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喀什的古城(一) |
[游记]喀什的古城(一) |
2008-07-07cncn.com |
喀什这座弥散着神秘诡异的古城,堆筑在黄坯斑离的高台土城上,象一个中世纪的城堡驻守在中亚绿洲的腹地。是远离了我熟知的中土文化的影响,还是弯钩明月般特立独行的彪蛮性格,城一入眼中便永难忘却,它若一抹游魂般浸淫在脑中勾得人直挂幽肠。 我留喀什只这三天,所见平生不悔。它不是一座我们见过的现代城市的城中村,也不是巨大型闭塞的古代村落,它散发着民族与宗教的气质,我进入的是一个突厥后裔人的院落的角落,而穆斯林的文化展开在我的每一程脚步中,她是人类文明进程上的一颗无名的珍珠。 清晨金黄的阳光铺贴在柔韧的土城上,就不觉得它干埒土质的落魄;穿越方砖砌制的围城边的水道,水道是秀隼高挑绿草的浓墨,转而就有自下而上的拾阶,这是通往土城晦涩灵魂的仰视,也是拉近心灵距离的直道;不过已有原木支架着电线先已飞入了城廓,蓝天下远近低鸣的鸽哨是护城警惕的卫兵,越来越接近你的气息,也才感知这一切是守护千古以来的恰似杂乱的传承。 包裹在传统服饰里的维吾尔族小妹,学习过汉语,交流起来非常明快。黑色纱巾裹着头发也难挡住耳后的胎坈,她的皮肤不够白瓷,一直笑容可鞠式的温顺知理。“最近你家可好?今天可要去跳舞吃饭的哟。”“家里来人不多了,爸爸还在家呢,我们吃什么你们就吃什么呢!哥哥中午也不会来。”小女孩的语调是特有的拖长音。 阔孜其亚贝希巷子的第一户人家半掩着门,不需要考虑推与敲直接进了,庭院正中砖砌成的土塌子,老母亲与邻居大妈闲聊着,看见客人过来也不显得突兀,并不起身继续接着聊,我们落得一个自由便可四周闲看。 边侧的陶屋里,原来男主人正在两层的土台上印刻着泥胚的身纹,他蹲在土里,一顶鸭舌帽下留着小胡子的脸望了一下门口,并不做言继续摆弄着他的作品,他前面还排列着大大小小不少只还没有烧制的罐子,看来今天的工作还真不少。屋子里没有开灯,顶棚天窗透射一缕阳光,一层蓝色细小颗粒若薄雾状升腾在斜照中。多年未见到的录音机还开着,穆斯林的乐曲流淌着,我心中难捺一丝莫名的悲凉,让我瞬间理解此行的目的是朝圣是逊乃。 包着头巾的妇女坐在地上,肩膀靠着空巷的泥墙上孤独地晒着回忆。走过她的身旁也不作任何的反应,拖鞋是温州产的踩在脚下,她要让每一个毛孔和细胞进行阳光的洗礼。 快到维吾尔族女孩家的门口,另一条巷子走出美貌的少妇,传统的服饰与流行时尚的包让我惊呆了,她很有默契地站在那里摆好姿势,完全没有任何的羞涩和不安,倒是我开始局促起来,对他笑得同时按下了快门。“咔嚓”只有一声在寂静的时空中显得那么清脆,当我还想说什么的时候,她转身离去,我看着,等待....,我没有等到回眸的一笑,也没有等到迟疑的背影,她就这样消失在古巷中。 我站在原地依旧没动,琢磨着应该用上世纪的语言还是本世纪的语言交流,“小娘子,西门大官人在此!请留步吧!” “去死!你以为我不知道西门庆是什么货色呀!”回荡着我熟悉的语言。 这段内心的无耻对白把自己逗乐了。 司马相如?曹操?刘备?张生?贾宝玉?楚留香?划过脑海中一串串风流男人的名字,还都如西门来到更彻底更真实。 同行的人喊我,“到家了,快进来吧!”我这才兴奋地喊出声来,“我邂逅了一位标准的维吾尔族美女,太迷人了,简直不可思议,不信你们可以看她的照片。”于是我如获至宝般把相机举了出来......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92230/2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