是苏州唯一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早期殿堂建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和县城隍庙俗称阴元和堂,在钮家巷东升里13号。清雍正四年(1726)即土谷神张明庙改建。张明是东汉名将,致命凤池,宋元丰初邑人立祠祀之。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地置元和县(取齐门外元和塘为名),雍正四年(1726)八月里人张品伦等谓:“元和既分县,阴阳‘理,应添设县城隍司,以昭祀典。”建议以凤池乡旧有土谷神张明兼理城隍一职。当时的妊洲知县江之炜将此事向苏州知府奏明,复与举人、生员等多人合议,认为这里原本是“凤池旧迹”,得名可上溯至周宣王时有凤翔集于吴泰伯十六世孙吴武真家一事。张明是一位戎马倥偬的军人,汉光武十三年尽忠于此。宋真宗、徽宗两朝,经宰臣丁谓、张天觉先后奏请封张明为武安君。如果因析长洲县为元和县而将他封为城隍神,尽管“以死勤事合于祭法,为元和城隍义无不可”,且可视作“祭于社之遗意”,但考之十古,例无城隍神兼摄他职故事。考虑移张明神像于左首便殿,而以正殿立元和县城隍神像,署其门日“元和县城隍之庙”,似较妥洽。于是详细上报,府台认可后,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设像成礼。 此后,乾隆二年知县张若羲修,嘉庆十年知县叶振青重修。咸丰十年毁,同治六年邑人重建。光绪十二年,知府魁元以神灵迹昭彰,详请督抚奏加封号,得旨俞允,御赐“绣壤敷仁”匾额,并加封号“保民”。 城隍神是民间最普遍的信仰之一,所以尽管元和县城隍庙地处小街小巷内,但香火仍然很旺。其正殿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尚供奉城隍爷和众皂隶的塑像。大约为了增加香客的兴趣,其中有一名皂隶是活动的,只要踏着他前面的踏板,皂隶随之向前一倾,手中的链索也就飞套过来。据说后来吓死了一个人,庙内才把踏板钉死。 历经百年沧桑的阴元和堂,尚存硬山式后楼及配殿。后楼面阔三间13米,进深10.45米,青石覆盆式柱础。过街楼有砖刻楣额“凤梧道院”。原有唐寅、祝枝山、董其昌书法石刻,现藏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
旁边有2个大字没有拍进去,看的真的是喜欢,虽然书法不佳,希望景点门口都有这2个大字就好了,此二字为免费.呵呵 在苏州住了几十年,这城隍庙还是第1次来,好象以前都不开的. 进大殿有道士可以算卦,看见一MM求得一签道士按编号从墙上取下解卦的条子,看后面还有月老殿估计是问姻缘的吧,哈哈!
月老殿里都挂满了红色的丝带和同心锁,可有情比金坚的意味?
后殿是些鬼衙役的塑像,着实有点可怕,就不上PP了,
里面大殿的道士在做法事,唧唧哑哑的都听不大懂,原生态的东西,估计百年前的道士也是这样子的做法事吧.
要出来了,门口在察院场景德路口,交通方便,又一处免费的景点被我发现了,很是开心,也希望大家有空也看看,世道不到,低掉消费,最好免费,呵呵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91011/26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