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西行 |
[游记]山西行 |
2009-02-25cncn.com |
【云岗石窟】 进入云岗石窟的正门,游客立刻就直面号称最为精致的第五和第六号窟;狭小的过渡性庭院只能容导游作极为简单的介绍(如“云岗石窟位于今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现存洞窟53个造像5万余身”等),也省却了程式化的欢迎词,而此时窟内透出的精彩已经让我有些迫不及待了。 进到窟内,只见正中是一尊造型宏伟的佛祖坐像(据导游介绍,这是整个云岗石窟最高大的一座雕像,高十七米),周围尽是各式飞天、胁侍、供养塑像,五彩斑斓、千姿百态;更有关于佛祖出生、成长、出家乃至成道过程的佛教故事雕刻,其间不乏对佛祖在修行得道过程中所遇艰难困苦的塑造,极尽造化之功,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窟中内容之丰富、形象之生动,确实超越了过去我对佛教遗迹的认识程度。我想,假使仙境果真如此,当凡人修炼升天到达此界的时候,一定也就是这样瞠目结舌,晕眩得有点忘乎所以了。回头再端详这两窟外于清顺治年间加盖的保护门楼,竟然也雕梁画栋,脱离平庸之列;而往前目光所及,其它石窟却并无此设,可见这两窟确实是云岗之上品,古人已悉心予以“文物保护”了。 继续信步欣赏,耳边不时传来导游的介绍:云岗石窟的建造反映了北魏各个历史时期政治与经济文化的特点,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最初的朴素原始、中期的成熟精美和后期的杂乱无章。早期的昙曜五窟,也即我们最后参观的十六至二十窟,是在文成帝对佛教根基重新打造时期开始凿造的,看起来技巧非常生疏,显示匠人经验还不足。佛像面目也以北魏前五位皇帝的形象作为蓝本,我推测之所以如此,可能由于当时距“太武灭佛”不远,匠人们还“惊魂未定”,出于明哲保身的考虑,因而不敢太过张扬。我还注意到以太武帝为蓝本的那尊佛像比例很不对称,倒不知是否当时的匠人刻意为之,以报其灭佛之举。一至十五号窟则凿造于北魏政治最为清明、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佛像造型渐渐脱离纯“印度化”的影子,更显生动,色彩也趋于艳丽;特别是七、八号窟中“双佛同室”的造型,反映了献文帝与“文明太后”同执朝政的历史背景,具有鲜明的政治特色。 如此行来,不知不觉间,竟已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石窟造像之上,泛出金黄,也为云岗石窟增添了辉煌的成色,我不禁有些陶醉了。于是再退远些,从更广阔些的视角细细观赏这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古人仅凭刀砍斧凿,竟成就如此浩大辉煌的杰作,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而这些面容平和安详、静静于此一千六百余年的佛像并非简单的图腾,也不是什么赐雨的龙王,它们的存在早已超出了祈福的意义。我更讶异北魏鲜卑族,作为当时公认的外族“蛮邦”,是什么促使他们以如此宽广的包容心、远大的目光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在原本荒凉的山崖之上,开凿出这些本就代表外来文化的表徵的? 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民族的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祈望和智力形态的本质仍旧相似,它们的传承也就寄寓于这些不朽的“圣人发愤之作”了。比起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比起中华许多毁于一旦的历史遗迹,云岗无疑是幸运的,幸运的逃脱了历朝历代的各种极端的“浩劫”,也让我们这些后世人还可以有幸与之相对,发表这番感慨! 【悬空寺】 “危楼高百尺”,借用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名句来形容悬空寺的险峻境地恐怕是再恰当不过了;其中“危”字更可道出悬空寺的建筑价值精髓:在一片斧凿刀削般的内凹石壁上,几十根碗口粗细的实木立柱下端直插入石壁之中,上端托起错落有致、坐东朝西的寺庙建筑群,强烈颠覆了我对于建筑地基必须平稳的传统观念,因而更加显得与众不同。根据行前阅读的资料,这看似“危如累卵,随时可能倾覆”的悬空寺,实际上却非常稳当安全!由于石壁上嵌木柱的槽洞凿得很深,木柱三分之二都没入槽洞;而且在槽洞中预先植入木契子,当上部承载压力较大时,木柱下压,木契膨胀,反过来使木柱、寺庙建筑更加稳定。正是这样巧妙的设计,保证了悬空寺屹立于恒山脚下一千四百余年而不倒。 进入面南的山门,从侧面看依山而建的寺院建筑群,更如挂在悬崖上一般,真正是“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 而这三层殿阁、四十多间院舍的面积,累计竟然只有一百五十二平方米;院舍依山势而走,参差有致、高下错落,其间以栈道相连,显得婉转迂回,布局构思实在是妙不可言。拾级而上到最高层的“三教殿”,终于亲眼目睹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的“奇观”,确实是耐人寻味。我推测这种“三教合一”的现象,可能和相应的历史背景有一定关系:悬空寺凿造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当时社会改革气氛浓厚,创新思潮风行,促使一些变更传统的现象出现;另外,由于悬空寺地理位置的局限,空间狭小,可造寺之人又心比天高,所以才在如此弹丸之地建成这样多的殿舍,供奉各类佛尊,形成“杂烩”式的丰富。 走出三教殿,目光所及,对面千仞依旧,而西南洼地的恒山水库却一派圣洁的冰封景观;旁侧低处是“半壁画中禅”的次第楼阁,此时此景,用清人的“净土绝尘境,岑楼缀远天”的诗句形容实在是颇为贴切的。抬头望望峡谷间的天空,这一刻,我竟飘然生出一种对“好风”的渴望呢!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9169/15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