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2009云南旅行小札----沙溪

[游记]2009云南旅行小札----沙溪

2010-01-11ctrip.com

我第一次听说沙溪,是从大理的客栈老板那里,他指着地图上标着的“世界建筑性遗址”向我推荐,赶紧上网查了下,发现关于沙溪的游记并不多,于是决定去那个古老的小镇看看。

D1,大理洱源剑川沙溪(寺登四方街,兴教寺,南寨门,玉津桥)

沙溪位于云南省剑川县西南部,地处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北上可至丽江,南下为大理,交通非常方便。虽然很多国内游客并不知道沙溪,可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早在2001年10月,沙溪(寺登)区域就入选2002年度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单,中国同期入选的还有万里长城等其他三处建筑。

那么沙溪为什么在古建筑学上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原来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镇外的鳌峰山上发现有2400年前的古墓群,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澜沧江支流黑潓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唐宋时期,南诏(公元649-920年)大理国(公元902-1053年)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兴起使沙溪的发展到达了巅峰。

南诏大理国地处中原和吐蕃(今西藏)之间,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一条经四川云南,北连西藏,印度,南通越南,缅甸的茶马古道,而沙溪就是当时滇藏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陆路码头。2001年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的专家们在走访很多集市后,最终一致认为沙溪保存有完整的戏台,马店,寺庙,城门和古四方街,真实反映和记录了茶马古道的原样,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西南面石宝山石窟的发掘进一步表明沙溪不仅是当时的贸易集散地,还是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活动中心,地位显赫一时。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核心(附图1)。整个街面用红砂石板铺筑,街中心有两棵数百年的古槐树,西边是兴教寺,东边是带戏台的魁星阁,两者遥相呼应,南北两侧是商铺和马店,三条古巷道延伸到小镇的四面八方。古镇有三个寨门---东,南,北门,其中南寨门为原址。西面因紧邻鳌峰山而无寨门。

我到的时候,寺登街外正在筑路,所以原本从2009年6月开始出售的寺登街景区门票暂停,于是心中窃喜。此时正是旅游淡季,本就不多的游客更是稀少,四方街上的商铺大多关门歇业,开着的那一二间,也是主人家自己忙着逗狗,带孩子,过生活。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冬季,没有了外界的喧哗,古镇反倒显出原有的宁静和安逸来。

正午时分,阳光灿烂,天空一片净蓝,古槐树下偶有老妇人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过,咖啡店的那条叫“阿牛“的狗懒懒地趴在街边晒太阳。我见兴教寺庙门大开,便抬腿走进去。寺内竟空无一人,阳光照着红漆斑驳的木雕门楣,在石板小路上投下格纹状的阴影,小院中古树参天,抬头仰望,绿色树叶中掩映的是一片蔚蓝的天。

传说兴教寺的由来是明永乐年间,有一知府来沙溪,发现四方街正处鳌峰山的鳌头位置,外有黑潓江围绕,是一极佳的风水宝地,便倡议在四方街西侧正中鳌头位置兴建寺庙,信人广募善资后,于永乐13年(公元1415 年)建成兴教寺。

兴教寺现存外院,中殿和大殿。据说文革中寺院遭到严重的破坏,塑像,雕刻和壁画几乎毁损殆尽。寺入口处碑文上记载:兴教寺为著名佛教密宗寺院,由古戏台,山门,中殿和大殿组成,大殿重檐歇山顶,殿下尚存壁画20余幅,为明代白族画家张宝绘制。古戏台为三重檐楼阁建筑,造型独特,增建于清嘉庆年间。

一进寺庙,是个小院,典型的白族民宅建筑风格,木制双层回字结构小楼,古时曾是寺庙和尚起居住所,后重建,现用作陈列馆,南北两侧分别介绍由剑川省人民政府和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合作开发的“沙溪复兴工程“和”沙溪历史文化发展和文物古迹“。

穿过小院,看见二殿,曰“天王殿“。殿内梁柱颇多,斗拱林立,结构严谨,是典型的佛教密宗殿宇。

二殿后面是飞檐斗拱,气魄雄伟的大殿,上悬匾额书“广兴三教”,大殿内无梁柱,殿宇显得空旷雄伟。殿外两排旋式大柱相撑,是周廊庑式建筑寺庙,为西藏寺庙特点。按说大殿四周墙壁布满壁画,只是我巡访其间,却不见有,因没有工作人员,所以不得而知。

根据书上介绍,大殿和二殿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出兴教寺产生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因为兴教寺身处滇藏茶马古道的重镇中,为迎合不同宗教信仰的需要,不仅集儒教,佛教于一身,还结合藏传佛教,因而有“广兴三教”之说。

当我第二次想再去兴教寺细细寻找壁画时,入门处遇一女子,告知因临近农历新年,开始加收门票,于是兴致索然,退出。

寺门外的那对石狮子可是原物,千年的寿命,虽然面目略有风化,棱角不再,可是它们看尽人世间的沧海桑田,历经繁华没落,那样的道行怎不教人佩服。寺门口桅杆上的小旗在风中扑扑地飞,更衬得对面魁星阁和戏台的安静,让人遥想洞经古乐齐鸣,衣衫飞舞,人头攒动时的热闹场面。

“魁星”即“文曲星”,主管天下文人。民间传说村中有文人方可建魁星阁,除顶层供奉“魁星”外,魁星阁建筑形式和外观皆按文人所好而不同,大致可分五种,其中魁星阁带戏台,数寺登街的为代表,三层阁楼木建筑,前为戏台,后为高阁,整个建筑挑檐叠角,翼然若飞。因为是淡季,魁星阁大门紧锁,不得而入,有点遗憾。

顺着四方街的古巷,由着性子在其中穿行。古巷多为1-2人宽,两边的民居,考究点的,白墙黑瓦,开光处画有山水鱼鸟,简单点的黄色矮土坯墙,红漆斑驳的木门,各有意境。这里的人家都爱贴对联,有雅致的,也有ㄋ椎模际抢世噬峡冢绕鹕虾<壹颐派弦桓觥案!弊钟写匆舛嗔耍热缯饧疑狭傲笮送实奔摇保铝拔骞确岬欠啾浣稹保崤恰爸矶喾识唷保偃缯饧疑狭笆⑹捞碛た善爰摇保铝疤降米涌爸喂保崤奥轮臁薄?/FONT>

走到小镇外,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视野开阔,可见远处青山如黛,黑瓦白墙黄砖的农舍点缀其间,炊烟袅袅。走上田埂,穿行在稻田间,看见羊儿悠闲地吃着草,干草垛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的光泽,就连女人们晾晒着的粉皮,也被镀上一层灿烂的色泽,男人们在田间犁地松土。到了孩子们放学的时间,老妇携着小童的身影,在温暖的阳光中留下一道温馨美丽的剪影。这里的人们憨厚友善,黝黑的面容上腼腆的笑容让人觉得亲切可爱,民风淳朴得让人分外留恋这个青山绿水环绕的小镇。

回到四方街, 夕阳刚好斜照在某一处小巷中,顺着那方向走去,不远处已经可以看到黑潓江。路上遇到一队小鸭子,在一只大白鹅的领航护送下,呱呱地叫着往家赶,看它们一字长蛇阵排着,步伐整齐,竟是十分有趣。临上自家门口台阶,小鸭子们早已忍不住扑腾起来,忽闪着翅膀,蹦哒着跃入院子里,惹得一边栓在树上安静吃草的老牛哞哞地叫,还可以听见隔壁关着的柴门中小猪们的拱声。不远处竟看见了一只落单的鸭子一瘸一拐地走来, 原来一条腿有异,所以掉队,不过看小家伙赶得心急火燎的样子,好象是迪斯尼动画片里的场景。好一片乡村野趣,让人忍俊不禁。

朝着江边的方向走,就看见了古老的玉津桥。落暮的余辉洒在江水上,空气中寒意渐浓。月亮已经升起,我于是往回走。

在古街外的一间门面很干净的小饭铺里,让大姐给弄了个炒鸡蛋青菜汤配白米饭, 一改连日来的浓油酸辣,颇有几分江南小菜的味道。喝了热茶,闲聊了一阵, 就出来往客栈走去。路上只淡淡地亮着一二盏街灯,偶尔有几个路人经过,透过树梢间看今晚的夜色,一片月朗星稀。

我喜欢这个宁静古朴的小镇。

D2,沙溪石宝山(沙登箐石窟区,听松亭,揽溪亭,石钟山石窟区,狮子关石窟区,观钟亭)--沙溪(玉津桥)

今天睡了个自然醒,吃罢早餐,借了辆单车,问明了路线,就出发去石宝山。

石宝山紧邻沙溪,以前茶马古道在出寺登街后,有条岔道通过沙溪坝西南沙登箐进入石宝山。此山以精美的石窟和独特的“龟背石”地貌而闻名,沿古道形成了沙登箐---石钟山---狮子关石窟群落,艺术造型完美,具有很高的宗教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人云“北有敦煌,南有石宝山”,著名作家金庸更称之为“南天瑰宝”。学术界对沙溪和石宝山石窟的繁华孰先孰后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二者的发展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

11点多的光景,初升的阳光虽然灿烂,可还没有完全驱散清晨的寒冷,清冽的空气让我直搓搭在车把上的手。路上没什么人和车,大可以任意地以S形曲线放肆地在路中间畅行。两边的树叶开始被阳光点上金黄色,远处天空蔚蓝,让人心情舒畅。在山脚下的一户人家寄放了单车,就开始顺着青石板路往山上走。

途中,遇见一老伯正和老伴孙女在野餐,我笑着同他们打招呼。善良的老伯得知我一个人爬山,好心地反复叮嘱让我一定顺着石板路走,安全且不会迷路。

其实石宝山景区开发的非常好,上山全是整齐铺就的石板路,即便没有指路牌,可我知道前方一定有风景,而且这里的路不似苍山的玉带云游路那般的无趣,山回路转之间可见隐于高处的石窟,或者奇特样貌的山石,或者古道上的一块古石碑一个马厩样的石刻水槽。怪石嶙峋的奇特地貌,使得镶嵌其间的石窟雕刻更显庄严肃穆。大多数已经开发的壁画石雕多被加盖红木漆小屋予以保护,防止风化,可仍有些位于崖壁险处的,只好作罢让它们遗世独立,在斗转星移中渐渐隐去身形,与石崖融为一体。

一路向上,一边是漫漫青山,松树林立,另一边可以俯视远处的农田村庄,蜿蜒曲折间尽现风景。这广袤大地,任我一人独享,好不自在。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个半小时后,来到石宝山的地标之一----停车坪,这里视野开阔,虽唯有一家饭店,可是价钱公道,洗手间出奇的干净,是个不错的休息地。

在这里我才看见石宝山景区的旅游示意图(附图2)。看简介得知,石宝山前山有“云南悬空寺”之称的宝相寺,危崖耸立,古木参天,白云缭绕山寺,野猴嬉戏林间。据客栈掌柜说寺里的观音菩萨很是灵验,所以香火很旺。寺附近还有恬静清幽的海云居,可以远眺玉龙雪山,对歌台是白族青年男女农历七月大会歌的地方(难怪在剑川坐汽车的时候,遇到的那对白族夫妇,极力推荐石宝山歌会,他们该不是在那里认识的吧。)而三大石窟区则集中在后山,是研究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珍稀实物资料。

石钟山石窟区离停车坪不远,不过进寺门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因为习惯了淡季的清闲和免费开放,我大摇大摆地直往里走,有一大婶上来阻住我要门票,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大婶又重复了一下问题,并补充说如果有进山的门票,这里的就不用检了。我赶忙灵机一动,谎称已购门票,并佯装找不见的样子,希望大婶网开一面。正说话间,里间又出来一大叔,狡黠地冲我一笑说,我知道你是从沙溪爬上来的,你根本没买过票。我见诈计不成,连忙改变策略,软语相求,希望大叔给以最经济合理的价格。大叔转身去拿票之际,里间又出来一大姐,开口就是要50元的套票价。争执之间,幸好大叔拿着票出来,赶紧嘻笑着付钱走人,恐生变数。

看来淡季也不是那么的淡嘛。

石钟山石窟区共有8处石窟,第2号因风化严重,难辩眉目,所以关闭了。余下的7处造型生动,雕刻精美,有些还依稀可见彩绘,雕刻人物神态祥和,分别记录了佛,弟子,菩萨,国王等辩经或议政的样子。每处石窟旁都有非常清楚的中英日三文介绍,因为禁止摄影,我摘录7处石窟名如下,

1号: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议政图

3号:地藏王菩萨 (注:同与文殊,普贤,观音并称四大菩萨)

4号:华严三圣(注:一佛:释迦牟尼;二弟子:阿难和迦叶;二菩萨:文殊和普贤)

5号:维摩诘经变中“问疾品”造像

6号:明王堂

7号:甘露观音(注:又称“剖腹”观音)

8号:阿央白(注:女性生殖器崇拜,显示白族中女性地位崇高)

回到寺门前,摘录石碑上的记载如下:

石钟山石窟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的石宝山中。剑川在唐代时是南诏北疆的军事要塞,也是中原王朝与吐蕃(西藏)之间最敏感地区,因山中有巨石如钟,故称石钟山。。。南诏大理国(公元649-1253年)地处西南边陲,自古以来是通往印度的交通要道,并且与缅甸毗邻,佛教中的密宗阿吒力派早就传入其境内,并成为宗教主流,相继又从内地传来了汉传佛教,东南亚传来的上座部佛教,在云南并存。南诏大理国政教合一,建寺院,造浮屠,铸佛像。。。石窟开凿于晚唐,即南诏国王劝丰佑天启11年,历经300多年才完成。

从石钟山望狮子关石窟区不远,可是上去那里的路比较凶险,幸好之前有走华山的经验,方才小心翼翼地看到了3处石窟。沿途有些壁画或风化严重,或被收藏于日本,台湾的博物馆中。为数不多的几处遗迹可以看出壁画技法娴熟,人物衣冠飘逸,造型生动,彩绘设色艳丽。

当我站在观钟亭中眺望石钟山和狮子关石窟区,但见青山延绵不绝,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兰谷幽深,山花掩径,实在是一处遁世隐居的绝佳之地。

回到寺登街,正值夕阳浓时,农田被镀上层成熟的金黄色,麦穗毛绒绒地让人喜爱,草垛散发着温暖干爽的气息。南寨门门洞的黄色土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我想起印度贾沙梅尔的金黄色城墙。

玉津桥上看斜阳,突然发现江水中嬉戏着的就是昨天遇到的那群小鸭子和它们的大白鹅领队。当真是故人相见。

短短不一会儿,月亮就升上树梢,孩子们还顽皮地围着四方街的大槐树追闹着,风中传来的是母亲唤孩子们回家的声音。

D3,沙溪(欧阳大院,东寨门,玉津桥)

因为昨晚在书上发现沙溪尚存有原来马帮头目----马锅头的住宅,早晨一打听,原来古道世家---欧阳大院就坐落在客栈不远处。

马锅头是滇藏茶马古道上对马帮头目的称呼,他们是依靠古道经贸发迹起来的商人,有些富甲一方,显赫一时。我要去的欧阳家就是其中之一。据说欧阳一姓本非大理白族地区姓氏,但因年代久远,家谱无从考证。马锅头欧阳镜,字鉴光,幼时家境贫寒,原也只是马帮中的一名马夫,由于善于经商,又比较节俭,逐渐成为沙溪最富有的马锅头,并在古镇上建起一座豪宅。

欧阳家的一大门是石头结构,圆形拱顶,大门上有狮子浮雕,门顶两侧各刻有花鸟及字画。据书上介绍大门原有对联,曰“欧脉钟灵地,阳光丽普天”,对联首尾四字相连即为“欧阳天地”;大门两边浮雕左为耕,右为读,喻示欧阳是一耕读世家;大门东侧白墙上有欧阳鉴光亲笔题记,“欧阳文忠公,吾新辟一斋中,置琴一张,剑一股,书一卷,香一炉,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居士”,其实此文描述的是“六一居士”之称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从这些可以看出,欧阳鉴光文学修养甚高,崇尚耕读,自认是欧阳修后人。

不过遗憾的是,我现在看到的对联已经面目全非,只记得横批是“喜满庐陵”,而新刷的东侧墙则一片惨白,唯有石雕面目依稀可辩。

走进大门,是一条十余米长的砂石板小路,通向二门和马圈门。二门是欧阳家大院的主门,以土木结构为主。门楣上有渔耕樵读的木雕,是典型的木雕与书画结合的白族大门样式。马圈门构造简单,仅为两扇分开的小木门,门顶部白墙壁上有一幅猴子图,一是用它祈求六畜兴旺,二是暗喻孙悟空,他玉帝亲封的弼马温,专管天下马匹,为马帮的保护神。

进了二门就是正院,典型白族三坊一照壁的结构。东为照壁,上书一个大大的“福“子,西面为正房,南北耳房。各处墙壁上题有不同的字画。

院中有三个老妇人在闲聊,其中一个扎黑头巾,穿红袄的就是欧阳家的后人。老太太口齿清晰,落落大方,谈吐之间显得很是知书达礼,只是向我索要参观费,然后就非常热情地让我看一楼门框上木雕的各种“福”字字体,并指点我去正房二楼参观。

二楼正中一间有一个在建房时期就雕刻完成的与墙壁相连的大型佛龛,佛龛为木制结构,雕有各种动物花鸟图案,称奇的是雕刻中凤在上,龙在下。佛龛中间镶有三块玻璃,传说是从英殖民地缅甸运进来的。看龛壁上放着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欧阳鉴光年轻时的,另一张是个老妇人,估计为书中提到的欧阳鉴光的遗孀,因书印于2003年,当时老妇人已90高龄,估计现已过世。偏房中的一处放着具马鞍,已经磨的光可鉴亮,想必是当年主人家的原物。

正房南北两边是厨房,典型的白族式布局,即厨房带天井,天井中有水井,灶是双锅灶,灶边有个小佛龛,供的是灶王爷。

正房后面原是后花园,现已改作圈房,用来养鸡。两边的耳房都上了锁,不得而入。听说当年耳房的小院子里晚上搭戏台,住二楼的马帮一开窗便能看戏,自是热闹非凡,难怪被当地人戏称那是“茶马古道上的五星级大酒店”。

谢过老人,出来,回头看这曾经喧哗的小楼,如今反倒颇有几分闹中取静的味道,外面热闹的寺登街衬着它的孤寂,好像快被世人遗忘的样子。

这么一晃,已是中午光景,下午要搭车转道剑川去丽江。不过心里还记挂着去古巷和江边转转,还有镇上那个爱抽水烟的小饭馆掌柜,听他说那以前的故事。。。

注:引文出自于---杨惠铭著《沙溪寺登街: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附图1:沙溪寺登街平面图)

(附图2:石宝山景区的旅游示意图)

(附图3:沙溪魁星阁)

(附图4:从狮子关石窟区眺望石钟山和观钟亭)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31-r1269594-journals.html27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