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2009年3月5日九华山朝圣三日 |
[游记]2009年3月5日九华山朝圣三日 |
| 2009-03-21cncn.com |
| 由于时间准备的比较仓促,原本的自由行,还是改为了跟团。一则对九华山的情况不是很熟悉;二则是带着父母和另一位阿姨去的,不像我们年轻人来的上蹿下跳的。从上海到池州的T776次列车虽说是要开6个多小时,但是比起回来的T778次列车要开8个小时还是觉的比较快的,可能去的时候的心情也是激动,继而对时间也缺乏了概念。父亲对九华山早已向往久已,自从三个月前的普陀山之行后,他便和我约定要跑完四大佛教名山。这次同去的阿姨,也是皈依久已的老居士。我们一行人的同行,真的可以说是信仰尤坚,定要朝拜九华山的古庙名刹。 从火车上一下来,导游就在出口处亲切的接待了我们。从池州火车站坐40分钟的大巴,就来到了九华山山脚下的旅游集散中心,从那里购买190元的门票(淡季140元,有残疾证等可免),就可以乘坐景区内的免费大巴直接到达山上刻有“九华圣境”石头的大门口,一路上车行九曲十八弯,山青水绿,黄墙青瓦。不但可以远眺正在修建中的九华山99米地藏菩萨大铜像,还路过二圣庙(相传唐时新罗国金地藏飞锡驻扎九华,二臣昭佑、昭普追返国不遂,因筑室在此修练。后合都立庙塑像。),甘露寺(九华山佛学院,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 全国重点寺院,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云游九华,见此处幽篁蔽天,清泉漱石,居高临下,山环水绕,赞曰:若在此构建佛寺,必代有高僧。时居伏虎洞的洞庵法师闻之,遂发心募建丛林。乡绅吴尔俊慨然以山业施之。开工之夜,满山松顶普承甘露,视为菩萨感应,故以“甘露”名之。洞庵法师在此两度登坛说戒后,仍归伏虎洞禅修。乾隆年间(1736~1795)住持僧传灯、优昙相继扩充殿宇,开坛传戒,寺成丛林。自此薪火相传,生生不灭。光绪末年甘露寺都监僧常恩,91岁时自以香汤沐浴,更衣礼佛,与众辞行,端坐蒲团安祥而逝。装缸3年零6个月,肉身不腐,其徒装金供养于寺中,后毁于动乱中。) 走出山上进口,左侧就是九华山的名寺之一祗园禅寺,宝寺是全国重点寺院原名祗树庵,位于九华街东北、插霄峰西麓。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寮之一。嘉庆年间(1796~1820)庵将倾颓,住持乏人。当时隐居伏虎洞的隆山(一称洞山)禅师应僧众之请住持祗园,新修殿宇,弘扬法道,香火日盛。道光二十一年(1841)降山84岁圆寂,3年后开缸,遗体完好,其徒为之装金供于寺中。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唯禅师肉身无恙(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同治七年(1868)常住方丈法源重修。光绪八年(1882)住持僧大根重建殿宇,增设戒棚,开坛宣戒。祗园得以中兴,遂成为十方丛林。光绪十三年(1887)住持僧淮海。光绪十八年(1892)住持僧常缘重建韦驮殿。宣统元年(1909)住持僧海量重修哼哈宝殿。1923年住持僧应道。1925年段祺瑞赠额“慧日常明”。1929年僧宽扬、宽慈募建大雄宝殿,殿宇庄严宽敞,一切规制均为全山寺院之冠。1933年于右任书匾“大雄宝殿”,题赠祗园寺退居僧宽扬、住持僧宽慈。1936年上海高旻寺首座了愿法师于大殿东南坡地新建光明讲堂。在导游小邵的介绍下,我们首先参拜的是九华山的开山大寺——化城寺。化城寺是全国重点寺院。又名地藏寺。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东临东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倚白云山,四山环拱如城。明嘉靖王一槐《九华山志》载:“化城,天竺国佛场名也。今寺在山之西南,自麓陟旋而上数里至其处,峰峦环列,泉壑纡回,中旷而夷,类其国郭,故名。旧志云: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创寺,曰‘九华’。唐郡守张严(岩)奏额始名‘化城’。”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开元末有僧人檀号居此,寺额即曰“化城”;至德初年,青阳诸葛节等发现正在东岩石室苦修的新罗僧地藏,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寺基,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置于新寺,于是化城寺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贞元十年(794)大师圆寂,被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从此九华山逐渐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地藏道场。化城寺历经兴废,但代有名僧、官府和乡民的护持,一直位居九华诸寺的中心地位。1968年全寺佛像因文化大革命而毁。1981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化城寺,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化城寺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寺前有半月形偃月池(放生池)和麻石铺成、面积1864平方米的广场,是九华山举行庙会和大型佛事活动的场所。放生池旁有现存娘娘塔塔基石,传说是金地藏菩萨的母亲从朝鲜探儿,因思念过度,双眼失明,菩萨用塔旁井水为母洗眼,疾愈后,后人逐建塔纪念之。半圆的放生池和高耸的娘娘塔从地面仰视恰似弯弓与箭,民间传说以此来镇住广场正对的似卧虎的山峰。化城寺现存四进殿宇、硬山顶、马头墙,砖木结构;庄严古朴,具有皖南民居式古寺建筑特征。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全寺对称严整,布局有序。四进殿宇分别坐落在3个台基上,层层递升。第一进灵官殿,殿前廊檐长20米、高6米,3扇大门,殿内进深16.5米,面阔5间。有2个天井,两侧为厢房;第二进天王殿,长20米,宽20.5米,敞厅堂有四落水天井,东西两侧有半廊;第三进大雄宝殿,宽20.5米,内有天花藻井3只,中间大藻井直径440厘米,深170厘米,其“九龙盘珠”图为浮雕艺术珍品;第四进为藏经楼,保持明代建筑风貌。长20米,宽14米、高1.3米。三、四进之间院墙上嵌有明、清以来的石碑8方。藏经楼是九华山珍贵文物荟萃之处,主要佛教文物陈列于藏经楼下厅堂。楼上藏有明万历刻板《藏经》、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手书《血经》81卷、印度贝叶经2札以及明神宗颁经圣谕、清康熙、乾隆帝的御书手迹。我们一行人,一一参拜各殿,并在庙前广场请上一挂香袋敲上寺中所藏“地藏菩萨”宝印。在藏经阁处恰逢老法师洒大悲水,恳请法师在头上泼洒几滴,消减弟子无边业障。在出寺门的一路上,导游小邵给我们介绍了金地藏菩萨的圣迹,菩萨俗名金乔觉(696-794),系新罗僧人,俗称金地藏,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王子。相传“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24岁时,削发为僧,携白犬“善听”,从新罗国航海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经南陵等地上九华。相传九华山原为青阳县居士闵让和属地。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闵让和十分惊异,由惊而喜,先让其子拜师,后自己亦随之皈依。至今九华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让和父子。菩萨来山后,居诠在东岸峰的岩洞里(后人称之为“地藏洞”),岩栖漳汲,过着十分清苦的禅修生活。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数人结伴登山,一路但见深山峡谷,荆榛莽莽,寂静无人。到得东崖,见岩洞内唯有释地藏孑然一身,闭目端坐,旁边放一折足鼎,鼎中盛有少数白米掺杂观音土煮的剩饭,众长老为有如此苦修之人,而肃然起敬。于是共同筹划兴建禅舍,供养地藏。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庙宇建成,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其大弟子、首座僧用瑜,身体力行,斩荆披棘,率众垦荒,凿渠开沟,造水田,种谷物,劳动自给,坚持苦修。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地藏,施舍甚厚,并奏请朝廷将“化城:旧额移于该寺。郡内官吏豪族,纷纷以师礼皈依地藏,向化城寺捐献大量财帛。金乔觉,声闻遐尔,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继渡海来华随侍。 由于恰巧整个团只有两批人,所以小邵也同意我们接下去自由活动。于是我们一行人沿着九华街来到了著名宝刹——旃檀禅林(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七十二寮房之一。清道光时寺尚存,咸丰年间兵毁。光绪十二年(1886)定禅和尚募化重建。据传初建时,僧人伐寺后琵琶形山岳上古树,见其木质坚硬,纹络纤细,酷具异香,喻之为佛家珍品——旃檀树。谓琵琶形山岳与佛经记述的南印度牛头山(以盛产旃檀树闻名)相似,因以名寺为“旃檀林”。我们现在看见的旃檀林是从1990年起,住持僧慧深尤感旃檀林过于破旧,难以为继,遂发心规划募建的大雄、大悲、大愿3座宝殿,1994年在旃檀林老大殿旧址东南侧建成大悲宝殿。坐南朝北、宫殿式,重檐翘角,琉璃歇山顶。殿长、宽、高各19米,环廊长25米。建筑总面积1104平方米。内供四面千手观音菩萨樟木雕像,高9.19米(莲座、莲台3米,菩萨像6.19米)。东西两旁供陀罗尼八十四像,后方供三十二应身、禅宗6位祖师像。1999年又在旃檀林老大殿旧址西南侧建成大愿宝殿。坐南朝北、宫殿式、重檐歇山顶。殿长、宽、高各19米,环廊长28米。建筑总面积1340平方米。内供四面金身的地藏铜像,9.9米高。四维供120尊地藏菩萨坐像(金身铜像),高1.4米。按规划在建的大雄宝殿,位于大悲、大愿两殿北侧,占地近千平方米。坐南朝北,宫殿式,脊高30米,长44米、宽32米。建筑面积1660平方米(地上面积729平方米,地下室面积931平方米),殿内供华严三圣铜像,高14.8米(底座1.8米)。佛像背壁是巨幅海岛群雕。殿内两旁供十八罗汉塑像,高9米。在进香之时,整个工程还没有完全竣工,在大悲宝殿我们看见有刻碑筹资修庙,就和同来的阿姨一起聊表心意,为自己种下一份福田。从大愿宝殿旁的道路拾级而上就是芙蓉峰,旃檀林的老大殿按原貌移建于芙蓉峰麓,占地350平方米。大殿旁正在修建卧佛殿,老大殿中供奉着明净和尚肉身(俗名徐方柱(1928-1992),人呼“站和尚”。安徽郎溪县东下乡双桥村人。3岁丧母,家境清贫,年少常以打短工贴补家用。受祖辈信佛影响,从小不茹荤腥,心地善良。逢旱年将自家天地里的水放给别人田地灌苗,乡人称赞其“菩萨心肠”。他自悟禅道,长期坚持修习,多以坐禅为主。据说他出家前连日坐禅入定,乡人不解,将其捆绑,也不能阻止。1984年到九华山,在天台寺拜师出家,把多年的积蓄全部供养寺庙。后常住旃檀林,昼夜不倒单,称其“站和尚”,定力非凡。曾站禅三年,坐禅三年,卧禅三年,苦修头陀行,戒定慧三品佛教尚无人出其右。不论寒冬酷夏,长年赤足,身着破衲,站、坐或卧,均丝毫不动。闭关时十余天吃一顿饭。他修慧若愚,偶发颠倒妙语,又被人视为“疯和尚”。1992年9月6日,在旃檀林安然示寂。弟子遵和尚生前保护其身的嘱咐,将其趺跏坐缸。1998年12月1日开缸,其肉身完好,颜面如生,体有弹性。)我在一旁拜佛,母亲被一旁的老法师叫住,原来法师是要赠送我们他打印撰写的“白皮书”,那些书我回去好好看了,真的写的很好,法师在九华修行之余也不忘关怀世间众生,特别法师写了关于金融危机的问题,真的把世人的贪、嗔、痴写的一了无遗。在出大殿的时候我想起来了,法师既然给了我法宝,我也理应种下福田让法师能刊印更多更好的“白皮书”来劝导世人。我恳求老法师给我摸一下顶,帮我消去无明,母亲也过来恳请法师为她消解风湿病痛。当我走出大殿的时候,老法师叫住了我,从手上拿下了一串念珠戴在我的手上,并念到:“有缘”。我赶忙合十顶礼法师,法师用一双大手忙捏住我的手,没有作声,合眼坐下。在无声中,我刚到了法师不但给我结下了僧缘,更是让我坚定了佛缘和法缘。 走出旃檀禅林,我们来到了对面的龙庵(安徽省重点寺院)。原名水陆殿,俗称“老龙庵”。位于九华街化城寺西。始建于明代。当时有龙庵和尚在此刻苦清修。明天启二年(1622)94岁,临终拈偈语:“归来悬崖空撒手,溪山处处是莲宫。”于是跏趺而逝,异香满室。后僧众仰师大德,易殿名“龙庵”。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西序寮房之一。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1980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1989~1993年九华山佛教协会进行全面维修并重塑佛像。1994年比丘尼入居。庵坐北朝南,民居式,2层楼宇。高15米、长23米、宽26米。前有门楼,长10米、宽7米。建筑总面积1266平方米。大殿楼上供有1995年从化城寺移来的缅甸释迦玉佛1尊;楼下供地藏菩萨像。1997~1998年住持尼果德在三庵(龙庵、新龙庵、长生庵)前原门楼旧址新建韦驮殿,坐北朝南。高8米、长10米、宽8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又在龙庵前广场新建月牙池,面积85平方米,围有白玉石莲花瓣、石狮等浮雕栏杆。朝拜结束,我们四人在一旁的小店,一人吃了一碗素面就返回了宾馆,说是宾馆,其实也是农家山庄。我们住的是叫轩辕山庄,标房挺干净的,除了热水供应有些问题,总的来说空调等还是齐全的。在和老板的聊天中得知其实标房的价格并不贵也就在百元之内,当然我们是通过旅行社去的,以后如果自己去,我就自己联系他,听说老板今年又要重新装修会解决热水的问题,这里留下老板娘的联系方式也给大家想去自由行的留下方便,陆慧芳,九华山庄隔壁灯塔新村80号,电话0566-2831069,小灵通0566-3179719。和老板说是一个和他介绍如何用博客网上发布改善饭店经营的上海人介绍的,让他尽量便宜点。一是方便大家节省盘缠能住到干净的店,二来也比老板接旅行团的客人多点花销。我去的时候是2到12度,晚上挺冷的,要叫老板加床被子。当天晚上临睡之前,我们慢步走到化城寺,恰巧寺庙在做佛事。九华山的寺庙很多晚上都有佛事活动,化城寺是从晚上六点到九点。参拜了庙门的各尊护法神,我们径直来到了大殿。大殿区域,从左往右,共有两座大殿。一座是供奉地藏菩萨的,另一座是大雄宝殿。地藏菩萨殿中正在进行的是“焰口”的佛事活动,"放焰口"是对饿鬼施水、施食,救其饥渴之苦的一种佛教仪式,凡是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其中都以焰口施食。九华山各丛林经常举行"放焰口",开设阴阳两堂,每日坚持诵经给饿鬼施水施食。 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加持我们的一片诚心。我们到来的前两天,九华山罕见的下了中雪,加之快大半个月的雨天,我们出发的时候还担心天气不好。但当我们到来的时候,圣山云淡风清,天气良好。一大早,导游小邵就带我们去了向往已久,供奉金地藏菩萨的肉身宝殿。肉身殿称月身殿,佛家茹素,所以肉字尽量不用,所以采纳了月字。 肉身宝殿原名金地藏塔,俗称“老爷顶”。位于九华街西神光岭头,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金地藏菩萨晚年以此为南台读经,唐贞元十年(794年),菩萨99岁,忽召众徒告别,趺跏圆寂。相传其时“山鸣石陨,扣钏嘶嘎,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贤、普陀观音相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肉身塔,又称地藏坟。因基塔之地曾现“圆光”,故后人名其地为神光岭。该处风景独秀,光彩异常。掩映于万木葱茏中的肉身宝殿,在殿南北两侧寺宇的拱卫之下,成万萼护苞群龙攫珠之势,益发显得古朴庄严、重辉异彩,历来为佛教圣地九华山最精华最神圣的地方。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地藏菩萨诞辰这天,更是人头攒动,香火鼎盛,守塔之香客溢于阶外。迈步走过寺门,就是一道长长的走廊直通神光岭,高耸的阶梯在虔诚的礼佛心的感召下,大家一点也没有懈怠,一步不停留。正如宋人陈岩诗赞的那样:“八十四级山头石(现为81级),风撼塔铃半天语。五百余年地藏坟,众人都向梦中闻。”终于来到了,大殿门口。广场前,人头传动。导游和我们说,菩萨的肉身自唐朝就未曾开启,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菩萨面朝何处。所以进大殿三拜之后,要顺时针绕殿三圈,口念“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我与父母和阿姨在广场上,现燃烛进香祈福,再化掉前两天手折的纸莲花。愿此莲花能够代表大家的一片礼佛之心,飘升到菩萨前,礼敬三宝。在我大殿出来,发现母亲突然不见了,急忙拨打手机,原来由于刚刚爬石梯太快,一口气接不上来。小邵和阿姨,马上去搀扶。看见母亲,脸色不好,我马上祈祷地藏菩萨能够加持她,马上好起来。菩萨真的很灵验,在稍事调养,喝了水,推拿一下之后,母亲好了,并且在后面的两座山的攀爬之中也没有感到气喘。一路上小邵又和我讲解了关于月身宝殿的古迹,肉身殿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引仰望,可见南门厅上方有两块横额。上额书“肉身宝殿”四字,楷书,竖匾四周镶饰立体花边,无署款;下额书“东南第一山”五字,行书,民国八年(1919年)闰七月青阳人施玉藻题。上署“浙江慈裕县信士董东海、董东福久感地藏王威灵,以助夙愿。”东侧有明刻松枝化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石内松枝干大如铜钱,树皮、纹理清晰可辨。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似人工洞顶,南面横刻着“磐石常安”四字,此乃祝愿塔殿永久坚固之愿;北面刻着“神光异彩”四字,为记神光岭地名由来和地藏用语。长条石两旁各置石狮一只,高、长、宽均为137、16、47厘米,底座高、长、宽均为36、69、46厘米。雕刻于清光绪年间。上行十余步,至殿前,四周回廊上方雕栋画梁,以仙鹤、麋鹿、牡丹等珍禽异卉雕饰,鲜艳夺目。立有石柱20根。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对联,北边石刻是:“誓度群生离苦趣,愿放慈光转法轮”。南边两联,一曰:“福被人物无穷尽,慧同日月常瞻依”;又一联曰:“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极天高海月升”。两联的首字,连读是“心目福慧”,表示僧尼心目中依靠地藏、修到“福慧”二字。“慧”即觉悟成佛,“福”即是佛寺兴旺发达。殿宇面阔3间,进深16米,地平铺汉白玉石。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玉塔基,上矗七层八方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层八面背有佛龛,每龛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56尊,大小不一,以漆芋合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塔基四角有回柱顶梁。塔内是地藏肉身所在的3级石塔。南北前后均供奉地藏像。木塔东西两仍分塑十殿阎罗参拜地藏站像,金碧辉煌。肉身殿内有塔,构造罕见。塔前悬着镂空八角琉璃灯,不分昼夜,终年灯火长明。古人吟咏此处:“神塔辉千古,真身镇佛门”;“壮严宝相黄金塔,洗拂珠光白玉梯”。塔北门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横匾,写的是地藏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所书。门前便是“布金胜利”。在此,远眺瑶台下林木茂盛,四时苍翠,台西有一花圃,奇葩异卉,与台下嘉木争荣,群鸟高歌,与风铃、钟鼓谐鸣。凭栏远眺,山外长江如练,点点巨轮、风帆隐约可见。东望群蜂如屏,俯瞰九华化城,被林木所遮;上山古道旁的香炉石、洗手亭也都隐于深山丛林之中。晨曦中,台下云层如海,称为“云辅海”胜景。多雨季节,低云布雨,云层含有细微水珠,在日光照耀下,银光闪闪,又为“银铺海”奇观。宋隐士罗少微在此赋诗道:“还岭蜂头霁色清,知微曾此学无生。鸟从青壁屏边过,人在白云天际行。一片睛霞迎晓日,万年松桧起秋声。个中妙景真奇绝,宝塔玲成最得名。”盛赞此地所能看到的景胜。在塔北门外有个半月形瑶台,台上铸有三座大鼎。其一,置肉身殿北拜台东侧,高120厘米,口径109厘米;其二,置肉宝殿北拜台中,高120厘米,口径109厘米;其三,置肉身殿北拜台西侧,高120厘米,口径109厘米,此处比殿南正门前开阔得多,香客多到此烧香拜佛。 接下去的行程就是“百岁宫”。沿着九华街直行,就来到了百岁宫的缆车站。全套缆车设备从奥地利进口,不同于其他缆车是悬空的,该缆车是紧贴山坡的。百岁宫的缆车可以买上下行的套票15元。因为前几天下过雪,所以在山上就可以清晰的看见未融化的雪。正是一派初春的银装佛国的气象啊!百岁宫是全国重点寺院。初名摘星庵,俗称“百岁庵”,又名万年禅寺。位于东崖(插霄峰)摩天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僧海玉(字无瑕)从五台山到此结茅禅修,其居名“摘星庵”,用功苦修,隔绝尘世,饥食野果,渴饮山泉,耗用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共八十一卷。明万历七年(1579)青阳县令苏万民在此建摘星亭。相传天启三年(1623)无暇大师寿124岁,圆寂前口占一偈:“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运相远。客来问我向何处,腊去春回又见春。”话音刚落,随即往生,3年后启缸,其肉身颜面如生,徒众为之漆体涂金成文像,供养于亭塔内。崇祯三年(1630)敕封为“应身菩萨”(传说是崇祯皇帝晚上做梦梦见了九华山的无暇法师),并题赐塔名“莲花宝藏”,匾额“为善为宝”。同年,海玉徒弟慧广主持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寺名“百岁宫”。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毁于火灾。六十年(1721)住持僧三乘重建。僧玉明、玉学相继住持。雍正十年(1732)住持僧福行。道光年间住持僧宏楞重修、扩建,名“万年禅寺”,遂成“十方丛林”。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火。光绪五年(1879)住持僧宝身重建,并赴京请回《藏经》一部。光绪末年再次遭火,扑灭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海玉肉身,明、清帝王所赐金章、玉印以及传为海玉抄写的《血经》等完好无损。光绪二十八年(1902)住持僧常修中兴,并于宣统三年(1911)新建百岁宫下院(位于迎仙桥西南侧)。1917年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赠额“护国万年禅寺”,并题竖匾“敕建万年寺,钦赐百岁宫”。现存百岁宫为清代民居式建筑,坐北朝南。5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僧舍、客房和东司(厕所)为一整体,远观如通天拔地的古城堡。其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逐步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从山门正面看大殿,它只是1层楼,而大殿的厢房是两层楼,通高仅10米。但从它的后门看,东侧墙高达55米,为5层楼。而屋顶竟是一个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顶。大殿长19米、宽14米,中有“九龙戏珠”藻井。佛龛则依地势筑在长4.5米、高2米的岩石上。由大殿侧门可进入同一层楼的肉身殿。殿前有一天井,下建蓄水池。肉身殿后则为佛堂和僧舍。殿宇宏大,错落有致,层层相通。岩石与建筑、殿宇与山峰有机结合,巧夺天工。说起无暇和尚肉身,还有一段传说,话说明朝的时候,在江西景德镇突然来了一个外方的老和尚,他天天晚上都大声的敲木鱼,众人十分恼怒,有一位烧瓷碗的老板就问和尚:“师傅,你是不是想化缘啊!想化你就说。”老和尚说:“老板,我想让你给我烧个瓷碗,瓷碗里面刻上百岁宫三字。”老板想这有何难,心想早点帮和尚烧好,早点能睡安稳觉。可是奇迹出现了,老板明明在窑里放了一个写有“百岁宫”字样的碗,可是出窑的成千上万的碗上都刻有“百岁宫”三个字。老板顿然感到遇见神人了。便跪倒在老和尚脚下,老和尚说:“施主,不必行礼。贫僧还有一愿,希望你把这些碗送到安徽青阳大九华山的百岁宫。”说罢便飘然而去。老板赶忙雇车来到九华山,找到百岁宫,拜访了方丈。但是方丈说本寺并没有外出化缘的和尚,更没有要化碗。老板感到奇怪了,于是讲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老和尚的相貌和方丈说了。方丈一听,便让老板去大殿内参拜无暇和尚的肉身,那知老板一看,便发现,原来化碗的就是无暇和尚。当时无暇和尚早已圆寂多年,肉身也供养了很长时间。真是显灵了。后来这个老板便在百岁宫皈依佛门。灵验的传加上对佛菩萨的感恩之心,能让我们今生有幸听闻佛法,更有能力来参拜圣山。我们不禁虔诚的叩拜。沿着百岁宫向上就是“五百罗汉堂”。1995~1998年,住持僧慧庆发心在百岁宫的南面东崖之巅兴建“五百罗汉堂”,坐东朝西,占地640平方米;两层仿古宫殿式建筑,粉墙碧瓦,双层飞檐翘角,周梁画栋。高15米、长35米、宽18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门前广场约1500平方米,广场底下是依地形而建的一层寮房。南端是一层4间寮房。罗汉堂内底层大殿供三尊大佛及地藏、普贤、大势至等菩萨塑像。楼上满堂供奉五百罗汉塑像。百岁宫五百罗汉堂的建成,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是首创,也为九华山新添了一处人文景观。 沿着崎岖的小路,就来到了靠近缆车上站的睡佛观景台,远望对面诸峰,真真切切是佛的侧脸。正是天然去雕饰啊!过了睡佛观景台就是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幽冥钟亭,亭坐落于斗鸡岩峰顶,1983年重修,为六角形两层楼阁,底层悬3吨重的巨型幽冥古钟,有僧人住在亭内,昼夜撞钟。钟亭旁就是观音庵又称“天柱庵”,现存圆通宝殿,供奉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该庵始建于宋,庵内存摩崖观音大士石刻像,即“飞来观音”。我信步来到幽冥钟亭前,念唱三遍“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九华山是“幽冥教主”地藏王道场,故撞幽冥钟显示佛山特色,意义重大:一是表明幽冥世界钟声不息;二是警醒世人要众善奉行;三是闻钟声迎好运。古有“东崖钟声一杵,声闻九十九峰”之说。钟亭门前有幅名联:“八百杵钟声撞醒痴梦,五千言慧典参破禅机。”横批是“佛法无边”。小时侯,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每每看到《天龙八部》中谈及少林寺的扫地僧,总是感叹佛门高人隐于寺。没有想到,在钟亭,我们也真切的了解到一段真实的故事,前文说到的明净法师肉身,1992年农历八月初十,明净和尚跌跏示寂,言于弟子:“我坐缸后不许火化,日后就是不坏真身”,嘱弟子他和慈明和尚是同修,日后除礼拜他之外,也要礼拜慈明和尚。慈明和尚,俗名陈万超,字福如,法名道参,江苏高邮人,光绪30年(1904)年生,诞生之日,满屋异香,法云缥缈,足有三日,方渐渐散去,6岁独自走进本县普提寺,因母意不肯,乃又返家住守三年,三年之后,重返普提寺,恳求了庆禅师剃度出家,法名慈明,1934年于南京龙潭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1937依扬州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名下参学,其间十几年中潜心钻研禅宗,戒行过人,某年江苏邗江县瓜州镇组织众人兴修水利,慈明一次担土八百斤,瓜州镇为他颁赠奖旗。旗上绣有:“八百斤”之字,并另外赠送一根特制的桑树扁担,从此他便有了“八百斤”的绰号, 1981年回到九华山,只身住东崖幽冥钟亭,每日撞钟念佛不止,1986年转到九华山上禅堂禅修,严守戒律,他平时总是头戴济公帽,手持方便铲。洒脱轻逸,面恶心善。1991年1月11日晚6时圆寂。其徒尊嘱,将其入殓装缸。三年后开缸,见和尚毛发尚存,喉结清晰,体肤无损,关节能动,遂安放肉身宝殿。其肉身今供奉在地藏殿内。1990年10月慈明预知即将西归,传行脚僧大弟子德贵和尚从祁门来山,11月26日于爱徒交待后事,并留一偈:“忘我戒生灵,是如不变迁。真持亦放下,谁住叹空也”。话音刚落,含笑西归,世寿八十六岁,其弟子按所嘱装缸保存遗体,农历乙亥年浴佛节四月初八,开缸启视,跏跌端坐,肉身未腐,毛发无损,须眉可见,果呈瑞相,异香扑鼻,遂供奉于九华山肉身宝殿北侧地藏禅寺内。拜过幽冥钟亭就来到了东崖禅寺和著名的东岩云舫,“东崖晏坐”,古为九华十景之一。合适的时候,伫立云舫,如乘艨艟巨舰,航行在浩淼烟波之上。东崖禅寺 又名东崖上院。位于东岩“云舫”顶上。始建于明代。相传金地藏菩萨初栖九华,曾在岩头晏坐诵经,“晏坐岩”由此得名。东岩南侧为拾身崖(又名飞身崖),崖畔有一脚印,传为金地藏菩萨所遗。东岩西侧,钟亭岩下有一古洞穴,深4米,长3米余,高2米许,面积12平方米,内有盘石,洞口面西,常有云雾蒸腾,名“堆云洞”。传为金地藏菩萨初栖之东岩石室,后人称“地藏洞”。明正德年间周经和尚在东崖结茅,王阳明游九华时曾与其交友,在岩头闲坐,谈经吟诗。明万历年间住持僧普通改“环奇亭”为“东岩精舍”。明末寺僧得青阳吴文梓(太常寺少卿兵部给事中)捐助,建大雄宝殿和天籁轩,作有《天籁轩铭》。乾隆年间住持僧隐庵。同治九华(1870)住持僧定慧扩建幽冥钟亭,重建大雄宝殿、万佛楼和地藏殿。民国初年住持僧心舟扩建走马通楼式5层楼阁。入夜灯烛辉煌,远观如艨艟巨舰航行在浩淼烟波之上。1995年4月至1996年9月,住持僧果慈在东崖上院的旧基上重建东崖禅寺大殿。坐北朝南,寺额为明旸法师所题。皖南民居寺,马头墙,琉璃瓦;高9米、长27.2米、宽10.6米,建筑面积369平方米。内有大雄宝殿和地藏殿。大殿南坡悬崖建有“飞虹桥”,长22.8米、宽2.5米、高10米。中有六角亭,与崖南平岗相连,堪称“天堑变通途”。东岩西北谷有一泓清泉名“龙女泉”,相传金地藏菩萨初结茅,绕行择居,颇渴,有女告以泉处,地藏发石果得泉。此即“龙女献泉”故事的由来。在桥前留了影,我们就下山来到九华街上,吃午饭。我们在旃檀禅林的对面找到了一个农家小院吃饭,具体名字忘记了,在一个两层楼的快餐店旁边,老板是个老实的生意人,价格比起其他家,一点也不贵。一碗素面5元,我们叫了四菜一汤才45元。第二天午饭我们还是在那里用餐的。午饭结束后,我们和导游相约到太白井集合,太白井,始凿于宋代,相传李白烹泉品茗于此。乘着导游还没有到来,我和同行的阿姨和爸爸一起去旁边的天池庵,进了几柱香,天池庵是安徽省重点寺院。院内有泉出石罅,下凿石池,名“天池”,故以此名庵。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清道光年间尚存,咸丰年间被兵毁。同治年间僧人藏爽募化复建。后遭火灾,住持僧湛修重建。 在九华街旁的车站集合后,我们来到了天台峰缆车站。听说每年香期时候,甚至能够排上5个小时。天台峰缆车的上下车票55+50共计105元。沿缆车而上,初春的淡绿夹镶着未化的白雪,在峻峭的山峰间现的分外显目。天台峰又称天台正顶。海拔高度1325米,略低于十王峰,因天台是教徒朝拜地藏“圣迹”之所在,所以往往将天台称为九华山的主峰。坐落在峰顶的地藏寺(即地藏禅林),古名天台寺。来九华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称之为“中天世界”。至寺前回首一看,左有龙头峰,右有龙珠峰,对面十王峰。龙头峰下为青龙背,因骄立如屏,故名玉屏峰。龙头峰上有平台,约20平方米,台上有捧日亭,亭六角形,前立铁鼎,有铁栏环护。天台峰最高处名云峡,有两大岩石,并立为门,下宽上窄,从岩隙仰视,蓝天一线,又名一线天。此处是观九华全景,看云海日出最佳处,“天台晓日”为九华十景之一。前人有“石梯云折断,松洞水飞还”诗句绘其险,有“从此置身于仞上,不须别处觅蓬莱”诗句述其境。故民谣日:“上九华不到天台,白流汗等于没来。” 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上有一颗巨大滚圆的岩石,名“龙珠石”。传说九华是“活的龙脉”,青龙即居此高处,这颗“龙珠”,则是它戏耍的宝物。两峰间有拱形石桥,名渡仙桥。十王峰迎面而来,谓之“十王朝地藏”。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间”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门在龙头峰、龙珠峰间的渡仙桥下,由桥底登石阶十余步,即进入寺内。拱形桥上的横梁镌“中天世界”4个大字。极目远眺,长江如练,黄山巍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游天台,曾有诗赞曰:“天台一万八千丈,岁宴老僧杖锡归。前程好景解吟否?密雪乱云缄翠微。”在半柱香的时间,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天台峰的半腰。信步走上50几步,就来到了第一个观景台,在那里可以远眺蜡烛峰和大鹏听经石。由于,积雪未化,台阶又窄又陡,所以路上真是如履薄冰,我们一路念诵“南无地藏菩萨”圣号,菩萨显圣,父母和阿姨都是过半百之人,皆也能攀上峰顶。 离开第一观景台,我们就来到了,古拜经台。 拜经台又名大愿庵,俗称古拜经台。位于天台峰西侧平台。相传唐代新罗僧地藏曾在此处拜经,岩石上尚留有其一双凹痕足迹。庵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住持僧福缘重修,光绪年间住持僧昌光再建。殿宇雄伟壮丽,型制依旧,佛像庄严,古刹重光。大雄宝殿坐北朝西南,宫殿式,双重檐翘角,砖木结构;高16米、长18米、宽17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内供三尊大佛及观音、地藏、十八罗汉塑像。后有海岛观音等群塑。大殿西侧为新建的灵官殿,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从西边古石板上山由此殿进庙。大殿后北侧为重建的地藏殿,宫殿式,2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一楼内供汉白玉地藏及闵公、道明像,两边是“十王朝地藏”塑像。楼上为祖师殿和藏经楼。大殿正南坡下为两幢2层和5层寮房,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大殿东侧建万佛殿,徽派建筑,3蹭,4开间,脊高13米、长13米、宽8米。一楼中间为弥勒楼,西为客堂,东为斋堂、厨房;二楼中间为玉佛殿,西为禅堂,东为药师殿;三楼为万佛楼。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说来也是神奇,由于化雪,大雄宝殿顶上的坚冰融化,一大块一大块往下掉,但是竟然没有一块砸到人身上,看来真的是护法神保护这我们这些进香人啊!南无阿弥陀佛!站在地藏菩萨留下的脚印上,心中深深赞叹菩萨的精进心非常,每日在此拜经,竟能在如此坚硬的岩石上留下法印。沿着台阶继续上行,终于来到了峰顶的天台禅寺,即地藏寺,又名地藏禅林。位于天台与玉屏峰之间。相传唐时新罗僧地藏在此禅居,留有“金仙洞”遗迹。宋代高僧宗杲《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诗云:“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说明宋代已有寺宇。明洪武元年(1368)居士阵履泰捐资,住持僧昭莲重建,遂为丛林。相传嘉靖年间寺僧玺玉居山护林,佛德高洁,享年110岁。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僧人尘尘子行脚至天台峰结茅而居,庵名“活埋庵”。据乾隆《青阳县志》载:“尘尘子,名杜多,能诗工书法。年七十犹坐蒲团,严冬着单布衣。圆寂后六年其形趺坐不仆,皮肉如生。”后僧徒在庵旁为其建舍利塔。清中叶,天台峰周围48座寺庙已形成“八刹”,均从属天台寺。原天台寺横卧于天台、玉屏峰间的凹地上,坐北朝南,块石木结构,硬山顶,是一座3层走马通楼的民居式殿宇。因地就势,布局奇巧,古朴和谐,浑然一体。东面以峰脊(青龙背)为屏障,南面以玉屏台为墙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岩为连接点,在凹陷地上筑高8米的石台基,构成平整的平面。殿宇的底部架空,下置蓄水井。整个建筑借高耸的悬崖峭壁以隐蔽,既御风寒又十分坚固。其山门在大殿山墙南面,是一直径3.4米的卷拱石洞,进深4.2米。山门上镌有“中天世界”和“非人间”两方石刻。入山门,过弥勒佛像后,三进殿堂相互通连。东、北两侧为对峙的悬岩,径直可入2层的大雄宝殿和地藏殿。由此转折向东,沿岩石上的台阶而上,再转折向北即进入3层的万佛殿。殿长10米、宽13米,满堂有形态各异的木雕小菩萨像,悬立梁柱之上。楼后有偏门通往观音殿、客房和云水堂。原建筑总面积1540平方米。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在青龙背东侧新建的寮房,坐东朝西,南对观景台、十王峰,皖南民居式,6层,框架结构,脊高18米、长28米、宽19米,建筑面积1908平方米。天台寺原大殿因风雨剥蚀,柱朽墙裂,于1998年10月拆除,在原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宫殿式,3层,框架结构,双重檐,铁瓦盖顶,飞檐翘角。脊高17米、长21米、宽20米。建筑面积1456平方米。内部结构仍保持大殿原貌,上层为万佛殿,中层为地藏殿,下层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大殿后,东西两边建有厢房;中有小院;北面建有观音殿,民居式,长13米、宽8米,建筑面积104平方米。大殿山门下坡地拟建韦驮殿。天台寺周围景点众多:寺南青龙头上有六角形石亭,高3米,名“捧日亭”。亭内供有石雕佛像。亭旁有天台,四周悬崖峭壁,有铁柱环护。捧日亭为池州知府李曰章于清乾隆三年(1738)建造,并作有《捧日亭赞》以记其胜。寺北有两块巨岩立于山巅,对峙如门,只容一人通行。右边岩石上竖镌“云峡”2字,左边岩石上横镌“一线天”3字。在天台寺与十王峰之间有一长100余米、高近30米、宽10余米的青色岩石,人称“青龙背”。横截东天如屏,故又名“玉屏峰”。青龙背西石壁上有“龙华三会”、“登峰造极”、“东方极乐”及“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等摩崖石刻。我和父亲在大雄宝殿前,结缘了地藏菩萨法像,回家要好好供养。在一旁的求签处,我、妈妈、阿姨各求了一签。沿着殿旁,类似青龙背的岩石而上,就能到达“一线天”。登上天台峰果然是一览众山小。 来到山下,跟着导游来到站前右手边的小镇,穿越一条小路就来到了九华山著名景观之一凤凰松。松龄1400余年。古松造型奇特,松主干扁平翘首,如凤凰冠,两股枝干一高一低,状如凤尾,整个形态恰似凤凰展翅,被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称赞为“天下第一奇松”。我们在凤凰松下集体合影,但愿神鸟赐吉祥。凤凰松旁的闵园尼庵群落,闵园有20多座尼庵,尼众集中,建筑特色鲜明。小型尼庵仅一、二进,单门独:、庙舍合一,中为佛堂,两厢是居室。中等规模的一般为两进厅堂式楼宇,中设天井,内落水,有的加大一些深度和高度,风格不变。这些尼庵一律白墙褐瓦、小外窗、马头墙,寓佛殿、居室于一体,生活十分方便。尼庵一般都置:落,内有花房或菜畦,绿荫环抱,环境清幽。闵园尼庵为九华山皖南民居式寺庙建筑的代表,建筑特色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白墙褐瓦、马头墙,天井院落杂回廊。地板楼板隔墙板,正厅供佛居两厢。”每座尼庵一般为师徒两人,早、晚诵经礼佛,间或种菜、摘茶,一心护佛,生活恬适。在凤凰松一旁的庵内,我们点上三支清香,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特别是供养这些,甘于苦修,精进的尼师们。在大雄宝殿内,老尼师在一旁慈悲的看着我们,座上盘旋这一直黄色的猫咪,不知是不是在这佛国净土,猫咪格外的安静。当我们每每跪拜世尊,老尼师都在一旁敲打铜磬,清脆的声音,直扫心中一切贪、嗔、痴的邪焰。求的老尼师的摩顶之后,我们结束了今天一天的行程。并在老板家预定了20元每个人的晚饭,4菜一汤,主要是九华山的特产:黄晶、石耳、香菇。我们四人一边喝着佛茶一边吃饭,其乐融融。 最后一天,我们和小邵说好,大家自由活动。在10点20分集合,因为山下旅游集散中心直通池州火车站的汽车12:00就要准时出发。我们按照原计划,一早先去祗园寺回拜。上次去时,看见寺内大兴土木,并刻碑化缘修建纪念仁德大和尚的纪念堂,我们和阿姨两家人,见有如此种福田的机缘,自然不能放过,相约最后一天再来祗园寺。然后依次去参拜九华山上其他寺院。首先来到供奉仁义师太肉身的通慧禅林, 仁义(1911-1995)师太。俗名姜素敏。原籍辽宁沈阳,后出嫁至吉林通化市。姜家家境富裕。按当时的习惯,父母将素敏的小脚裹成“三寸金莲”。七、八岁时,送素敏读私塾,学琴棋书画,想把她培养成淑女型的富家小姐。可素敏经常偷偷到附近庙里听和尚诵经,还从家里取些粮食接济庙里。几年下来,《心经》、《大悲咒》她已能熟练背诵。十七、八岁时潜心学医,主攻中医学针灸一门。1940年秋到山西五台山,在显通寺落发出家,取法名仁义。出家后仁义潜心修持,农禅并用。1942年,仁义入沈阳中医学院钻研医学四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仁义毅然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随军入朝。在朝鲜的三年里,仁义千辛万苦,用其医术之长,抢救医治了很多伤残军人。1953年底回国,被安排在通化206医院。1954年被派往沈阳大南关联营中医院针灸科,1958年被派往环城卫生院,1963年下放到二边江乡三边江村。1976年,他回通化市自办诊所。1982年仁义再赴五台山,在塔院寺受具足大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仁义法师朝礼九华山,先后住甘露寺、菩提阁等庙最后住通慧禅林,并变卖家产倾其所有修复寺宇。此后,仁义法师不顾年高,又外出弘法行医。她赴邯郸、奔石家庄、走浑源、上五台,一路修庙,一路行善,一路结众生缘。在九华山期间,她施医送药,诲人不倦。1995年4月,仁义从五台山返回九华山通慧禅林。同年11月28日晚七时圆寂。享年85岁。其弟子打开存放已3年零2个月的坐缸,见仁义师太端坐缸里,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身体尚有弹性,入缸十指相向的手势已有变化,右手稍抬高作捻针状,这是她几十年来为病人扎针的姿势。仁义师太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的首尊比丘尼肉身。仁义师太的肉身充分说明了佛性不分南北,不分男女。众生平等,众生皆能成佛。 出了通慧禅林,我们依次参拜了法华寺,闵公墓、闵公殿。说到闵公,不得不讲一段故事,据说在九华山闵园峡谷中,住着一位叫闵让和的长者,人称闵公。他是个富户,拥有九华山一带和田园、 山场,但他乐善好施,结交颇广,经常施斋的僧人就有九十九位,只差一位,便足百数。一天,闵公家门前突然来了一位和尚,闵公不知是谁,便合掌迎到:“师傅今来我庄是化缘还是化斋?”那和尚还礼到:“我是外乡僧人,已来此多年,素来以白土、野果充饥,清泉解渴。今访宝庄,想募化一地作修行之所,不知施主肯成全否?”闵公说:“这九十九峰皆归我庄,师傅看中哪里?照说好了。”和尚说:“我只求一袈裟之地。”闵公心想这和尚身长不过七尺,宽大的袈裟不过一丈,能要多大地方,便说:“我这些山头任你去选,何限于一袈裟之地?”不料这和尚口中念念有词,把身上的袈裟脱下来向空中一展,竟罩住九华山九十九座山峰。闵让和猛然省悟到这是菩萨显灵。就这样,闵公把整个九华山都献给了那和尚。那和尚不是别人,正是金乔觉人。这就是传说颇广的的金乔觉募化山场的故事。闵公见金乔觉佛法无边,把自己独生子叫到金乔觉跟前,请他收留为徒;不久,闵公也皈依佛门做了金乔觉的弟子。现在金地藏菩萨塑像的两侧塑像:那左边的一位就是道明和尚,右边的一位就是闵公长老。我们在闵公墓前,点上清香,礼赞他为护持佛法能舍而忘己的精神,我们常常说学佛之人如何舍我执,其实关键不在能否做到,关键在做。 去九华山之前。有人和我们说,为何要去九华山啊?那是赎罪的地方。是啊!娑婆世界世人多罪恶啊!我们从生下来,不知生了多少贪、嗔、痴的恶行。兴得地藏菩萨垂怜,世人才有这消除业障的方便法门,一心称念菩萨,洗心涤性。九华山是美的!九华山是神圣的!九华山更是我们心中一片清凉宝地! |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11168/2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