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红色之旅:八闽大地的革命遗址图谱(闽南续篇) |
[游记]红色之旅:八闽大地的革命遗址图谱(闽南续篇) |
| 2009-09-23cncn.com |
红色之旅:八闽大地的革命遗址图谱(闽南续篇)
【旁白】 最近“潜伏”在东博书院旁听,“北大醉侠”在他的《一辈子傻吃茶睡》中留了一道作业题:国庆六十周年快到了,你自己打算做点什么? 做点什么呢?记得学生时代的说辞,以优异的成绩向党中央、向毛主席汇报;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的套词,则是我将以实际行动,坚守岗位……云云。一眨眼新中国都一甲子了,当然啦,如今向国庆六十华诞献礼、献瑞什么的,已用不着咱瞎操心或表决心什么的,抬眼间就够铺天盖地的。倒是在这举国同庆的时刻,我总想起那些个为了新中国而牺牲了的默默无闻的英烈们,故而把自己近年来寻访的一些泉州红色印记整理成篇——仅作为对革命先烈们的无比崇敬和缅怀之情! 【东溪祠堂】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洒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延安颂》·莫耶
不会吧?!这《延安颂》也跟闽南人有关?嘿嘿,别忘了今年的国庆又将是“泉州人的烟火”(引申意为:唱主角)哦。没错的!就是那位主导过奥运会焰火的蔡国强先生。我也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您,《延安颂》的作者莫耶,正是安溪金谷人,她的芳名又叫做陈淑嫒。 ——瞧这付嘴脸,往褒上靠叫如数家珍;反之,则如同原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兵马俑前的“大放厥词”:沉醉在辉煌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大意)。不过,有些浸透在血统里的东西,想起来真叫人陶醉。 来到金谷,是我从南安金淘的占石村(叶飞将军故乡,革命老区)翻越眉山(如果加个峨字,我又该大“炮”特“炮”了),进入安溪境内的。起先是为了追寻魁斗东溪(佛仔格)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红二支队遗迹的,“摩的”(摩托车工的简称)居然阴差阳错地把我载到了金谷东溪(溪榜)。 路是走错了,而“革命的方向”则是正确无疑。一听是寻找革命旧址的,村民立马带我们来到了村中央的“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故址。这里原先是一处陈家祠堂,在大革命洪流的年代,一度成为了领导着安溪、南安、永春和德化四县的革命中心。由此组建起来的赤卫队和游击队,就是后来工农红军红二支队的前身和骨干,从中走出了郭节、曾奎、方毅等一批革命志士。 大门由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将军”紧锁着,但是门口醒目的红字匾额,已足够让我激动半天的,尽管此东溪非彼东溪。在村民们帮忙去唤管钥匙的村干部之前,对面一座古朴但透着岁月光芒的二层洋楼,吸引我走了过去,门外一块斑驳的石碑,字迹依稀可辨:莫耶故居。说实在的,若不是背后的生平介绍,我还真孤陋寡闻。当然了,之后兴起的红色旅游,这一切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声名远扬的同时,原汁原味的沧桑感也随之丧失了。焕然一新的油漆味,闻起来肯定格外呛人。 而此时站在陈淑嫒逸楼前的我,沿着破旧的楼墙,穿越在莫耶那个天真无邪的青春岁月中。这位“割剧一方”的军阀将军的女儿,在她大哥陈文章的带领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被贺龙元帅称之为“红色的女作家”,由她作词的《延安颂》传遍了中国的整个抗日战场——: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 附录: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资料 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原先是一座西式五拱门的教堂,后为陈氏祠堂。1933年8月25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安溪东溪召开安南永德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庄严宣告成立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选举产生了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主席及各委员会主席。同时把政府机关设在东溪陈氏祠堂,同时又是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和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的机关所在地。 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大事记 1、1929年在东溪成立了安溪的第一个党团组织——东溪党团支部。 2、第一个安溪党员:陈体,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担任安溪东溪党团支部的书记。 3、1930年秋,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以东溪和佛仔格农民武装为主体,组建了安溪游击队。这年年底,游击队长李世全带领游击队员们包围了金谷东溪祠堂,击伤东溪“议事会”头目陈忠修等,打响了安南永边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4、1937年11月成立了抗战青年团。莫耶(1918~1986年,原名陈淑媛、陈爰。化名白冰。著名的《延安颂》的词作者)的大哥陈文章邀集了进步青年共同组建了抗战青年团进行秘密活动,成员一度发展到两百多人。后来牺牲的英烈主要有陈体、陈仲琪、李南金、陈凤伍等三十九名。 5、从1927年起,中共闽南临委和福建省委开始先后委派干部温崇渊、柯丙到安溪创建党的组织,到1932年11月,中共安溪县委升格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直接领导安南永德四县的革命斗争,中心县委下辖的支部已经扩展到七十个,有四百多名党员,共青团也发展到百余人。 6、1930年,安溪开始建立游击队。1932年4月安溪游击队和永春游击队成为安南永德游击武装的基础。1933年5月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第二支队深入开展武装斗争,不断壮大党组织,掀起了打击土豪地霸、抗租抗捐和分粮斗争的浪潮,使安南永德红色区域逐渐连成一片。开辟了拥有三十多万的人口的红色区域,成为闽南地区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 …… 【郭节书房】 佛仔阁(也称佛仔格),并非像蓬莱阁一样的亭台楼阁。也不是什么蓬莱(看看,又来了不是。应当指出的是,此蓬莱乃安溪的一个镇)清水岩(泉州十八景之一)的佛庙道观。只是安溪魁斗镇的一个偏僻乡村。 在僻静的群山当中,有一户人家的厢房上却标有了郭节书房,这里就是郭节烈士写下了他留存世间的唯一的一本革命书籍《花鹃》。而郭节是何许人?在村民们的记忆中已经淡忘了。连立于村子后山的烈士墓和纪念碑,也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能懂得。 当我从金谷东溪,辗转来到魁斗(东溪)的佛仔格。一间普通的房前立了块碑文,记载着闽南工农红军第二支队及安溪中心县委的所在地。房间并不大,在这群山之中显得特别的孤单。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怀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1930年冬天回到了这片故土。以中共安南永德特委宣传委员兼佛子格支部书记的身份,组织和创建了农会和赤卫队,投入了抗租抗税的革命斗争。 住在房子内的老人,一位郭节烈士的侄子是这么回忆的:1935年3月的某天,民团来了三个带长枪的兵丁,把郭节堵在了村里。与其说郭节是被抓的,还不如说书生气质的他是跟着来人走的,既没绑手也没有套枷。村民们看到他被带走,赶紧联络山上的游击队,紧跟着准备劫人,本来在这山高林密的地方,劫个把人是件容易的事,但居然没有成功。 七个带枪的游击队员和十多个村民,共有九支鸟枪。一行人跟着寻找下手机会,可奇怪的事发生了,走在前面的三个兵丁却把郭节带到了后寮小学。后来得知在这里教过书的郭节提出要喝水,游击队员们事后分析,可能郭节不知道后面有队伍来营救他,说到小学喝水准备寻机脱身。 不过,本来喝水也出不了事。坏就坏在民团的人说走路热才会口渴,强迫郭节把棉衣脱下,这一脱郭节身上的短枪就暴露出来了,兵丁见状就势把郭节扑倒,并捆绑了起来。这一切埋伏在周边的队员看得真真切切,终究功亏一篑。一个月后,郭节在安溪县城被活埋,听说在狱中受尽酷刑,就因为坚贞不屈(老人“说不招”)才英勇就义(老人的原话是“死得很惨”)。 许多人后来很是懊悔,说如果发个信号给郭节,他就不会到小学,也就不会牺牲。但是后悔没用,也许好汉就该如此的壮烈。 听完老汉的叙述,仿若儿时看到电影中江姐被捕的情形一般揪心,然而历史总是带有许多的如果和遗憾的。今天,惟有到烈士的纪念碑前鞠上一躬,聊表敬意! 附录:郭节烈士生平
郭节(1906年~1932年),安溪人。儿时随亲属去马来西亚。1928年,怀着振兴中华的愿望回国,在南安山后小学任教。1929年,在永春育才学校任教,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同年秋,加入共青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书为掩护,组织儿童团、农会等革命组织。积极传播革命真理。同年冬,任中共安(溪)南(安)永(春)特区委宣传委员兼中共佛子格支部书记。1931年,率赤卫队、农会等组织、开展抗租、抗税斗争。1932年2月,率领群众反对民团长带兵到佛于格破坏山林,被敌人逮捕。在狱中,受尽种种酷刑,坚贞不屈。1932年4月24日,在安溪县城英勇就义。 【叶飞故居】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说什么周详不周详…… ——现代京剧·《沙家滨》
一讲起“样版”戏《沙家滨》,几乎家喻户晓的是阿庆嫂、沙奶奶,连那“反面”角色的刁德一,也是人人恨之入骨的,尤其这段《智斗》的唱词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实际上这出样版戏是出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叫叶飞的人,率领着一支由红军闽东独立师整编的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俗称红六团),挺进江南一带袭扰日伪军,开辟了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红六团”在奉命西移时,将三十六名伤病员留在了沙家滨(即江苏常熟市西隅的阳澄湖畔),引出了这一段感人的军民“鱼水情”故事。 叶飞,这位与南宋抗金急先锋岳飞“同名”的归侨学生,最终能够成长为共和国响当当的上将军,该又是如何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机遇”呢? 说来惭愧,竟然不知这位让人津津乐道的叶飞将军,金门炮战的“始作俑者”,会是咱们地地道道的闽南人,又是近在咫尺的南安金淘人。 在金淘的将军故里,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瓦房前。我等来了开门的人,走了进去,一尊石雕像矗立厅前。让人“惊艳不已”的则是神龛上身着将军服的叶飞,香火缭绕间,这位一生涉险无数的开国将军,仿佛从他那部自传式的回忆录中走来。翻到了最具神奇色彩的一次次的死里逃生:闽东的狮子头店,是一处地下交通站。当叶飞前来接头时,被跟踪埋伏的特务一枪打中脸部,满头鲜血。特务们又补上两枪,一枪打中胸部,一枪打在腿上。原该一命呜呼的他,在特务们大意地走掉后,他硬是爬出了店外,被地下党抬上了山,奇迹般地治好了伤,这一次可谓命悬一线; 而“南阳事件”的“窝里斗”则更为严重和置命,对手不是敌人,而是内部关于“闽浙赣省委”主导权的问题。这一回是刘英和粟裕在浙南庆元的南阳村摆下了“鸿门宴”,下手的人是后来的粟裕大将。命不该绝的叶飞,居然没有被当场击毙,而是被押往总部刘英处,才于途中遇到了“国军”围剿,在身中一枪的情况下死里逃生。 由此的“冰山一角”,我们可见当年有多少出生入死的优秀指战员,就曾这样死得不明不白,使人扼腕嘘唏。 附录:叶飞将军生平简介 叶飞,原名叶启亨,祖籍福建南安金淘镇占石村人,1914年5月7日出生于菲律宾奎松省一个华侨家庭。幼年回国就学,1928年5月,在厦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下半年由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到闽东工作。1933年5月,他率领工农自卫队取得“霍童暴动” 的胜利。1934年2月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创建了闽东红色根据地。随后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抗战期间,闽东独立师编入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任团长。解放期间,叶飞任第十兵团司令员,挥师福建。后历任福建省长、福州军区司令、中国海军司令等职。 【子芳英魂】 骑行石狮,已经策划了很久,终未成行。石狮这座上世纪改革开放年代名噪一时的小城,其实离泉州并不遥远,区区二十多公里。而自驾机车探路,则是为了寻访“皖南事变”的咱厝人(咱家乡人是也)李子芳。而李子芳又是谁呢?说起以前的老电影《上饶集中营》可有印象?!影片就是根据那段“江南一叶,同室操戈”(周恩来)的历史事件改编的。不过,当时的晋江老乡却认出了片中一位叫子英的烈士,是永宁岭兜村人。于是给有关部门去信,要求把岭兜村改成子英村,以纪念这位新四军的革命烈士。结果当申请被批准后,有关部门又查实,这位叫子英的烈士,真名叫李子芳,为新四军的组织部长,但籍贯确为晋江永宁人,曾于十四岁时,前往菲律宾投靠父亲。回国后于一九三二年五月,在漳州赶上了攻克漳州的红军,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随后经历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抗日战争期间,奉命担任了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于上饶集中营被残酷杀害,时年三十二岁。据史料记载:在上饶集中营时,由于组织了越狱行动,失败后敌人对他进行了非人的折磨,被敌人用毒药杀害他时,药量不够,又用绳索残忍地勒杀,直到最后壮烈牺牲。解放后被誉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共产党员光辉先锋楷模”。 现在他出生的村子依旧将错就错地叫做子英村,辖区的隶属关系则从晋江永宁改为了石狮永宁镇。 纪念馆的馆名是叶飞题写的,但是处在乡村的纪念地总是关着门的,也许到了清明或有上级任务才会被惊动。可能石狮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缘故,闲人很少,村里又大多外地人,总是一问三不知。只好在李子芳烈士纪念馆的周围转了转,怀着一种复杂的心境离开,爬到姑嫂塔的宝盖山上,去感受潮起潮落的现实。
【三朱红旗】 同志好比亲兄弟, 为了真理为了主义,生死要在一起; 革命是道义,不要替人做伙计; 如若人家看不起,千万不要活受气。 ——闽南、闽中游击队中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 三朱是惠北一个挺偏僻的山村,即便是在机关里“度日如年”、“杯水车薪”的人(柳岸居士的成语新解,度日如年:特指某些人的日子,非常好过,每天象过年一样;杯水车薪:形容那些每天工作时,在办公室喝杯茶,月底领取的薪水,可以买一辆车的人),也未必知道的地方。 提起“三朱红旗”和朱汉膺,除了些搞地方党史的和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外,更是知者甚少。在一次的机缘巧合下我走进了这一片红土地,那是一年多以前的冬天,我陪我家“领导”到泉港区公干“考察”。领导们在泉港新区的大酒店召开研讨会,我记忆犹新的是,聘请到会的专家学者刘欲发曾在台上大言不惭,信誓旦旦地开讲,上海股指即使调整,最多也只会到4800点,因为4500点是铁底,是政策底。然而,事实却胜于雄辩地证实了简古古的预言。一年多来上海综指果真从“真牛在六千点”后,回落到了“折多山”的海拔高度。对于书呆子们的照本宣科,或者照搬洋鬼子们的“资本主义”来套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一贯是不“感冒”的,尽管那“贵宾”身份看上去很美。自然是理所当然地开溜了,去走一走尚未涉足的泉港新区。 按照我的“游走规律”,到了每一个陌生的地方,除非事先有所规划的。否则便是信步老街旧巷,村围树下的。总之喜欢与扎堆的老人们攀谈,屡试不爽,很有收获的。这不!一位在墙角晒太阳的老大爷告诉我,在前黄镇的三朱村,正是朱汉膺领导的“三朱革命红旗永不倒”的老区,是一九二七年到一九四九年的中共惠安县委(工委)指挥武装斗争的活动中心。 在山腰镇雇了辆“摩的”朝三朱而来,一到村口才知道,由泉州开往峰尾的班车在这里有一站台。“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远远地坐落在村后的山腰上,山冈上放眼远眺,错落有致的三朱农舍炊烟袅袅。 走近村中,素有“三朱红旗不倒”的村子却连一杆红旗都见不着,但是这里却是传说中的青山深埋忠骨,是闽南革命老区的一片热土。村子里,在山民们的带路下,我走进了朱汉膺的老屋,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这里曾是闽南的地下交通站。推门一看,与普通宅院并无二样,惟有斑驳的地砖似乎在诉说,这里曾经走过了许多人。 大山深处,同样也寻找不到当年游击队栖身战斗的足迹,映入眼帘的只有漫山遍野绽开的红杜鹃。爬上山的一隅,传说中的山寺遗址依稀可见,震动福建的惠北抗捐大同盟成立大会曾在这里举行。但是1949年7月3日,这里的和尚被杀光,寺庙被焚毁,只留下眼前的这面残墙断壁,在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再往山里走,“三宝寺”则保存完好,不大的地方,却是当年游击队攻击惠安县城时,三百余名队员枕戈待旦的住所。 下山来,我回头仰望大山,对着大山深处大喊了一声,耳边却似乎回应着一位老人的山歌—— 同志好比亲兄弟,为了真理为了主义,生死要在一起;革命是道义,不要替人做伙计;如若人家看不起,千万不要活受气。 …… 【省委旧址】
德化水口昆坂村, 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的石牛山麓,和福州永泰、莆田仙游交界。我和“老领导”来到这里,一不为戴云山,二非石牛山,三者还不懂若干年后会成为泉州十八景之一的岱仙瀑布。一心只为寻找位于昆坂村坂里的原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根据书上看来的记载: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及所属的武装力量从永泰青溪转移到德化穷山沟的牛寮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是闽南唯一一处省委旧址。 1943年秋,时在闽北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活动非常困难,为了打开局面,摆脱困境,遵照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重要指示,作出了省委机关南迁闽中的战略决策。是年年底,省委机关迁到永泰的青溪村。1944年3月,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陆续从永泰青溪转移到德化坂里牛寮沟。5月,省委主力与先期到达的各武装力量在坂里会合,胜利完成了省委机关南迁的重大任务,坂里成为省委领导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 这前,闽中工委书记林大蕃及游击队二十多人陆续来到毛厝、坂里开展工作。1944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间,省委机关游击队全部到达坂里。在坂里牛寮坑困狗形山上,盖起了十多座竹棚屋,开了两个操场。并在德化大溪、永雁和南安八都等地建立了据点,使闽北、闽东北、福州、永泰、大田及闽中地区的莆仙、晋南惠等根据地联成一片。省委机关在这里住了三个多月,才于1944年6月分成三批转移到仙游东湖。 就是这么短短的三个多月,最终导致了昆坂村坂里的灭顶之灾。虽说省委机关撤离后,村民们把搭建的竹棚拆毁一空。但是返乡民团及“国军剿匪”部队,依然没有放过这些窝藏“共匪”的老百姓。问题出在,省委发给山民们的那些个“没收”自仙游银行的银元上。 经“摩的”在崇山峻岭七弯八拐的穿行,“老领导”这位有其子必有其母的她,感叹起了有如电影的真实。过了昆坂村,又是寥无人烟荒山野岭。只见三三两两洒落山间的茅屋后,才到了坂里。坂里算不上一个自然村,才归为昆坂。这里唯一一幢豪华的建筑,便是眼前的这座处在山脚下的纪念馆啦。馆前一面红旗形制的碑文镌刻的是项南的手笔:中共福建省委旧址,馆内展示的是福建省委转战八闽大地的区域史迹。 纪念馆背后,那高高山上的毛竹葱翠郁郁,沿着数公里的原始石阶向上,两旁散落的破败茅屋,木房全订上了红色的牌子:原联络交通站、原省委领导居住的旧居、原歃血结盟处。歃血结盟?看来那会儿还保留着“黑社会”的影子。 继续往上,气喘吁吁的“老领导”终于见到一块指示牌子:通往牛寮沟全长1.2公里,台阶共1944级。现在山顶的竹棚屋都是后来恢复的了,到这里的一个心愿,其实很简单,也就是看一看革命前辈们当年是怎样从如此艰辛的环境中,创造出一个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的新中国! 说白一点,“共匪”之所以有别于历朝历代的“土匪”,就在于他们有理想,这个理想的伟大在于有着甘愿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主义信念!
2009年9月1日(泉州解放日,空袭警报演练有感)初稿于寸本堂 2009年9月9日修改 2009年9月23日(农历秋分)定稿 |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27852/23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