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米粉】 第一篇不想写桂林的那些山水,那就从桂林的米粉开始吧。 风景和美食从来都是吸引人出游的两大因素,有些人更看重风景,有些人则更看重美食,我呢比较摇摆,偶尔重视风景,偶尔重视美食,嘿嘿。 米粉这种食品对于在南方生活了近4年的我来说其实不算什么陌生的东西,只要想吃,食堂或者路边随处可以买到。可是我平时很少吃,原因很简单,武汉的米粉不好吃。 对桂林的米粉其实早闻大名了,但是没怎么期望它能有多好吃,因为感觉上再怎么说它不也就是米粉而已。直到我到桂林之后真正尝过了正宗的桂林米粉,才发觉,原来米粉和米粉是完全不一样的。 桂林的米粉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当年灵渠开通的时候,北方的秦人屯兵岭南,因为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米食,就有人提议把米给碾碎做成面条状食用,于是也就有了今天的米粉。 桂林的米粉之所以独特,在于桂林的水质好,据说同样的工艺生产出来的米粉,用不用桂林的水就是不一样。只有桂林这片地域中的水,才能做出长而不断,筋力上好的米粉。 今天的桂林米粉已发展到品类多种,调味完美的地步.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文化的境界,没有哪一个城市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大多数人早餐都只选择一种食物,那就是米粉!许多人要是隔得三两天没吃米粉,心中就觉得少了些什么,而所有来到游客,只要吃了桂林米粉,都会对它难以忘怀! 桂林米粉有很多的品类,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卤菜粉,顾名思义,卤菜粉就是一碗米粉中配上精制的卤菜,一般配是卤牛肉或卤猪肉,这些卤牛肉或猪肉都是在那一锅最富神秘感的桂林卤水中卤制出来的。用时把卤菜非常讲究地切成整齐的薄片,然后盖在那碗涮好的米粉上,这样,卤肉配白米粉,再撒上葱末、辣椒,真是又香又好看,吃卤菜粉应该是捞拌着吃,不加汤,这样才能吃得出桂林米粉的那种纯美鲜香的真味。吃完之后,你还可以盛上一碗店家为客人免费准备的骨头汤,慢慢地喝下去,顿时,便会感到神清气顺。 其实,桂林米粉最吸引我的在于它的物美价廉,那样一大碗丰富的米粉,只要两、三块钱,太物超所值了,其实,真正经得起推敲的小吃,也就在于这物美价廉四个字上。如果你吃过这里的米粉,就一定会爱上这里,而我在桂林的游历,也就从那一碗小小的米粉开始了。 【桂林印象】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自不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口号不仅在桂林人心中,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早已成为默然接受的真理。且不论那些山水能否真正号令群雄、笑傲八方,单单是这句简明而又霸气十足的口号试问中国大地还哪里能叫得如此响亮? 桂林为典型的岩溶地貌,两侧高,中部低,处在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喀斯特盆地中。岩溶峰林地貌是其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在桂林市内,随处见山,常常一条路转弯之后就会在眼前出现一座令人惊奇的山峰。桂林的山非常秀丽,看上去很有灵气,不仅在北方地区这样的山难得一见,就是在以奇峰异石见长的南方,想找到和桂林同样风格的山也不大容易。再加上桂林环城水系,特别是闻名遐迩的漓江的掩映,整个城市有一种说不出的风韵。 说起桂林的历史,恐怕就不像桂林的山水那样有名气了。其实桂林有着非常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据考证,在一万年前,在桂林地区就存在着母系氏族公社了。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到桂林旅行,除了必不可少的山水以外,一些历史文化的东西也应该看一看,特别是一些古迹不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观赏性也非常强,实在是游览的好去处。其中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故居及官邸、白崇禧故居都是不错的选择。 这就是桂林,一座魅力十足、个性十足的城市,一个听起来很美,看起来更美的城市! 【静观茗楼度假酒店】 这是我在桂林入住的酒店。 作为一座国际闻名的旅游城市,桂林的酒店行业是非常发达和完善的,从五星级的漓江大瀑布酒店、喜来登酒店到全国连锁的如家等经济型酒店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唯独静观茗楼这家酒店却独树一帜的引起了我的关注。 从“茗”字上就不难看出这是一家与茶有关的酒店,酒店的前身是一座茶楼,在2008年初改为了度假酒店,由于保留了大部分茶楼时的内设所以环境非常古典、优雅。酒店里有很多老板收藏的古董家私,公共区域展出的名家书法字画和奇石根雕更是让人留恋往返。 酒店的位置曾是清代台湾巡抚唐景崧故居所在地——五美堂(榕湖湖畔),后由于老宅毁于战火故被桂林市政府重新规划。唐景崧是广西灌阳人,清朝进士出身,在京城任小官10余年,不得志。1883年初,法国侵略越南,他上折请缨获准赴越南联络刘永福抗法。后来,唐景崧以日记体裁,将自己1883年8月至1886年10月在越南协助刘永福抗法、广西关外守边、建军开入宣光进攻法军的事迹,以及战后参与中越划界事宜,结集为《请缨日记》。 唐景崧在中日甲午战争时任台湾巡抚,并被推为“台湾民主共和国”总统,率众抗击日军。失败后撤回大陆,闲居桂林,晚年在五美堂组织“桂林春社”,创编了桂剧。 在这座蕴含了丰富的岭南人文特色的酒店里无论是品名或是漫步观赏都是一种宁静的享受! 【明王城】 明王城是我桂林之行的第一站,首个目的地的选择对于整个旅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它的印象如何将影响到后面的心情。我觉得像明王城这样的地方就特别适合先游览,因为这里文化性比较强,在这里可以最快速的对整个桂林有个粗略的了解,而且在这里能见到很多地道的桂林人,朋友曾经说过,到一个地方最好的风景其实就是人,我也特别喜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最真实的体会当地人原生态的生活。 旅行线路的安排有两点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第一就是不要把整个行程最精华的部分安排到最先游玩,道理很简单,当最好的景色最先见识到了之后后面的自然黯然失色了,旅行质量会大大折扣;第二就是刚开始的时候体力和精力比较充沛,后期会比较疲劳,线路要尽量安排前紧后松。 明王城是明代靖江藩王府地遗址,南北长 556米,东西宽 355米,占地面积19.78万平方米,城池建于1392年,其城垣全部采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从建成到明朝灭亡的257年里,这里共住过12代共14位藩王。整个王城的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轮对称布局方式营造,中轴线上的承运门、承运殿,高大华丽,气势非凡,而轴线两侧的建筑则矮小简单。古代的建筑师正是利用这种明显的反差,来体现王权的至高无上。 其实我挺难理解为什么在城区里面还修这样一圈城墙,实际上这些城墙存在的作用与传统意义上那些大户人家的院墙没什么两样。明王城的范围其实非常的小,现在其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址了。 漫步在明王城内,看那些与自己居住环境风格不相同的房子、以及那些古老的城墙,感觉很舒服,据说,登一登独秀峰,看看藩王们遗留下的宫殿更是件幸福的事情。既然说到独秀峰了,就顺便提一句,名扬天下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最早就是出现在独秀峰的石刻上。 【伏波山】 伏波山是我到桂林之后游览的第一个自然景点。有人把桂林以及阳朔地区好玩的地方概括为:三山两河一江一溶洞。其中的三山指的就是伏波山、叠彩山以及大名鼎鼎的象鼻山。 伏波山说是自然景观,更多的其实是一些人文的东西。整个伏波山说白了就是倚着漓江而立的一座山头,相对高度只有63米,而且我去的时候不许游人上到顶端,只能在山峰下面游览。 伏波山的山名是由当年伏波大将军马援曾经经过此地而来的。现有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还珠洞、米芾自画像、千佛岩等名胜,还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锅”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钟。上述的这些地方其实都是很小的一个点,而且这样的东西在其它的地方也都不难见到,绝对算不上桂林的特色。 在还珠洞口有块试剑石挺有意思,这块自洞顶垂悬而下的巨石,距地面仅寸许,戛然而断,相传是伏波将军试剑所致,据说能把拳头伸入那个缺口而恰好使得石头和地面严丝合缝的人可以当状元,很遗憾,我手太小了。 在伏波山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漓江,很是兴奋,虽然去的那个季节是枯水期,水量不大,但是清澈见底的漓江水以及江上的竹排,还是让从没见过此般景致的我激动不已。 【正阳路步行街】 首先特别喜欢这条街的名字。正阳路,一听就有健康向上,有点当年革命红军毛主席的味道。 正阳路步行街全长665米,南起杉湖北路,北至解放东路。街道的建筑风格以中式仿古建筑为主,适当配以一些古典欧式风格的建筑,创造出一种异国情调。 走在街上,有一种非常安静闲适的感觉。在桂林的时候曾前后两次漫步正阳路,一次是上午,当时天刚下过蒙蒙细雨,人很少,街上湿漉漉的,感觉特别清新舒爽。一次是晚上,灯火通明,人潮如织,相当繁华热闹。不同时间段的步行街给人的感觉自然也是截然不同的,我既喜欢安静的正阳路,又喜欢那喧闹的正阳路,一如我喜欢并渴望体会各种不同的人生。 其实要说正阳路多么与众不同到也没有,毕竟步行街都是大同小异,但是因为这是桂林的步行街,行走其上自然也就有了更多在桂林的感觉,一想到在如画般的山水中还有这样的一条有繁华的街道,心里就舒服。 在正阳路上我品尝到了马肉米粉,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见过红军战士在过草地的时候吃过马肉,没想到这次能有机会亲口尝尝。小时候听家里的大人说马肉不好吃,味道很膻,所以一直倒是也没期待马肉多么的美味,但是没尝过的东西我就是有强烈的兴趣尝尝味道,不管是什么肉都是如此,于是也就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那家米粉店。品尝的结果是推翻了我对马肉的传统印象,马肉确实是很香的,特别是和其它的调料配上米粉一起吃,真是绝对的美味! 【象山公园】 来桂林要去的地方一定就是象山公园。 在旅行上,我从来不迷信经典,但是每到一处,当地的经典或者象征性的地方还是一定会去。一方面是对自己造访过这里的证明,另一方面,自然是对经典本身的尊重。尽管有些时候经典未必就是当地的极至,但是任何一个经典都没让我失望过,毕竟成为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体现。 象山公园作为桂林市的市徽在世间的流传恐怕是相当广泛的,很多人可能对桂林的印象就是烟雨中的漓江以及这个把鼻子深深插入水中的大象了。象山公园在桂林市的地位在我看来应该在漓江之上,因为整个漓江的精华段在兴坪到冠岩之间,尽管那里仍属桂林辖区,但是由于离市区较远毕竟来到桂林之后没法马上直观的看见。而象山公园,就像一颗明珠一样闪烁在桂林城中,熠熠生辉。 除了那张被千万人拍过的象山全景以外,象山公园其实没什么特殊之处,公园景点主要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我觉得在桂林,要多把握整体宏观的感觉,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没必要过多流连。桂林山水的美其实在于整体的灵秀,远远望去,随便一个角度都可入画。有人说象山公园不用买门票进去,只要在漓江上租个竹排远远看一眼就可以了,其实是有道理的。 说说象山吧,最有名的就是象鼻和象腿之间的那个洞了。该洞名曰水月洞,洞长17米, 宽9.5, 高12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距今约1.2万年前, 由于地壳抬升, 漓江缩小, 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从远处看,洞似乎很小,其实真正上得山去,洞还是挺大的。 就以一首描述水月洞的美丽的诗作为这篇文章的终结吧。“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 【两江四湖】 这篇文章要写写两江四湖,所谓两江,指的是漓江和桃花江;四湖,是桂湖、榕湖、杉湖和木龙湖。桂林多水,在地图上随处可见面积或大或小的蓝色水体。水、山、城市交相辉映是桂林的一大特色。 在桂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两江四湖。不知道这几个水体天然就连接在一起还是后来人为开凿使其融会贯通,反正非常奇妙,这两条江连同四个湖(其实不只四个湖)一起把桂林的核心部分紧紧包围了起来。 游览两江四湖的时间是晚上,方式是乘船或者步行。广告语上把桂林的环城水系称为东方威尼斯,虽然我没去过威尼斯,也从没看过威尼斯夜晚的画面,但是我想,假使威尼斯的夜如同桂林的夜一样的话,那威尼斯就确实太美了。 这是一种华丽而大气的美。整个游线灯火通明流光异彩,每隔一段距离就安放一个或几个不同颜色的灯,炫目的光线从各个角度以各种形式争相射入眼睛,超帅无比。横架在水面上连通两边陆地的桥形态各异,既有古朴的,又有现代的,既有中式风格的,又有欧洲情调的。每一座桥都是一个艺术品,在灯光的掩映下,显得无比娇艳动人光彩夺目。 我实在是太喜欢这样的感觉了,白天看起来其实平淡无奇的景物一到了夜晚就完全脱胎换骨。在我的眼中,这些人为创造的绚丽景观要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得更振奋人心,因为只有我们人类,才能使漆黑的夜晚变得如此生动,也只有人类,能够创造出各种超越自然的奇迹! 在我看来,两江四湖的开发是一种证明,表达了桂林人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世界上最著名旅游城市的决心。白天穿梭于秀丽的山水之间是一种享受,夜晚品着香茗坐在船上欣赏那些光影是一种陶醉,人在其中,何等悠哉,何等快哉! 两江四湖是我此次桂林之行的最后一个项目,如同戏剧在高潮中落幕一样离开桂林的我意犹未尽。山水也好,光影也罢,都将打包成记忆深深烙印在心里,每次重温,都将引出那段珍贵的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