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雾雨黄山 |
[游记]雾雨黄山 |
2010-05-16ctrip.com |
题记: 一直向往大海,千百次想象在柔和的霞光里漫步海边,沐浴海风,脚踩细浪的情景;一直向往着高山,多少次梦里站在高高的山上,置身于茂密的山林,耳边是松涛阵阵,泉水叮咚,那妩媚动人的修竹,那幽静的竹林石路曾多少次走入我的梦中。黄山归来后很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原因之一,我怕自己的拙笔描绘不出黄山美的万分之一而亵渎和辜负美丽的景色;原因之二,如果不写,我的脑中会一直装着这件事,我就会一次次的置身于黄山的奇石,怪松,云海之中,我为置身于这样的境界而感到满足和快乐。但我知道终有一天山上的景色会在我的印象中淡化,即便我再一次登山走相同的路,景色会变,所思所想也会变,为了也许会忘却的回忆,我还是留下了这篇游记散文。怕拙劣的文笔对不起美丽的黄山,就把自然佳境的描绘留给那些妙手丹青的画家和出口成章的诗人吧,我写我的流水账。 四月三十日下午七点半抵达黄山脚下---汤口镇,顺利就到了我们联系好的旅店驴友之家---云海楼,来到预定的房间时感觉有些累了,房间不是很大,但却干净整洁,放好行李下楼,点了些典型的徽菜‘臭鳜鱼’,‘石耳肉片’,‘鲜笋炒肉丝’外加一壶黄酒解解乏,哈哈。再回房间洗个热水澡,爽啊!放心睡吧,这里有叫早服务的。 次日服务员叫早起床,吃饭,向黄山进发。换乘旅游景点的巴士,沿盘山公路向前(确切的说是向上)开进,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时不时一个陡峭的上坡路,时不时一个急转弯,说真的我真怕在某一个急转弯时车会因速度控制不当而甩出去,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走惯了山路的司机熟悉这里面的每一个上下坡,每一个急转弯。透过车窗向下望去,路过的地方似乎在山谷之中,一路上最多的植物是竹子,虽然生长于贫瘠的岩石峭壁之上,却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冲向云霄,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之美。车开到一处平坦开阔地停了下来,抬头,云谷寺三个大字镌刻在岩石之上,这就是上山的始发地。下车在向里走的时候看到山泉溪流边一个妇女正挽着裤脚站在山泉里洗衣服,还真的拿着棒槌在敲打衣服,置身于这片山林之中,听着潺潺的泉水,看着在泉水中洗衣服的女人突然就想起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呵呵,只是此时少了一轮照松间的明月而已。 在准备买票的时候导游再一次提醒了是要自己登还是乘坐索道,说了上山下山的辛苦,还说这六点五公里里也没什么景点,说归说,我已经做好了登山的准备,既来之,则登之,挑战一下自己,好好的尽可能多的看一看黄山。检票,入口,雨在这时候款款而来,看来真的要雨中登黄山了,穿上备好的雨披,脚下的平路变成了一个个台阶,同行的五十多个人中登山的有二十二个,这个队伍也够庞大的吧。开始时我们互相提醒别登得太快,要保持体力,要拿出长跑的精神和策略。雨并不大,空气潮润清爽,少了晴日里的干燥,正好适合登山。泉水奏乐,松竹伴舞,我们在神奇的自然佳境里欣赏着,陶醉着,攀升着,坚持着,挑战着。行不多远,汗水就出来了,雨衣外面是水,湿漉漉的,衣服里面是汗,潮乎乎的,索性把雨衣脱掉,反正雨下的也不紧。山上溪流到处可见,走不多远就有一个水池子,泉水从上而下流入水池里,泉水清澈见底,凉丝丝的,这给登山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可以洗洗脸,湿湿毛巾,有的水池里还有很多硬币,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摸摸口袋,正好有硬币,于是也投入一枚。说是上山,其实山路并不是一直在向上延伸,时而向上,时而又是向下,时而较缓,时而又陡峭无比,越向上走,力气越小,感觉越吃力,同行的队伍越拉越长,最后变成了好几拨。谁说这六点五公里里面没有景点啊,一路上处处是景点,虽然都是石头,但每一处都有自己的特色,绕过山的这一侧,从另一个侧面看同一座山却是不同的景色,暂不说那潺潺的溪流,那青翠的修竹,那各种形状的嶙峋怪石,还有那开着小花的不知名花树有多美,就那一道人文景观给人的力量之美不亲自登这一段陡峭的山路你是体会不到的,站在低处向上看,穿着各色衣服的长长的队伍向上延伸,山路较陡较高的地方,那简直是一道向天空架起的人梯,居高临下看,因为都弓着腰人变得那么矮,但那种不服输不放弃的力量之美足以震撼你。有从此路上山的,还有从此路下山的,有一个韩国队,看来是专为摄影而来,大大的背包,还有摄影器材,每人手里都拿着两只较长的拐杖,借助拐杖的支持一步步的向下走。年长的拉着年幼的,年轻的照料着年老的,体格健壮的背着上山的必备物品,体力差的两手空空,登山最能体现团结合作,关心,爱护。都说比赛是缩短距离的最好方法,其实同行登山也可以缩短距离的,相识的,不相识都相互微笑,鼓励,甚至还同行聊上一段。四十多岁的安徽芜湖大哥背着一大包东西走起来却很轻松,在给我鼓励和我聊天时知道他是为了满足上高中的儿子的心愿而来登山的,询问我这边儿教师的待遇,从谈话中知道两地的差距还是蛮大的,巧的是,在白鹅岭小歇的时候又碰见了他,在过鳌鱼洞和百步云梯时都碰见了他和他高高大大帅气的儿子,登山就是这样,虽然一时错过,一时走在了前方,或一时落后但如果不停歇还会走在前方,就像这山路上的挑夫看起来走得不快,但总会追上你,超过你,紧走赶不上慢不歇就是这个道理。 两个多小时后到达白鹅岭,导游和乘坐缆索先到的人在那里等着会合,我是第二拨到达的,在歇息等着后面的人的空当里,见证了一对江西夫妇在这儿的生日留念,丈夫当着来自各地的游客的面宣布今天是妻子的生日,把一个刻着两个人名字的同心锁郑重的留在黄山,锁人,锁心,锁生日。但愿他们在今后的风风雨雨中同舟共济,相扶到老。其实,谁都知道锁只是一种形式,如果心与心之间有距离,靠锁是锁不到一块儿的,但这毕竟是一种愿望与寄托吧。那锈迹斑驳的同心锁究竟锁住了多少人,锁住了多少心呢。黄山无锁,但他的魅力与秀美却锁住了众多游客的心,包括我,一个不远千里来此寻梦的人。白鹅岭,以形象命名,但因为不是高空俯视,也不是白雪覆盖的冬日,我没能看出其相像之处。倒是另两处的佛手,二老谈心我看起来颇像的 。队伍会合之后向光明顶进发,山路变宽,变缓,人多起来,竹子多起来,松树也多起来,孔雀松不负其名,那漂亮的尾巴欲开屏展现其美迎接八方来客。过一段山路来到一处开阔地,应该是一个山口,山风嗖嗖的,吹在身上很凉,夹带浓浓的湿气,不知是雨还是雾,远处一块巨石像极了船上的帆,就是传说中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巨石结果来到了迷人的黄山曰飞来石。走过这个开阔地到前面一处平台也就到了光明顶了,站在这个平台上,前面(因转向不能说具体的方向)是万丈悬崖,远处的山若隐若现,这一时刻还能看到,一转眼的工夫又看不到了,雾说来就来说散就散,用瞬息万变形容实不为过,怪不得一些画家来黄山写生呢,就是倾其一生也画不尽其中一座山峰的千姿百态啊,别说着眼处不同,角度不同景色不同了,就是同一个角度在不同的天气里不同季节里它也是不同的啊,况且这云这雾它是变幻不定的了。突然间,雨就来了,说雨又不像雨,因为这雨真的细如牛毛,细如针尖,这雨并不是在下,而是在飘,随风而来轻轻的亲吻你的脸颊,使你不忍心穿上雨披把它拒绝在外。 通向鳌鱼洞的路很窄,人很多,是上下道,估计是为了安全起见,边上有值班人员。鳌鱼洞只能容一人走过,里面潮湿昏暗,再加上是阴雨天,光线很暗,想给两边岩石上的松树拍照,却总也不理想,出了鳌鱼洞是一段陡峭的下坡路,下了下坡路以后有一段平坦的路,一侧是高山,一侧是悬崖,只见四面青山的环抱里云缠雾绕,时而聚集,时而飘散,山的不同的面貌尽显眼底,对着这云山雾海很想喊几嗓子,于是,熟悉的名字在山间云雾里久久回响。再走一段路,莲花峰就到了,在莲花峰下的时候雾气正浓,整个山峰是看不清的,但在雾气里我看出一个别样的形状,山峰的一侧有一个地方像极了人脸,五官齐整,结构合理,好像在做沉思状,但雾气散去之后却不见了,另有一个地方像一个母亲弓着腰保护着身下的孩子,这使我突然间就想起来汶川地震中那个用自己的生命护救自己孩子的母亲,我让同行的人看我的发现,他们都说像,还说这个山峰应该重新命名就叫母子峰,绕过莲花峰,在莲蕊峰处人又多起来,百步云梯就在前面,百步云梯,顾名思义就是石阶多且比较陡峭,像凭空架起的一座桥。窄窄的石阶路上人很多,有上的有下的,向上走,路的右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有恐高症的人在这里是不能向下望的,亲眼见一个女人吓得目不斜视一直低着头向上走,孩子和老公鼓励她让她向下看,她愣是不敢。呵呵,我胆子属于比较大的,向下看没什么感觉,飘渺的云雾在山间缠绕,翻滚,不时的变幻出山的千姿百态。百步云梯上去后有一个不大的平台,稍作休息后向玉屏楼开进,这一段山路绕来绕去,自己也记不清走的究竟是哪里了。刚到玉屏楼,雨就来了,这是迎客松向我们发出的邀请函吧,这次的雨不穿雨披是不行的了。玉屏楼前更是人山人海,尽管下着雨,拍照的人仍然很多,岩石上的字我是照了几张,因为光线不好再加上是手机拍的,效果不佳,迎客松前拍照的最多,手机拍不出迎客松的全景,试了试只好作罢。说真的见了迎客松才领悟了它的含义,像极了宾馆里的礼仪小姐向客人做请进的手势,以前在相片里看到迎客松只是一个姿态,看不出其神韵,如今亲眼目睹了才知道果然是名副其实。 上山的时候二十二人,下山的时候不知道是多少人了,有登上去乘缆索下的,也有乘缆索上去步行下山的,开始往下走的时候同行的有七八人,后来成了我与同事的一个妹妹两个人。下山的路上雨一直没停,上山容易下山难真的一点也不假,上山虽然费点力气但平衡还好掌握,下山就不同了,平衡难控制,弄不好前冲力过大很容发生危险,尤其是在山路比较陡峭的地方,速度更要控制好,再加上雨天路滑,更要小心了。可是到最后下山的速度很难控制的,因为腿不能打弯儿了,个个成了直腿,在山路稍微平缓的地方都是一路小跑下来的。上山时有新鲜感,体力也足,边上边赏景,下山时,体力完全透支,也无心赏景了。到最后我们找到一个比较省力的办法,扶着栏杆倒着走,还别说,这样腿疼会减轻一些,只是有些慢而已。快到慈光阁的时候见一个男人扶着妻子的肩膀一步一步的向下走,这就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吧,互相搀扶互相鼓励。 细想,上山下山的过程何尝不是两个人相扶一生的写照啊,只有互相搀扶着才能更平稳的走过风雨人生。 (雾雨黄山) (雾雨黄山) (雾雨黄山) |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19-r1289223-journals.html17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