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关如昨

[游记]西关如昨

2008-10-08cncn.com

这次到广州,我们驱车直奔荔湾湖公园,逛了一圈,从公园东门出来,就迫不及待要去看期盼已久的西关大屋。沿龙津西路南行,十字街头“西关古玩城”的牌坊边,绿荫下一块黄色的石头上写着“荔枝湾”三字,我想,这就是当年“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枝湾吗?

低头问老广,他说这就是荔枝湾,要看西关大屋就到前面的荔湾博物馆,是一座典型的西关大屋改建的。

沿着古玩街走五分钟,博物馆就到了。前面一座三层洋楼,是民国初年英商广州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仲的旧居。紧挨着辟为的“西关民俗馆”就是著名的西关大屋了。

走进去,过青云巷转入便是偏厅,巨贾富商精致的家居陈设展现在眼前。抬头望,木板上的诗词我读不懂,只有那梅兰菊竹四幅画我是认得的。低头看,青砖墙面,阶砖地板这些岭南特色我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墙上挂着介绍西关大屋建筑特色的图文资料。西关大屋三开间(又叫三边过)的平面布局,整体上看上去就象中国汉字的“日”字,有一种整齐对称的美感。资料是这样介绍这种结构的:正间以厅堂为主,从临街门廊、门官厅、轿厅、正厅(神厅)、头房(上有神楼祀天神及祖先)、二厅(饭厅)、尾房,形成一条纵深很长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倒朝房(客房),俗称“书偏”。倒朝房顶为平天台,供晒晾、赏月和七夕拜七姐等用。书偏中后部为卧室、楼梯间和厨房等。相邻大屋常有青云巷(小巷)隔开。

转过去是轿厅,是中轴线上进门第一间建筑。这里陈设考究,中为神台,上书“金玉满堂”。举头三尺有神明,楼上也有神龛,有一神贴一对联“宝鼎呈祥香结采,银台报喜烛生花”。两边高墙上各挂着四卷竖幅画轴,墙边放着清代酸枝大椅,两椅配一小几,厅正中放一张云石圆桌。墙角靠里放着一个齐人高的立式自鸣钟,还不知疲倦地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再走进一个门,是书房。靠着青云巷的门边放着一块巨型灵壁石,名为龙凤呈祥。青云巷那边的山墙装饰了一扇精美的满洲窗。各式大小不一结构繁复的方形木格衬托着中间圆形的蚀刻彩色玻璃,玻璃上刻着盛放的梅花兰花菊花。窗下墙边,是一部留声机。两个书架一木书台一靠背椅,桌面放一砚一笔筒,简单了一点。我想,这正是书房的精髓,在这一屋内,无论是阳光初现的清晨,还是油灯影照的黄昏,听一段音乐,还是看几页书,都是儒商的一大乐事。正对书房是个天井小院,透窗通街,几丛竹与街景掩映,窗上书“入韵”二字,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一装点,真是一种无限高雅脱俗的景致。再看窗边两联:绿叶摇风诗宛转,红花经雨画玲珑。岭南多风雨,商海有沉浮,风雨在这园内却是诗情画意的,人生也因此而显得从容淡定了。

书房后,是西关婚俗陈列室,再往后,墙角放着一副“池记云吞面担”,其精致考究也让人大吃一惊,一边是炭炉,一边有抽屉有柜可放碗筷银钱和云吞面食,肩头一挑全盘生意就走街串巷去了。重庆有它的担担面,老广也有它的云吞面。我试着挑了一回,不算重,但是如果放上面条和炉水,该有四五十斤吧,每天挑着这一副重担上街谋生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走上楼,是西关小姐的闺房。闺房向来是中国少女的私密之地,精致的大床,古意的妆台妆镜是必不可少的。屋内的墙上还有花鸟虫鱼的绣画,墙角还有一台西式钢琴,西关小姐的修养品位,可见一斑了。门外墙上,挂着三两幅妹仔伺候小姐梳洗的白描,再现西关小姐的优雅生活。


(绿叶摇风诗宛转,红花经雨画玲珑)

天井后面,本是正厅二厅和房间佣人房厨房。但是都没有完全修缮开放。只有正厅两边的房间通过广义行商铺再现了当年十三行的情景。西关大屋内精致奢华的生活,使人们不禁要问:“他们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

这就要从十三行说起了。17世纪,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但是大清王朝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有广州是唯一合法的对外通商口岸。十三行就是当时那些政府指定进行对外贸易的行店,因最初只有十三家而得名。他们垄断中国的对外贸易长达一个半世纪,积累了无数财富。康乾盛世,十三行兴盛达到顶峰,商行多达几十家,出现四大巨富——伍秉鉴、潘启官、卢观恒、叶上林。那时十三行内餐樯桅林立、生意兴隆。来往商人有英、法、俄、西等十数个国家,十三行的商人也因此积累大量财富。由于城内每晚关闭城门,对做生意和生活都很不方便,他们就到西门外买地建屋,使西关成为华洋杂处的富商居住地。但是十三行于1822年意外失火,大火后数年内奇迹地恢复往日的繁荣;1856年再遭大火,这次是人为焚烧,从此它的繁华和财富灰飞烟灭,西关大屋也渐渐归于沉寂。

今天游人行走西关,十三行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广东人做事就是这样低调实干,他们对于西关富商的经营,就象是十三行那样永远沉默。今天关于他们的一些点滴记忆,我们还是从洋人的记述中找到的。以那位伍秉鉴为例,美国《华尔街时报》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他在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美国第一艘商船下水,亦起其名“浩官”(他的别号“浩官”,象征着财富和商业信用)。1834年美国商人亨特估算他的资产,共约值2600万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人民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伍氏的豪爽大方声名在外,据说一个美国商人欠了伍秉鉴7.2万元(当时一艘满载货物的中型货船约值10万元)的债务,因为没有能力偿还一直滞流广州。伍秉鉴当着他的面把借据撕碎,表示他们之间账目两清。他对清庭的慷慨史籍无闻,但是这个故事使他在外商享誉半个世纪,这就是中国商人的悲哀。中国商人做生意遇到困难,政府趁火打劫捞一把,外国商人做生意吃了亏,政府出钱打一场鸦片战争为他们出头。

也许因为这样,没有洪水,没有兵焚,西关大屋内的生活就这样象一场豪华盛宴一样结束,只留下英美商人的盛赞。美国商人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中说:“由于与被指定同我们做生意的中国人交易的便利,以及他们众所周知的诚实,都使我们形成一种对人身和财产的绝对安全感。”但是中国人对他们却很陌生,至今没人写他们的传记。他们的商业谋略,享誉世界,却没有一部专著剖析,只有空空的大屋让人怀想。

今天的西关大屋,主要集中在城西的荔湾区逢源路、宝华街、多宝街附近,现存数量从清末民初的800多间变为不足100间,其中有保留价值的只有10间左右。我们转入旁边一条小巷,才见到大屋的三重门——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门,内为大门。重门深锁的背后,是西关大少和西少关小姐的奢华生活。而门外的青石板路,是那样洁静,走过去,是西关大屋保护区。这条逢源大街,有芳草萋萋的大屋,更有寻常人家。我想,西关大屋的意义和魅力在哪里呢?是它的鲜活、世俗、平等、包容。西关是活的,不象成都宽窄巷,不象杭州清河坊,不象北京前门大街,只有纯粹的商业,没有了原住民。广州的西关大屋区离我们是这样近,那种鲜活的广州市井生活在这里也可以寻见,可是它却仿佛停留在一百多年前,青石板路回响的分明又是现代广州的节奏,时光的错觉就是这样活着。西关大屋居住的是天天与洋人打交道低调实干的广州商人,他们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的生活是世俗化的,他们选择城关之外这片开放地带与平民接近,不象当时的中国官场那么高高在上。这些新兴的阶级受着西方思想的影响,他们追求自由平等,他们与市民生活没有距离,市民也乐于谈论和效仿他们,西关就这样成为广州的时尚风标。包容向来是岭南的性格,满洲的窗户、舶来的钢琴、中国的古画都可以容纳在西关大屋内各得其所。

西关大屋的精神回响在这个世纪。作家欧阳山的小说《三家巷》描写的就是20世纪初西关大屋生活的人与事,这部书已拍成四十集电视连续剧《风雨西关》,直到今天,广东电视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还是以西关大屋为背景。

走累了饿了,在历史和现实之中看花了眼,我们走到泮溪酒家,去尝试西关的美食。虽是中饭,我们却点了艇仔粥、西关名点、泮溪炒饭,还有泮溪小炒王、酿鲮鱼。西关的美食,原也是我们此行的寻求。

饭后再走西关小巷,我们来到逢源正街,墙上有几句西关童谣,有图有歌,我坐下来教止善唱,谁知她唱得比我还上口:

 

  凼凼转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吾睇,睇鸡仔,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


(西关童谣)

猜呈沉

呈沉剪,呈沉包,呈沉糯米叉烧包。老鼠吾食香口胶,要食豆沙包。

多美的童谣,八岁小童,不教能唱。清脆的童音传唱西关美食,还有古老纯真的梦想,回荡在青石板路的小巷,飘进西关大屋。西关,仿佛就象昨天,刚刚过去,让人回味无穷。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99294/19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