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湘西笔记--苗寨的表情(转) |
[游记]湘西笔记--苗寨的表情(转) |
2009-08-29cncn.com |
以前对于苗人最直观的认识,恐怕要算金庸先生笔下那位叫蓝凤凰的使毒高手,总能伤人于无形,透着浓郁的神秘色彩;我也早就对这神秘的苗族风情心存向往。 【课堂】 导游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小姑娘,穿窄袖、对襟短衣和绣边长裤。资料上提到,苗族“好五色衣裳”;杜甫也曾用“五溪衣裳共云天”的优美诗句对此加以描绘。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果然不错,五种色彩搭配得当,艳丽而不俗气;据说,这是代表他们的先祖在迁徙过程中所跨越的五条河流,以纪念族群发展壮大的艰辛和卓越。小姑娘姓麻,一个在我看来比较稀有的姓氏;可据她讲,这是苗族的大姓,她们寨子里九成以上都姓麻。 小麻很快就变成了教授苗语的麻老师了;而且麻老师认为我们这些学生非常有必要掌握一些苗家常用语,来应付后面众多的特色场面。大家于是跟着麻老师学习苗语,那份教与学的认真场面甚至有一点滑稽。“苗家阿哥是‘点菜’,苗家阿妹是‘单贵’”,有点难记!司机师傅这时插话说:“这不难记!你想,去约会点菜买单都是小伙子,而我们苗家姑娘都很漂亮,自然‘单’也要贵一些了。”听“助教”这么一说,引来哄堂大笑,车厢成了快乐的流动课堂。 车刚开出凤凰城,小麻就征求大家意见,说进山线路有两条,一条是全程陆路,一个半小时就到;还有一条则是车船交替,约三小时可到。大家出来旅游,自然想有更加丰富的体验,因而一致同意水陆兼程的方案。实际上,中间两段弃车登舟的安排完全是为了让游客充分感受沱江上游的苗乡山水。 苗家风俗有很多,最出名的要算“赶尸”和“放蛊”,它们都是苗族巫文化的精髓。苗家人死在异乡之后,家人请赶尸匠到客死地对尸体施行法术,让尸体“乖乖”的跟着赶尸匠回到家乡,入土安葬。的确听来让人有点毛骨悚然,小麻怕我们不信,还信誓旦旦地说她的爷爷就曾经亲眼看见尸体被赶回村中。而“蛊”我理解是一种类似药物的东西,还分为“毒蛊”和“喜蛊”,前者传女不传男,用于防身;后者传男不传女,用于招亲。简直有点神秘莫测了! 进寨门也不容易,之前先要经过一个山洞(这就是老洞了),在里面烧纸符许愿,一位年长的巫师在旁念念有词,气氛显得有点诡异。然后,还要过“三关”,即尝米酒、对山歌和擂花鼓(好像这样的风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好在“政策”执行还算宽松,简单应付也就放我们进去了。这里大多是石制的房屋,与许多江南古村落建筑不同的是它们的准军事特点,几乎家家都设有枪眼,甚至在村里还有碉堡!这些,大概与历史上这里战乱频繁和朝廷对苗人的压制政策有关。村道并不复杂,我们基本上是沿着唯一的“主干道”行进,依次参观了普通人家、富人家和寨主家,感觉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很有点“同甘共苦”的味道。 民俗风情表演是在许多观众的哈欠声中开始的。让大多数人等待的原因,只是为了满座开演;原来,他们也已经学会了计算成本和高效产出,这难道就是苗寨新的表情?节目不多,花样还算丰富,节目次序显然也经过精心安排:迎客花鼓的热闹开场打消了大多数观众的睡意;苗家男女相亲的小品虽然粗糙,可还算有趣;苗家民俗服装穿衣比赛则聪明地将评判权交给场上观众,调动了全场观众的积极性,特别是那几位手脚笨拙的仁兄屡次裤子滑落的场景,令全场欢声雷动;最高潮的部分是踩刀表演,表演者在吞食了苗家特有的巫术纸符后,赤足攀上锋利尖刀组成的刀山(当然事先不忘向大家演示那刀锋的尖利),让观众们觉得神奇的同时,却也想不通奥妙所在? 【尾声】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26095/16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