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喜游古运河 泪飞拱宸桥

[游记]喜游古运河 泪飞拱宸桥

2009-11-15cncn.com

题记一 人在旅途,心在驿动;

题记二 人皆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题记三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世间,万物皆流,万物皆动!

欲看此行更多的文字介绍及照片请去我的博客踩踩 -- http://blog.sina.com.cn/rgmao181898

---------

今年重阳节那天(2009年10月26日),去杭州寻秋。

马不停蹄,游走两日。与友人先到了植物园,观赏了菊桂“双花”,又去了三潭印月和花港观鱼。

友人于次日晚回沪,我还要在杭州独游两日。

每次来杭,皆住湖滨。在一篇写湖滨的游记中,我称之为“亚洲第一湾”。住湖滨,推窗有望湖之乐,出门有见湖之便。

10月28号,黎明即起,步出宾馆大门,在湖滨的巨樟下打一套太极,在面湖的长椅上读一篇古文,回宾馆早餐。

毕竟上了年纪,餐后回房,竟生累感,且睡意袭来。

-- ……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面湖晨读,曾诵读过的此句。

韩愈笔下,如此的清静幽邈、这般的超脱尘俗之情景,难觅久矣。可是,“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 作为一个“卸磨”之人,一个在外的“自游人”,却完全可以做到呀。

睡意既生,想睡就睡吧。于是,轻拉窗帘,一帘之隔,窗外一片水漾漾,山青青,湖光山色;室内,一片静悄悄,昏暗暗,我正可眠。

……。

手机铃响,正在梦境哩。

-- 杭州又添新景点,南宋御街和拱宸桥运河,您不妨前去一游!

哦,昔日一位学生发我的短信。

抬腕看表,已近11时!不想,晨睡,一睡就是两个多小时。

到拱宸桥去游览古运河,正合吾意。今年元宵节是在杭州度过的,当日,友人欲与我去拱宸桥观灯,可惜没有去成,元宵之夜,街市拥塞,连出租车皆“合理拒载”。

晨睡补人,醒脑神爽。

一碗“康师傅”,外加一只黄蕉苹果,权当午餐,津津有味。

-- 老先生,到拱宸桥去看运河,不必打的,走10分钟,到凤起路的杭十四中门口, K1路车的终点站就在那儿,投币一元,坐到底,就到拱宸桥了。回城,你不妨换换口味,乘坐运河的水上巴士。

尽职的门卫,称职的导游!

拱宸桥,位于城北,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运河水就是从这座古桥下,流入杭州。

石结构的三孔桥,横卧运河,造型秀丽,气势雄伟,这是京杭大运河最著名的桥梁之一,享有“江南第一桥”之誉。

初次见面,却“似曾相识”。原来,此桥与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桥”,形同姊妹桥。唯一区别是,一三孔,一五孔。

健步上桥,极目远望。

大运河浩浩荡荡,舟楫南来北往;河岸仿古茶楼酒肆,旗幡飘扬;东眺,可见运河文化广场,有碑亭,牌坊之属,牌坊上书“南北通津”,地面有巨大的环形地雕、音乐喷泉,喷玉吐珠;西望,则有仿古老街,修旧如旧,古风扑面;探望桥下,巨大石墩上,趴着石雕动物,似蛙非蛙 ……。

严格说来,今日并非与拱宸桥“首次见面”了。1978年夏日,三口之家曾在武林门夜乘汽轮从杭州到苏州。那日,暮色中,立于甲板,见轮船出城不多时,即缓缓穿过一座三孔大桥。不过那时并不知道从头顶“飘”过的大石桥叫拱宸桥!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人们对此名言的通常诠释是: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流动着的是新水。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31年过去,运河流淌的水已非旧颜;

31年过去,夹岸风光已非旧颜;

31年过去,南来北往的船只已非旧颜。当年夜航的小火轮已经停驶,如今动车从杭州到苏州只需两个小时,当年的小火轮要在运河上行驶10个小时。小火轮“下岗”了。游客若想乘船游览运河,那也方便,既可以乘坐仿古的运河观光游船,也可以乘坐往返于杭州城和拱宸桥的“水上大巴”;

31年过去,人非旧颜。黑发的我,早生华发;挺拔的我,已始佝偻;当年赴杭城应试,为新前途拼搏,如今的我,已“卸磨”三载;

31年过去,装束非旧颜。当年小火轮上的三口之家,身背一只铝制的军用水壶解渴,头戴一顶草帽遮阳,手携一把油纸伞防雨,……。

31年过去,国亦非旧颜。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全世界倒数第二,而去年我国的GDP雄居世界第三,今年将跃居第二,仅次于美国!

今日运河里流淌的水,非31年之前的水,然而,“流”着的,“动”着的,又何止是运河之水呀。

人世间,万物皆流,万物皆动!

秋风拂面,美景送爽。

久久地,我立于拱宸桥之顶端;贪“览”眼前之新景;

呆呆地,我立于拱宸桥之顶端;叹“惜”岁月之流逝。

桥堍有碑亭,入内观碑。

几位老叟,看得出,皆“卸磨”之人,皆附近居民,他们或手执茶壶,或嗑着瓜子,或浏览报刊,有一位在唱京剧,自拉自唱,乐子其中!

-- “拱宸桥”三个字有什么意思吗?(我拣了个空位坐下,与他们聊了起来)

-- “宸”字为北斗,象征帝王,“拱”有恭迎的意思。(一位说)

-- 这座桥的得名,据说跟康熙和乾隆南巡有关。(另一位补充道)

-- 桥下石墩上雕刻的石兽,像大青蛙,那到底是啥动物?

-- 哈-哈-哈!那动物像青蛙,非青蛙哦!(几位面呈笑意)

-- 那个石墩是防撞墩。那种动物,可不能小看,是拱宸桥的守护神。

-- 传说,还是龙的九子中的第五子呢,最喜欢水,伴水而居。

-- 它叫啥?

-- 我们都叫它叫“八夏”,两个字怎么写,我倒不会。

-- 这两个字是这么写的(自拉自唱者不知何时停了下来,过来告诉我 “八夏”二字的写法是“趴蝮”)

-- 谢谢!你京剧唱得好,语文也好!

-- 大家都叫他“秀才”。

-- 说来你也许不信。前年,一条货船撞上了拱宸桥,有“八夏”保护,古桥没有受伤,那艘船却撞沉了。

-- 那条船来头不小,可是条300多吨的大船哟。【另一位老人说】

-- 哈--哈--哈(闻之,我和几位老叟皆笑。)

-- 你是第一次到拱宸桥来?

-- 可以说是第一次,31年前到苏州,曾坐船从桥洞下路过。

-- 这次,你来对了。

-- 咋说?

--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今年国庆节,运河西边有三个新博物馆新开张,过桥就到。

-- 啥博物馆?

-- 一个是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一个是中国扇博物馆,还有一个……。

-- 还有一个是中国伞博物馆。

-- 值得一看,值得一看哟!

-- 你们都参观过啦?

-- 是啊,全都免费。

-- 当然,别忘了参观这边的中国杭京大运河博物馆。

-- 一、二、三、四。这里有四家博物馆?

-- 是啊。都是“国字号”的博物馆。

-- 杭州投资旅游,真舍得花钱。

-- 你从城里坐车来的,对吗?

-- 对。K1公交车。

-- 回城,就别坐车。

-- 我知道,坐“水上巴士”呀。

-- 乘坐水上巴士,投币3元。你可以看看运河两岸的风光,到了晚上,一路有菜色的景观灯,风景不错哟。

-- 哦!我要走了,有四家博物馆要看呢。

-- 要是仔细看,一天都看不完哩。

想不到,亭内一坐,坐出了精彩!你一言,我一语。他们的神色,他们的言辞,让我读懂了他们作为运河居民的一份自豪。

起身告辞。

先入古运河博物馆,后过桥,入刀剪剑博物馆,再进扇博物馆,最后走进中国伞博物馆。

“文化”成了四家博物馆的基色,“演绎”成了四家博物馆的绝活,“好看”成了四家博物馆的共性。你想想,一条运河,甚至一把剪刀,一把扇子,一把雨伞,皆能成为占地面积不小的博物馆,洋洋洒洒,枝枝节节;宏观有脉络,脉络清晰,微观有细节,细节生动。让人驻足,叫人流连。

博物馆建筑豪华,声光电技术及多媒体手法得到充分运用,一个个蜡像,让你真假难辨;一个个场景,让你如临现场。

戴望舒《雨巷》你也许读过,在伞博物馆的“伞的文化”的展区,参观者可以撑着油纸伞走一走“雨巷”。青石板铺成的地面、古旧的老房舍、还下着蒙蒙细雨,真真切切,像模像样。可是,当你伸手去接一接“雨水”,哦,根本没有雨,那一切都是灯光营造的神奇效果。

-- 妈妈,伞怎么能用纸做呢?淋了雨,纸不就坏了吗?(一个小女孩扑闪着一双大眼睛,抬头问妈妈)

-- 你看,这就是以前做纸伞的作坊,伞架是用细竹竿和竹篾做成,纸粘上去之后,还要一道道地刷桐油,纸上涂了一层层的油,还怕雨水吗?这种伞,不叫纸伞,叫油纸伞。

-- 哦,原来这样。

-- 爷爷奶奶都用过它,妈妈也没用过。听说,油纸伞,香喷喷的,有股桐油香味儿呢。

-- 妈妈,我也要。

-- 傻瓜,现在,上哪儿去买油纸伞呀!

听着母女对话,想起了自己,年轻时不也用过油纸伞吗?看过油纸伞的制作作坊,我来到了一块简介牌面前。

简介系英汉对照,标题是:油纸伞与油布伞/Oilpaper Umbrellas and Oilcloth Umbrellas

其中写道:

…… 当纸用作伞面后,伞成为人们能够消费的用具,开始于日常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这种油纸伞,具有良好的避雨功能。……,传统伞业受到现代伞业的猛烈冲击,一种具有明确的审美功能的工艺伞发展起来。它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着一丝怀旧的眷念。


触景伤情!

睹物伤怀!

怀旧的闸门,突然开启,皆因简介的末句 - 也带着一丝怀旧的眷念。

1964年的盛夏,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

7月15日 - 7月17日,在漕河泾南郊中学读书的我和我哥哥,双双在上海师范学院【即现在的“上海师大”】参加高考。当时的流行语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题名”,则读大学;落榜,则去新疆支边。-- 别无选择。

7月15日上午语文考试,主要是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读报有感”,先读一篇“干菜的故事”的新闻报道,据此,写篇感受。因为自幼家贫,写着写着,渐渐入港,忆苦思甜,夹叙夹议,竟然泪滴试卷。监考老师从口袋里取出一块手帕,折得四四方方的,递给我,让我拭泪。

当年,为人父母者,不像今日,还在幼儿园,就开始谋划子女的高考梦。

三日考试,父母忙自己的事,也没多问我们考得好不好。

-- 考不上,就去新疆,读大学要不少钱呐。(考后数日,父亲说,声音有点儿戚然。)

自幼挣扎于温饱线上,其实,高考那阵,家中依旧赤贫。忆苦思甜,其实,也少有“甜”可思。

试毕,身心一轻。见附近的一家化工厂张贴告示,因为养猪,该工厂收购猪草,每斤2分钱。我和哥哥就决定去割猪草,除了补贴家用,打算之一就是买两把油纸伞。

无论是读大学,还是去新疆,家中都缺伞呀。【后来知道,新疆少雨,不用带把雨伞去新疆。】当时的伞,有三种:油纸伞,油布伞和黑布伞。我们相中的,是油纸伞,价廉物美,三元左右一把。

今日之漕河泾,属于徐汇区,高楼林立,当年则是一派沪郊的田园风光。不过,家附近的猪草早已踪迹难觅。

冒酷暑,顶烈日,我和哥哥沿沪闵路步行一个小时左右,去梅陇,一头钻入棉花地,寻割猪草,天气炎热,棉花地里又不透风,因此,汗湿衣衫,有两次,热得几乎要晕眩过去。

二十斤左右的猪草,背回漕河泾,越背越重。-- 百步无轻担。

沪闵路上,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不知流多少热汗,不知喘多少粗气!

几天功夫,人瘦皮黑。父母见了心疼,连连劝我们“歇工”,可是,每日天蒙蒙亮,我们就出发去梅陇了。

记得在化工厂交售猪草时,在一个本子上要登记姓名。哥哥写了姓名“炎炎”,我问,咋叫此名?他答:赤日炎炎似火烧呀!接着,我就写上了“黑皮”。哥哥见之,“扑哧”一笑,说了声“好没文采!”我说,邻居不是叫我们“小黑皮”了吗?

8月中旬,录取通知书寄到家中。两人双双考入复旦大学,我读外文,哥哥读中文。得录取通知之次日,我们步行去徐家汇【当时为省五分钱的车费,经常步行两个小时,往返于漕河泾和徐家汇】,在一家日杂商店,选购了两把暗红色的油纸伞。打开油纸伞,一股油香扑鼻,满心喜欢。

进入复旦体检,我的一米七三的个头,体重仅仅九十九斤。没有同学叫我“黑皮”,却有人叫我“小排骨”。

秋去冬来。1964年12月9日那一天,走霉运!

下午,上体育课。复旦大门对面就是我们上体育课的大操场【现高耸着“文科大楼”】。体育老师是一位刚从上海体院毕业的年轻人,他先让我们跑步,跑着跑着,浑身发热,老师让同学脱去外衣,同学们遵命,外衣既脱,或穿毛衣,或穿球衫,一个个精神抖擞。可是,我没有脱,仍旧背着厚重的外衣。

-- 哎,你怎么不脱呀?难道你的外衣是租来的,舍不得脱?

-- 哈-哈-哈!(与我同寝室的七位男生大笑起来)【当时复旦一个寝室住八个学生】

我的室友知道,我的那件球衣破了,有好几个补丁,其中一个补丁圆圆的,不偏不倚,正巧当胸,那是母亲用一块另色的厚布给补的。当年住复旦7号楼135寝室,一位好事的室友趁我睡觉的时候,在这块圆补丁上用毛笔写上了一个大大的“勇”字,醒来见之,室友大笑不止。

-- 清兵一个,清兵一个!他们边说变笑。-- 我则哭笑不得!

体育课上,外衣一脱,“勇”字,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跑步结束,内衣全湿。人的思维有时如此不可捉摸。-- 也许,内衣湿淋淋的,好似雨淋了一般,想到了打伞避雨?脸上火辣辣的,想到了举伞遮颜。油纸伞,我的油纸伞!此刻,我忽然记起昨晚去图书馆自习时,带去了,可是后来好像忘记带回寝室!

尴尬的体育课一结束,风似的,17岁的我,直奔图书馆一楼阅览室,尽管内衣已经湿透。

没有,桌位边没有;

没有,阅览室的管理员也说没有!

回到寝室,颓然坐下。同寝室的还在笑谈,甚至还有别的寝室的,闻讯而来,欲看一看我的“勇”字球衣,众同窗,余兴未尽哟。

坐在床沿的我,呆怔怔的,恍忽忽的。

“哇 -- ”的一声,我坚持不住,终于失声痛哭......。

人间多有辛酸事 -- 从此我知;人前莫笑他人贫 -- 从此我悟。

在复旦我享受人民助学金15.5元/月,正够伙食费。此后一月,全月吃素,硬是省下了3元钱,又去五角场买了把油纸伞。

……

走出伞博物馆,天色始暗,为了赶5时15分进城的水上巴士,我得从桥西赶到桥东的船码头去。再次登上拱宸桥之顶,放眼暮色中的古运河,双眼始朦胧,竟至泪飞。

一把绛色的油纸伞,晃动于眼前;

“突...突...突...”,冒着黑烟的小火轮,前行于桥下;

-- 哀吾生之须臾,羡“运河”之无穷。 -- 回荡于心间。

【 2009年11月16日夜定稿】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31147/24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