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远足记:这个春节在闽北(上) |
[游记]远足记:这个春节在闽北(上) |
2009-02-25cncn.com |
远足记:这个春节在闽北(上)
絮言 又是一年春来到,全国人民的“乾坤大挪移”也如期而至。胁裹着的风潮,宛如狂热的麦加朝圣,考验着每一个徒众的信念和毅力。 明知道这样的折腾,并不能够真正地享受过节的乐趣,大家还是“飞蛾扑火”般地潮动着,汇成了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势恢宏、气壮山河的春运场景。 许是应了闽南的一句老话——清明不回是无祖,年兜未归是无某(“年兜”指春节期间,“某”在闽南是指妻子)。因而“尾牙” 这一“陋席”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包身工”们一年到头最最期盼的念想。现在无一例外,就算政府机关也是要“尾牙打牙祭,老板请伙计”的。 过了闽南和谐氛围的“尾牙”节,劳苦大众们在吃好喝足后,怀揣着一年的收成(派红)终于可以和“土地爷”一样衣锦还乡,回家过年啦。 这不!国家的春运起始日也特意(或说巧合)地安排在腊月十六(暨1月11日)。特别是三个醒目的“要”,更是确切地表达了滔滔民工的急迫心境。虽说往年的冰雪天气不再肆虐,可是“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回家之路,却成了每一个归心似箭的人,心头上那永远的痛。 一票即便如此难求,对于我来说——这个春节去闽北,还是雷打不动的选项。 有人不免奇怪了——你不是要上泰山的吗? 是丫!俺的老泰山就在武夷山下的呀。 ——原本真计划去“一览众山小”的,也有赴浙东闹热一番的打算。过年嘛,总呆在城市“森林”里当“宅男厝女”的,哪像是在过节呀? 何况还有和阿甘先生“醉眼挑灯捉泥鳅”的约定啦——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意料之外的是紧接着的“踏雪寻梅拱石桥”的艳遇,这是后话了。 【别样的除夕】
一 单位的“锅底粥”(即“尾牙”宴)移设在腊月廿七,假期自然少了许多。己丑年又说是经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关键年,也就没了以往吃了“定心丸”(即正月十五吃元宵,我们叫做“上元丸”,俗称“定心丸”)后才上班的好事。但是,彻头切尾地算来也有十来天的假日。 节前的两天刚够用来把过年的祭祀仪式走一遭,置办“三牲(也可五牲)五果六斋”,备好香烛金纸鞭炮(“禁炮令”是拧不过民俗的,只好“法外开恩”地指定燃放地点),往玄妙观(俗称“天公盖”)敬天公;去关岳庙拜关公;然后回家祭祖公(这差使得由我家“老领导”统率操办)。按闽南规矩,除了“三公”祭拜要在人山人海中挤得满脸通红外,整个节日前后还有许许多多的程序要走。譬如“廿三送神”后,要记得“初四接神”;大年卅夜要在祖先牌位前置放“过年米”、“发糕”或“碗糕”、桔子和鲜花,上插“春枝”(纸糊的)。米中有红包点缀,糕点上需用朱砂点红,寓意着“年年有余”、“红红火火”、“吉祥如意”。边上还要放些“芋子芋孙”(即有芽苞的芋头),取子孙“人丁兴旺”之意;初一大早要起来敬香茗,恭喜拜年,派发压岁钱…… 二 闽北则没有了那么多的繁文缛节,据说初一是不串门的,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家“领导”不可告人的却是省去了数日繁琐的“锅碗瓢盆交响曲”,落了个逍遥自在的“甩手掌柜”。 到闽北的第一天天才蒙蒙亮,冷嗖嗖的!很有“晚来天欲雪”的感觉。大家却在热火朝天地操办着年夜饭。趁着“大、小领导”躲被窝的当头,我牵着自行车和晶晶的夫君阿敏一起热身去也。小敏他们厦门更早放假,来了一个多星期,正闷着啦。这几天他最多只在镇区周围瞎转悠,因而一拍即合,骑了趟书坊。 在街上,遇着了正如火如荼卖字的岱历山人,他告诉我们“生意”(包括他的“写字班”——岱峰书社)已不如当年啦。一开始我还以为又是受“全球金融风暴”所致,也难怪最近听得多了,大有什么都喜欢往这“时髦”上套的趋势。只知道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啃老族”阿勇一和我开讲,满口也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原来却是乡亲们更喜欢城里印刷的那种对联,说是时尚、喜庆。 去书坊,知道的人懂得我那是对太阳山的“才下心头,却上眉头”。这一回,我走的是饶坝村,距书坊乡十一公里。阿敏能和我骑到书坊已经是他挑战自我的成功了,在热情的陈老师家吃了些点心,我俩在叉路口分了手,各自朝着同是十一公里的方向前进。 知道饶坝来自于《麻沙镇志》,这里曾是共产党人“浴血·坚持”的“热土”:往北经麻沙苏区,周围有华溪村梁仰邱有贵领导的建阳县委和苏维埃、毛店,永兴老区基本村、溪头的竹溪垅根据地,曾驻扎过邵顺建县委,闽赣省委,以及后来白塔山上的福建省委,可直达崇安县(武夷山)的闽北红色首府;西南方向则是邵武境内,与中央苏区的泰宁、建宁和宁化相邻(即毛泽东诗词中的“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往南则是书坊贵溪老区的岭根墙革命根据地太阳山和莒口社洲方向的华家山,均可通顺昌、邵武县界。 原先到饶坝的崎岖山路已不见踪影,水泥铺砌的宽畅大道贯通到了村里。我并不费多大的劲便掠过了以书林状元鸡闻名的茶“土布”桥,路上遇到一位用竹竿挑着祭品,前往水北普觉寺烧香归来的老者。篮子里只有简单的一头鸡、一瓶烧酒和几封用红纸包裹着的点心,我给他拍了张照。交谈中他告诉我,过水北村后还有十里地就是饶坝了。听他老辈人讲,以前的闽北红军就在这一带活动,打游击、分田地、闹革命。 水北村果然有条小溪从村旁流过,浅浅的溪水中几只绿头鸭子正在寒风中“先知先觉”着,它们的“洗脚水”则成了农家们洗菜、洗衣的“自来水”了。我拐了个陡坡,两头“昂首阔步”的大白鹅挡住了去路,大有“车匪路霸”的势头。看我掏出了相机,才像怕曝光似地躲开了镜头。又仿佛有点“春光乍泄”般的害羞,原来呀!刚才是春情荡漾的幽会被人撞见的“气极败坏”。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过了普觉寺,往饶坝的五公里路上清静得让我不禁吼起了“山歌”。不庸讳言,天上真的是湛蓝湛蓝的,白云也有一朵一朵地飘来浮去的。惟有“文不对题”的是没有草原,哪来的马儿跑呢?不知名的鸟雀倒有不少。在山谷底下,还远远看见了许多白的、黑的牛呀羊呀的,原来是某种品牌的奶牛基地。 越往里去,山峦越是密集,这会儿才确切地理解了“层峦叠嶂”的词意及意境,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真正的“荒郊野岭”和“人烟稀少”。如果不是跟前这条马路的时代气息,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跌入了时空遂道?! 以至于望见零乱散落的茅草屋里冒出的袅袅炊烟,竟是那般地亲切。这就是深山里的饶坝,十一公里处的路牌到此为止,延伸而去的是坑坑洼洼坎坷不平的山路,不知通向何方?一座横跨溪水的老桥是进村的必经之路,桥的一侧则是政府老区办的“造福工程”——饶坝新村。标榜的石碑记载着:由革命老区的原埂头、拿坑、洋山三个自然村一十三户计五十八人搬迁至毛古龙口,统一规划建立生态新农村。标语看得出来是刷了些年头了——“学美岭,奔小康”。 而人气却不如桥另一头的热闹,我骑着单车在众目睽睽之下游街闯巷,寻觅着当年红军活动的“蛛丝马迹”。失望之余在一扎堆的人群中询问反倒更加失望,陈老师曾经提到的“炮楼”早已拆除。一位慈祥的老大爷明白我的来意后说,都七八十年过去了,哪还有什么遗迹呀?共产党的干部都只顾着“捞钱”,那些老房子没人管早倒光啦。你快回家去吧,一会儿该吃年夜饭了。 临别时他又说了一句话,终于让我“歪打正着”地不虚此行——如果你喜欢看古老的东西,离此十里地的拿坑有明清年代的十三座拱桥。那里还保留着建阳到邵武的古驿道呢。 三 根据老大爷的指点,拿坑位于饶坝村的西南方向,也就是沿着水泥路的末端山道而去。据说山高路陡,村里年轻的“摩托客”们不是在打牌,就是在洗车、贴春联地准备过年,不载客了。看看时间也不早啦,便打道回府。 还没出书坊叉口,有的村庄已经放响了吃年夜饭的鞭炮。一看手表才下午三点出头,这就是闽北山区的特色,太阳一下山,天就会更冷。不像长江以北的地方,都有暖气罩着。这会儿小敏的短信也来了——我刚到家,你现在哪里?(不会吧,才到!还真是的) 各位“领导”此刻也纷纷“来电来函”,勒令在太阳落山前务必到达指定位置。回了一句“坚决完成任务”的保证,又奋力蹬完了最后艰难的十来公里。连路过新溪(井窠)村大祭山革命老区,也只停留数秒抓拍了一张吸引我眼球的《猪大如牛》。 到达麻沙古镇,鞭炮声正此起彼伏,除夕的年味终于越来越浓,天则愈来愈冷。我那双始终踝露在车把上的手,已经从泛红变得麻木了起来。原来一路上是那满腔的激情让我忘却了暮冬的“挣扎”,但是“一炉燃着的炭火,纸落下去会成灰烬,却也融化不了整个寒冬”(晓汐)。 家里升起的火盆旺了起来,丰盛的年夜饭热气腾腾地摆满了“八仙”桌。飘香的氤氲一会儿便消融在寒气之中,与鞭炮过后的硝烟化在了一起。十多口人聚拢一块,三间灶房都动起来的火热场面,吃起来就是有滋有味。两位提捂着“火笼”的老人光顾乐呵呵地数着人头,嘴里叫着这个唤着那个,还一直念叨着——你们都回来啦,瞧这年过得多热闹呀! 前些年来我好的就是这种过年的氛围,何况还有家养的土鸡番鸭和农家米烧(或叫自酿的米抽)可以一醉方休。今夜则被一道叫做“笋丝春卷”的所掳获,却又“醉而不能述其文”,只好引用双溪小女的心得来形容:冬笋剥去笋衣煮透,割一块腊肉,泡几许香菇,再买些豆腐干、红萝卜、虾米、香葱,当然,还有绿豆芽。然后把笋块、腊肉、香菇、豆腐干、红萝卜切成细丝备用。腊肉丝开锅,炸出乐滋滋香油,红萝卜入浴炒出红红的胡萝卜素,加葱白暴香,倒入香菇、笋丝、豆干、虾米翻炒。撒些白糖入味,放点姜末矫正笋的寒性。掺入开水捞过的绿豆牙和匀,缀以葱绿,调以红酒、味精、食盐等佐料,就可以上桌啦。这菜馅红绿相间,黑白有致,有山珍有海味,呈现一派春光。然后裹上薄薄的皮儿,滚成卷,将那一派春光送达五脏六腑,美得不知今夕何昔?! 我家“领导”则对她妈的“炒白粿”和“炒粉丝”情有独终,“小领导”专认他二舅妈做的“酸辣糖醋排骨”和柴火木炭生炉炖就的“萝卜羊肉”一网情深,最“口抬”(闽北的麻沙方言,大意为可怜)的是乐乡兄家的姑爷阿敏,不像我们仨是久经辣椒考验的(毛主席说过,不会吃辣椒的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革命者。历史也最终证明了,那些经受不住“严刑拷打”而叛变革命的都是过不了“辣椒水”这一关呀),面对丰富多彩的美味佳肴,却显得无从下手。不过闽南人的特点就是“输人不输阵”,边费劲地哈吃着还要说,不怕,不怕,我最喜欢“朝天椒”的了。你还甭说,真的“雷”倒了众人。 一阵“风卷残云”过后,在闽南是要围着类似“篝火”的“火堆”,来“跳运”守岁的。天寒地冻的闽北只能坐在大厅的火盆前烤火,开起了红红火火的“迎春茶话会”,像《常回家看看》里唱的那样“说说谈谈”。再不然就是嗑着瓜子等看“春晚”,小孩们则溜到冰冷的老街上放炮仗去罗。 今年的“春晚”确实没嚼头,印象深刻的节日就属赵本山、小沈阳和丫蛋以及客串的老毕的《不差钱》。后来这小品还真火了,据说就因赵本山的一句“话跟话”的“精辟”和“屁精”,惹火了“同志们”的代言人李银河,引起了一场“口头官司”。“北大醉侠”因此有了篇文章《李银河赵本山都是英雄》,有兴趣的可移步“东博书院”一观。 临近零点那一刻,全中国的上空同时绽满了喜庆的“炮火硝烟”。所有拜年的电话、短信都在这一时点上飞入了千家万户,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并不为过,这还是受了“经济危机”影响的年月,我家“领导”收到并回复的就达三百条之多。 过后有人就说了,中国有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潜力,“金融风暴”何足挂齿哉?!看来牛年刚到,已经就带来了一股子的牛气冲天啊! 2009年1月25日~2月3日在闽北 己丑年孟春稿于寸本堂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9208/22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