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风情万种满洲里 |
[游记]风情万种满洲里 |
| 2009-11-01cncn.com |
九月初秋,满洲里依然风情万种。 20世纪以前,这里仅是游牧民族的一个理想牧场。当时,现今的满洲里北区四道街西部有一个四季喷涌不止的泉眼。因为此泉眼位于霍勒金山的北部,牧民们便称此泉为“霍勒金布拉格”,意思就是“旺盛的泉水”,并成为当时满洲里市区这一带的地理名称。原本是草原牧民聚居的村镇, 1901年,沙俄修建东清铁路(中东铁路)在此设立中国境内的第一个火车站,命名为满洲里而得名,满洲里是俄文“满洲利亚”的音译。 满洲里市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魅力无穷,被誉为“北疆明珠”。绿草如茵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辽远无际;碧波荡漾的呼伦湖,纤尘不染;巍峨耸立的国门,庄严肃穆;热情奔放的蒙古风情,雄浑厚重;承继远古文明的扎赉诺尔文化,源远流长;中西交融的城市风格,独具魅力。这一切编织成一幅幅自然生态与现代景观、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与异域风情交融和谐的优美画面,令无数海内外游人心驰神往。 满洲里庄严肃穆的国门,是游客必到之处。 1993年8月中俄两国勘界结束时,勘定的中俄边境线上的第41号界碑位于此处。界碑后远处是俄方的了望岗楼。 满洲里第五代国门,是我国边境线上跨度最大的国门。于2008年2月开工建设,9月竣工。国门总长105米,宽46.6米,高43.7米,并有两条宽轨和1条准轨从国门下穿过与俄罗斯接轨,同时预留多条复线位置。 国门内部北塔楼一层是旅游纪念品展售的商场。售货大厅宽敞明亮。但顾客不多。 俄式商品品种种类繁多,大多为特色的旅游产品。香烟、酒、望远镜、套娃等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商品。 国门二层是观光展示厅,内部展示了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满洲里及国门景区视察指导工作的照片。 游人通过敞亮的玻璃窗,还可以从这里欣赏到中俄两国边境风光。 俄罗斯国门那一侧,与我国相比,略显苍凉。居民居住区不仅规模小,也很简陋。他们的国门在设计、制作方面,也不如我国的国门气派。 那边比较醒目的建筑是他们的岗哨了望塔,据说不让拍照,不过岗亭上看不到哨兵值守,冷清许多。 满洲里国门,历史上已经历过了五次变迁: 清末,当时由俄国人承修的西伯利亚铁路铺入我国境内,进入我国后改成“东清铁路”,两国间的最初界线标志是在铁路左侧树立一根木桩,木桩上用俄文书写“撒拜喀尔省铁路交界”字样,铁路右侧另竖一根木桩,上面钉有俄国国徽双头鹰图形,位置在现在后贝加尔斯克以西的马赤耶夫斯克附近,距后贝加尔斯克七公里,由于木桩竖在两国边界处,人们习惯称之为“国门”。 第二代国门建于1920年,当时中苏两国界线实际上已经从马赤耶夫斯克附近南移到十八里小站,即现在的后贝加尔斯克。 第二代国门形状为木质拱形门,门额上方用中文书写“中苏门”字样,其具体位置在后贝加尔斯克车站对面的苏方边境检查站院内,距现在边境线约300米。经过当时战争的洗礼,1929年苏方将十八里小站单独占领,“中苏门”1949年被苏联方面拆除。 第三代国门,建于1968年,是中方建立的一个检查桥,用于检查出入中苏边境车辆。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国门上面只写着那时很时尚的一句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四代国门建于1989年6月25日.高12.8米,宽24.45米,外表用2000多块青灰色花岗岩石板镶嵌而成。国门上方悬挂有直径1.8米的国徽,并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 建党初期,为加强与共产国际和苏共的联系,我党依托中东铁路经满洲里辟建了一条组织周密的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 历史上,满洲里曾经有10多年的时间由黑龙江省管辖,而是这里的居民多数来自于东北地区,所以这里的语言和习俗和东北的其他地区非常接近。另外一个原因恐怕和铁路有很大关系,这里距离哈尔滨900多公里而离呼和浩特却有近1700公里,因此满洲里的铁路还是归哈尔滨铁路局管辖。满洲里因铁路而诞生,因铁路而繁荣。而这座城市很大部分居民都与铁路有关。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名片,那么满洲里的建筑则是一张颇具特色,十分亮丽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满洲里的城市建设者们在改造满洲里都市面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追求的是:让中国人来满洲里,有出国的感觉;又要让外国人来满洲里有回国的感觉。 “不求规模、但求风格、求精求特。”满洲里市建设局局长杨冀鹏这样阐述了满洲里城市的建设理念。 满洲里市内的建筑由铁路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北部面积较大,人口众多也比较繁华,主要的商业设施都集中于此。 根据设计规划,满洲里对这些老建筑物采用镶嵌欧式雕饰、改造外形等方式,使原来陈旧、呆板的楼体风格迥异,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异域风情,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增添了城市的魅力。 铁路北部的建筑物以新建的高大的公寓楼和饭店为主,街区的布局规整一致。 满洲里市体育馆的设计风格以中俄蒙三国风情为主要构思,集体育赛事、文化活动、会议、会展等大型文体活动于一体,是一处可容纳3000余名观众观看的综合性公用场地。 2009年9月,投资3000万元、占地5658平方米的我国最大的木材电子交易平台——满洲里木材交易中心开始启用。这座建筑造型设计充满浓郁的蒙式特色。 满洲里的每条街道不是很宽,几乎满足了小城市的流通需求。让人诧异的是很多路口见不到红绿灯而且车辆也很多,汽车在路口抢行的也不多见,整体交通秩序还可以。 经过改造后的街景十分漂亮,这大大小小欧式古典、蒙式风格的建筑充满异域情调。宛如是一座童话中的“积木城”。街头的广场虽然人不多,却十分漂亮。每个街头广场绿化园林布置很有特色,精美的园林小品随处可见。还为在解放满洲里时牺牲的前苏联红军将士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 到了满洲里,另一个不可不看的景点,是著名的位于迎宾大道旁的套娃广场。 套娃广场是全国唯一的以俄罗斯传统工艺品——套娃为主题的旅游休闲娱乐广场,集中体现了满洲里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域特色和中俄蒙三国风情交融的特点。 广场规划面积54万平方米,主题广场面积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个高30米的大套娃,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主体套娃内部为俄式餐厅和演艺大厅。大套娃外部彩绘由代表着中俄蒙三国的美丽女孩组成。 在主体套娃周围有8个功能性套娃和200个描绘世界名人和代表不同国家形象的小套娃。此外还建有30个表达友谊、关爱和祝愿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 在广场中还设有音乐喷泉,喷泉周围安置有十二生肖和十二星座,象征着中西文化的结合。 套娃广场西侧的俄罗斯艺术博物馆也是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5月,俄罗斯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它的建筑风格秉承了俄罗斯传统建筑特色。馆内有前苏联艺术品收藏家刘殿川收藏的俄罗斯和欧洲风格的大型壁画和2000余件不同时期的珍贵艺术展品。他收藏的前苏联勋章、奖章就有200多种,除了军功章,还有“救火英雄”、“劳动模范”、“见义勇为”等。其中,勃列日涅夫时代发的最多,听俄罗斯老百姓介绍,勃列日涅夫看演出觉得节目演的好都要给演员发个勋章,造成那个时期的勋章泛滥。 俄罗斯艺术博物馆旁就是著名的东欧异韵风情园。这也是套娃广场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东欧异韵风情园正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前苏联著名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 东欧异韵风情园内以一组气势宏伟而风格凝重的前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雕塑群为主。 这是乌切季奇为柏林苏军烈士公墓设计的《战士——解放者》的纪念碑。 烏切季奇最大的成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型纪念综合体》,他花10年功夫完成了这一世界奇观。 1957年,乌切季奇又推出了他的力作《铸剑为犁》,这也是他在世界上获誉最高的代表作。雕塑为一位身材壮硕的裸体男子,象征着无阶级、无民族、无贫富的纯粹的人,他的右手正抡着一把铁锤,把左手中握着的一柄利剑槌打成耕地的犁。 看过前苏联电影的人可能都会对片头那尊气势雄伟的雕塑印象深刻:一对男女青年手中高举铁锤与镰刀,仿佛要凌空飞翔,姿态雄伟而轻盈。这座名为“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的雕塑,就是前苏联时期的经典作品,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一直把它作为自己的厂标。出生在前苏联的俄罗斯人从小就对这座雕塑耳熟能详,至今仍将其视为“国家的象征”。可如今,这件伟大的艺术品早已支离破碎,静静地躺在莫斯科一间普通的修理厅中。 风情园中还有一些前苏联现实主义雕塑作品。如雕塑《农妇》、《劳动归来》《列夫.托尔斯泰》和《牧马人》等。 华沙第一个美人鱼铜像建于1855年,位于华沙古城市场中心。 青铜骑士是圣彼得堡市标志性雕塑,位于十二月党人广场上。 著名雕塑家法儿科内创作的这一艺术佳作,被安置在一块巨石上,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坐骑上,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该马象征着俄罗斯,而马匹践踏着的蛇,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力量。从任何方向欣赏这座塑像,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 满洲里东山植物园山巅上矗立着一座漂亮的欧式建筑———巍峨壮美的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屋顶上耸立着无数个大小不等的尖尖楼塔,直插蓝天。欲比天高的架式与蓝天、碧草一起构成了满洲里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 满洲里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自2007年4月开工建设,总投资4500万元,占地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度37.2米,主体塔顶高57.8米,大厅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外观为哥特式建筑造型,内部体现“福音派”基督教风格,建筑整体呈现出简朴、庄重、典雅的氛围。婚礼宫内设典礼大厅、接待室、观光电梯及观光楼台、游客游览回廊、婚礼留影平台等场所,以展示俄罗斯风情为主。于2009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的满洲里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是集旅游观光、婚礼庆典、大型庆典活动、俄罗斯风情展示、市民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标志性欧式旅游景观。婚礼宫还聘请牧师及唱诗班,为新人祝福。在结婚当天,牧师会为新人祷告祈求上帝赐福当日的婚礼。 据满洲里副市长张天喜介绍,巍峨壮美的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的建成,构成了满洲里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它是满洲里市继俄罗斯套娃广场之后,又一个全国独一无二、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标志性旅游景观。它集旅游观光、举办欧式婚礼、大型庆典活动、俄罗斯风情展示、市民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主题园区。与市区西侧的套娃广场遥相呼应,形成两个永久性的标志性大型欧式建筑,从整体上增强了满洲里的城市美感,使城市风格更加丰满,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入夜,满洲里开始奏起了流光溢彩的华彩乐章。宽阔的街道旁,人们兴高采烈地扭起了集体秧歌。中苏金街上,各类店铺林立,灯火辉煌。霓红灯的店招上,中俄两国文字交相呼应。各类中俄俩国的商品琳琅满目。不少俄、蒙、中三国青年男女徜徉街头。他们匆匆来去,擦肩而过。许多白天不露面的俄罗斯女青年,这是也纷纷出来逛商店,选购她们心爱的物品。街头的餐馆、酒吧,此时生意分外红火。 满洲里,揭开了一天之中最销魂的时刻……….。
|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30361/27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