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时LDM要求司机带我们去一个适合拍日落的地方。太阳下山之前,司机把我们带到一处陌生的庙宇,翻出卡门书一查,是巴公寺。原来司机向南绕了一下,来到罗洛士群——吴哥的东南方。 巴公寺是罗洛士群里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庙宇,它曾经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庙宇,供奉着国王的象征——林迦。这是个截顶式金字塔形建筑,在由五层平台组成的基座上建有神殿。虽然建于9世纪末,但由于基本采用石材,保存还算完整。 通向巴公寺的土路边种满鲜花绿植,这真是一种奇异的感受,因为这四天我们看到的所有庙宇都没有花的痕迹,全部是岁月的遗骸。  这个建在路边的大房子是庙里和尚的僧房。柬埔寨所有的古寺都是住神的,人要另搭土木结构的房子甚至是茅草房居住。  巴公寺里离吴哥比较远,游人不是很多,一座千年古寺倒成了当地孩子的乐园。 柬埔寨盛产孩子,一到暹粒就会发现这一点。除了中学生和学步的婴儿,几乎所有孩子都是商人,向每一个游人不屈不挠地推销他们的明信片、头巾或其他的小东西。 往巴公寺去的土路上,先是一个6岁样子的男孩不由分说把一朵花做的指环套在我手指上,然后要一美圆。我跟他商量能否换糖果,他坚决拒绝。我把指环褪下来还给他。 第二个迎向我的还是男孩,小很多,小手里举一片他小指甲大的绿叶子,不知从哪里拔的,仰着小脸很认真地向我要一美圆。我肚里暴笑,面上很严肃地拒绝了。 巴公寺高塔下大约有十几个孩子,不是在推销就是在玩闹,只有这个女孩很安静地坐着,面向夕阳。  她手中的气球是跟孩子们坐在一起的一个意大利男人送的,他在这里一年多,经常来找孩子玩,马上要回国了,今天买来气球跟这些孩子告别。这些都是MM告诉我的,她总能告诉我一些我不知道的事。 其实我不在乎拍什么落日,拍下一些东西只是为了帮助记忆。最深的记忆其实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感受到的。 那天的巴公寺很美。坐在古寺黑色的大石头上翻卡门的书。接到LG的短信,问我在干什么。我答:坐在一千多年前的大石头上,看古寺风景,有僧人着黄色僧袍走过,天色一点点暗下去,空气中是东南亚的丝竹声…… 就这样坐坐真的就很好,心里很静,世界很美妙。 有两个女孩子一左一右围上来,推销她们的头巾。她们也就五六岁的样子。左边的女孩大些,久久地缠住我,一块块给我看她的头巾,我一块块认真地看,每一块都不同,有些颜色搭配很漂亮,但头巾质地很差,我知道我不需要。我认真告诉她No,I don’t need. 她告诉我可以再便宜,我认真告诉她不是价格问题,是我真的不需要。于是她再从头演示一遍……每一个柬埔寨孩子几乎都是这样在“NO”声中长大的吧。 推销是在我询问她们的年龄后结束的。原来左边的女孩10岁,右边的女孩9岁!她们反问我的年龄,20岁吗?我笑,不对,我很老,再猜。22?24?我想起,在她们这个年龄,我觉得20岁已经很老了,几乎是老的极限了。那你们的妈妈多大?10岁的女孩说不清,让我从10、20、30数上去,告诉我她妈妈有60岁。她试图在地上把这个数字写下来,但两个数字都是反的,我笑她写错了,她很快擦掉了。9岁的女孩很清楚:39岁。她用很漂亮的柬埔寨式花体写下“39”。她说家里有10个孩子,她是最小的一个。天!怪不得柬埔寨遍地是孩子! MM走过来坐下,两个女孩又缠住她,看她读卡门,一定要读给她们听。MM只好读:“因陀罗跋摩一世建立巴公寺,用来供奉王国的象征——林迦,称之为因陀罗首罗……”女孩子们听得嘎嘎地笑,觉得汉语的发音很好玩,要求MM一读再读。 如果一个中国家庭有10个孩子,估计做妈妈的会疯掉。而柬埔寨妈妈一定不会,我看到这里的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柬埔寨孩子生来个子小,我们住的旅馆的老板娘每天抱一个婴儿在前厅的木椅上逗弄。中国孩子生下来就超过50公分长,而这孩子也就40公分,像个塑料娃娃。中国婴儿一般头大身子小,因为不合比例而娇憨可爱。而这个孩子头小,像个缩小的成人,看上去很怪异。 10个孩子的家庭一定不会照顾到所有孩子,都是大的带小的,孩子像地上的草,完全自然生长。中午那个饭铺里的三个孩子,最小的被扔在吊床上,哭泣,撒尿。两个刚会走路不久的男孩子光着脚丫自己找东西吃,自己找娱乐。我一直盯着这个孩子看,因为他很特别  很明显,他父亲是一个欧洲人,这个孩子是一次不负责任的结果。 孩子很可爱,白胖,头发像漂过的漂亮,大眼睛。他无聊地围着饭铺晃晃悠悠地走,弟弟哭时他就使劲地晃晃吊床,然后再撒手到处溜达,没有玩具,抓一片削下来的椰子壳在木头上蹭来蹭去,  不耐烦地找妈妈。妈妈是个看上去30多岁的本地女人,眼睛很漂亮,已经开始发福。她忙于店里的事,并不理会孩子的呼喊。孩子叫妈妈的声音里带了哭音,两只胖脚丫追着妈妈跑,还是无人搭理,大哭,那样子实在可怜。 哥哥黑而小(他走得更稳),是个纯粹的柬埔寨孩子,不言不语,安安静静,走到放椰子的桌子前,自己费劲地把桌子上半个切开的椰子捧下来,自己用勺子把一点点挖椰肉吃。我看孩子实在费劲,走过去,蹲下,用勺子把椰肉挖下来。拿一块椰肉先喂弟弟,弟弟扭过头,不吃;再喂哥哥,哥哥很乖地吃了。我退回到局外人位置,看哥哥喂椰肉给弟弟,弟弟吃了。 发现弟弟更敏感,需求更多,自尊心更强。孩子的性格天生就注定不同。 感叹柬埔寨的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伴随着椰子、吊床、古寺、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