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走在深秋的南京 |
[游记]游走在深秋的南京 |
2008-12-31cncn.com |
又一次在深秋时节来到南京。周五晚乘动车到达南京,找到秦淮河畔的夫子庙青年旅舍的时候,已近午夜。其实去年来过,但我已经记不清去年来时的路。 旅舍边上就是秦淮河。夜色中的秦淮,已没有舞榭歌台,牵强的亮着红的灯笼,灯光勾勒出飞檐翘角,更觉得寂寥和寒冷。 记得那年夏天J约我去南京,我没有答应。南京是出了名的火炉,夏天太热了。臆想中的南京,烟雨楼台、潮起潮落过后,想必秋天才是游走南京最好的季节? 就这样迷茫的被丢在路旁梧桐树影下的公交站牌边上。沿着街道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是两排望不到尽头的梧桐树,虽然叶子已经枯黄、开始飘落,仍然有着浓浓的树荫。 马路对面倒是有个看似古色古香的地方,走进去才发现是是原国民政府旧址、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现在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据说整个中华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档案皆典藏于此,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藏品和旷世珍藏。可惜这个地方由士兵守卫,禁止参观。 随便挑个方向走去,来到一个公园——午朝门公园,原来南京明故宫的遗迹正在这里。 责任明确,这可是质量管理的关键,难怪这城墙质量这么好,历经六百年的风雨,依然坚固如初,跟现今层出不穷的豆腐渣工程比起来,实在是让今人羞愧无颜。 秋叶落了满地,树影倒映在落英缤纷的草地上。那是秋天特有的美丽与忧伤。
时光交错在灵谷 中山陵、明孝陵都去过了,这次来到灵谷寺。 灵谷寺本来叫宝公院,是在今明孝陵所在的地点,是梁武帝为安葬名僧宝志而建立的寺院。传说宝志言行神异,“手足皆鸟爪”,常随身携带古镜、剪刀尺、扇之类的东西,披发赤足而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正是“鞋儿破、帽儿破”的济公的原型。 后来明朝建都南京后,明太祖朱元璋就把寺庙迁到钟山东南麓,而在寺庙原来所处的地方,给自己建造了陵寝。明摆着是跟济公和尚抢地盘吗,实在是太霸道了。 原来的寺庙大部分今已不存,重建的寺庙还没完工。最值得看的无梁殿,“从殿基到屋顶,全部用大砖砌成,不施寸木,也无梁椽”。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建成于明初的建筑,看似没有强硬的支撑,经历了六百年的风雨,如今看来依然坚固、完好,是上天给了它特别的眷顾,还是不凡的工匠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最秀丽的灵谷塔,古韵盎然,其实是民国年间钢筋水泥的仿古建筑,在山间,水到渠成般的自然合谐,全然没有假文物的嫌疑。
公交车终点站就是长江码头,在一幢漂亮的红色小楼边上。后来才知道,那原来曾是汪精卫的官邸。 江面上的风吹起来冷得刺骨,恋人们紧紧相拥取暖。 到江对岸,出轮渡站即是浦口火车站,正是我特意来拜访的地方。 站台停靠着一列色彩明亮的崭新的火车,笼罩在斑驳的树影里。
南京的街头有许多这样的梧桐,不仅树干粗壮,而且树冠被修剪成恣意招展的样子,生长出一种自由的感觉。据说南京曾有个砍树市长,下令砍掉了上万棵大树,为的是亮化城市。他认为南京的梧桐太大太厚,把商场的霓虹都遮住了,不利于塑造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幸好这位市长后来因为腐败问题而下台。 这个站台上的梧桐,比起那些街边上的,可能是因为多了些岁月风尘的积淀,风韵又有所不同。 这里是津浦铁路的南端,自民国初年起,不知有多少南来北往的人经过这里,从这里乘火车北上,或者从北方南下来到这里。如今这个车站几乎已被废弃。 八十年前,孙中山的灵柩曾经来到这里。九十年前,身无分文的毛泽东路过这个车站,准备去上海,仅有的一双布鞋也被偷走…… 还有人说,徐志摩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地往返忙碌时,若不是嫌这个线路上火车太慢而乘飞机,他的生命也不会从空中陨落。 最著名的是,民国年间,朱自清曾在这里,看到父亲的背影,吃力的爬上站台。 并不喜欢朱自清的散文,他那时的白话文现在读来有些绕口,而且好像还很矫情,所以其实我根本就记不清《背影》那篇课文具体写了些什么。 但我记得中学时,有个邻居二十来岁,工作了。有一天他问我借我的课本,他说要再看看我课本里的那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 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多年以后,站在这个背影的站台,又似乎有些明白。
朋友说这里适合拍MTV,但肯定是伤感的歌。因为这样的站台,最适合别离。 我说铁轨伸向远方,那是旅行的轨迹,通向未知的地方,或许是更好的希望。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5039/2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