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无法告别的绵山 |
[游记]无法告别的绵山 |
2010-06-03ctrip.com |
又近寒食节,不竟想起一些远去的故事来,正如这二月清明的轻烟与飞花,丝丝缕缕,撩拔我心。在所有与这节气有关的记忆里,绵山之旅,当属最难以忘怀。我和许多的名山大川打过照面,无非是攀其梁、行其旁,唯有绵山有些特别,起初时一往情深投入它的怀抱,亦是为了寻其芳、探其险,但当我别它而去的时候,不单单记取了一位贤人的名字和一个节日的渊源,更将自己的那颗怆客之心涤荡得柳斜风轻。 说绵山特别,并不在于那奇险的山貌和深幽的景致。八百里太行山脉,莫不是流曲深澈、峡谷毗连,绵山只是这巍巍太行巨大皱纹中较为典型的一景,它的特别在于介之推“割股奉君”故事的千年流传,在于中华寒食文化的源起演变。介子推,他既不是神,也不是高官,但却是绵山的灵魂,他的人格品德赢得不同阶层人们的共同景仰,无论是帝王将相、儒释仙道、文人墨客,他们都十分虔诚地去绵山拜谒介之推,建起一座座的道观佛殿,留下一篇篇诗文书画,借绵山文化的兴衰,可对中华文明史作一笔重大的注解。 那年清明节,太原城略带着春雪过后的一丝余寒,我从山西博物馆出来,一行“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诗句,如一根魔棒,将我要去绵山拜访“晋国文化”的决心深深触发起来。巧的是,在五一广场我碰到了两位广东游客,他们正和一位本地司机商讨着包车去绵山的费用,那司机五十开外,质朴而粗狂的脸就像几千载晋国文化一样雄浑与厚重。他见我也有意前去,便幽默地说:“既然都是冲着介子推割肉去绵山玩的,我也就割些肉,就按你们说的价钱跑个来回吧!” 从太原出发,汽车在充满煤焦气息的公路上快乐地行进,司机姓李,一路上又唱又说,像个专业导游似的打发着我们无聊的旅途时光。车过平遥古城后,绵山也近了,公路指示牌上的前方所指是“介休”,老李便开始发问:“你们有谁知道介休这个地名的由来?”我哈哈地一乐:“师傅,你道我们都没文化呀?这介休不就是说介子推命休于此嘛!”奇怪的是,这次老李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默不作声地继续往前开去。 介子推为何人?晋国微臣也。他家就在离绵山不远的灵石县,当年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朝中祸害,流亡出走,介子推只是一个小小的随从。逃难路上,重耳快饿晕过去,介子推便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献给重耳吃。多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即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也渐渐淡忘记了介子推这个小随从。后经人提醒,晋文公才猛然想起,心中大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遭介子推辞,晋文公只好亲自上门去请,可介子推早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茫茫绵山之中。晋文公让御林军上山搜索无果,于是有人出主意:可以放火烧山,逼介子推自己出来的。晋文公应允,但大火漫山遍野地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后,人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去。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才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树洞,洞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长叹一声,懊悔不及!史载这一日,便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事传开后,人们对介之推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便每年在他被死去的日子纪念他。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做饭,家家禁止生火,宁愿吞吃冷食。北方民众追悯先贤之情的执著,形成了特殊的“寒食节”。 司机老李是地道的山西人,当我问起他前一天是否真的家中不生火做热饭时,老李坦白地说:现在即便是本地的百姓,也早已经不太注重“寒食节”的习俗了,最多也就是在当天晚饭时避免生火,但是这几天,大家都会去隆重地祭拜祖先。由此看来,寒食节和清明节已合并在一起,成为“中华第一祭日”了。 车开到绵山之腰时,已是中饭时辰。老李在景区山门前停下车,大家就着矿泉水啃一种叫“太谷饼”山西冷食充饥,虽然只是赶路时的一顿匆忙填腹,但纷纷都笑称自己才真正是寒食文化的遵从者。立于山门之侧,见山岚俊秀、沟壑辽阔,又想起了那个二千六百多年前的仁义故事,顿感心气浮动,觉得自己将去历史的缝隙中寻找那一缕古老的烟火。复又环顾四周,头上茂密的树枝和身边青楞的石块都在阳光中折射出绵山的心胸,我带着一颗同样鲜活的心脏投入绵山,但仍极力按捺自己激动的情绪,告诫自己:你只是一个匆忙的膜拜者。站在绵山的巨大胸膛中,望,不及峰巅;瞰,不触谷底,你就是最细小的一个有息生物而已。我可以用矜持的目光去被探究绵山的一切:地理、历史、佛法、道学,甚至是人伦,但我必须抱有一种极为安静的心态。就在那一刻,午后的山风停下了,整个绵山都处在一种庄严的静穆里:风止、林静、云定,似乎时间都是停止的,回想起一路上对这个“割股奉君”故事的稍有不屑,便有了一种畏惧之感,面对着“道法自然”的绵山,万物不动,唯我的心儿开始悸颤! 老李催着赶路,也就暂收起这份担心,搭车向绵山的最胜处进发。绵山的公路不宽,只供两车擦肩而过,且都是凿于山涯之上,惊险无比。弯弯的山道下是深深的长壑,壑的一边是雄浑秀美自然风光,另一边是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据说若是从空中俯瞰绵山,其形状酷似一幅太极图,又是奇妙无比。在绵山上,一座座高殿大堂,大都借助天然地势,由工匠们精工巧设而成,这也充分反映了道家“天人合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车中看若大的绵山,无论是山顶还是山脚,不管是崖边还是洞穴,但凡人的视线能及处皆有道观和寺庙,春光照在那些时代不同、风格各异的建筑的屋瓦和廊柱上,均会发出阵阵亮眼的光芒,成熟而庄严的黄色与绿色,是绵山上所有琼楼玉宇的主色调,它们与翠连云天的绵山相得宜彰。这林林总总的道观和寺院中,大罗宫是最雄伟的一处,也是我们走访的第一站。 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大罗宫,高悬于在一处山崖绝壁之上,从停车处往上仰望,崇阁巍峨层层叠叠,应有百余米之高。打开相机的广角端,只能录入其几分之一的形态。“三清上,曰大罗”,道教认为神仙所居的天界有三十六重,最上层为大罗天。大罗宫之意就是建在大罗天上的宫阙。此殿大兴于唐开元年间,玄宗曾专程朝绵山礼拜,并于大罗宫焚香。这里供奉从无形、无名、无上、三清四御到道家诸神。老李说,关于大罗宫,民间还有很多美妙的传说,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当年介子推在这里看到了“大罗胜境”! 大罗胜境,是一个多么神秘玄虚的世界?它给每一个不辞辛苦上绵山来悟道的人以极大的冲动,如何才能像介子推一样看到这种高妙的胜境呢?或者这只是一种理想罢了,道学家以寓言般的笔墨给凡人设定了一种最不可企及的目标,但它的本意就提示世人勤修大道、行功立德、积沙成塔,早日脱去幻躯,从而飞升大罗。就因为它的虚幻和不真实,凡人从来就不曾看到过大罗胜境,但凡人却制造了一个主观意愿,让绵山历史上最有名望的介子推看到了!这里面折射了中国人造神的基本做法。从这个美丽的传说背后望去,介子推已从一位功不言禄、携母隐居的忠孝之士进化为一位思想永存的神仙圣人,人们又从这位“神人”身上寻找思想价值观,尽情抒发着追求永生的理想。绵山介子推事迹的不断神化,不仅说明了国人对忠孝、仁义、真诚精神的崇敬,同时表明我们这个民族道德高水准,那就是正义和真理。 从大罗宫下来,天地间突然起风,有一阵阵清亮的铃铛声不绝于耳的地响起。四处张望,不见源自何处。急问老李,老李往我们身后的巨岩上一指,只见一处巨大涯洞的顶部,许多只系着红绳的大小铜铃在风中摇摆,正发出祈盼光明的祥音!由于绵山地势险峻,高达百丈的巨岩石随处可见,而在巨岩的半腰,常常有向内深凹进去岩洞,有的深邃不可见底。老李说,这种洞形如老人抱腹,故皆称“抱腹岩”。当地民间自古以来就流行来介子推的栖息地祈福和求愿,人们在许愿或还愿之后,请身怀绝技民间艺人,将寓示吉祥的铜铃挂在一座座陡峭的抱腹岩上。那些艺人被将自身悬吊在半空,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荡进洞内,再在崖壁上打楔系铃。经历千载,供奉于绵山绝壁上铜铃越来越多。老李开车把我们带到一处大的抱腹岩洞口,我们沿着石阶行到尽头,抬头仰望洞口,深深浅浅地挂满了这样的铜铃,伴着清脆悠远的铃音,洞内有几缕烟雾升腾而出,似仙气缭绕,又似乎听到众仙盘坐洞内切磋道经的声音。我们静立在这片虚实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俗话说:山有多高,水便有多高。绵山亦是如此!在绵山上到处可以见到泊泊而出的山泉溪流,有的奔流在谷底,有的垂挂在岩壁。老李带我们去的“水涛沟”,就是一处以溪水为主线打造的绵山新景观,自上而下,廊桥分布,楼台罗列,可观澜、可戏泉,十分清雅和闲趣。但因是此处人造新景过多,我们都没有太多的兴致,正欲走马观花,却突然在一处转角处被老李喊停了脚步,他提示我们,此处可不能不细看,因为这是绵山的另一绝——“圣乳悬泉”!此泉果然奇妙,泉上方的石壁上悬垂有十多对的石乳,一滴滴的水是从石乳尖中流淌下来的,泉水叮当而下,如珍珠断线。老李又开始讲故事了,说是介子推携母上山后,终日风餐露宿。一日,行至此处,母子二人口渴难忍。到哪里寻水呢?介子推坐在地上发愁,忽然看见绝壁悬岩上突出几个石乳,由小变大,滴水如注,落地成泉,他又惊又喜,连忙端水奉予老母。母亲饮后,啧啧称赞:“真乃圣水也。”与此同时,绵山上突然仙气飘飘,崖壁上隐隐约约留下了五龙圣母身影。介之推对老母道:“获见仙人遗容,想来皆是有缘!”语音未落,天空中突然传出一阵悦耳的音乐,琴箫齐鸣,令人听了心旷神怡......老李讲的这个故事很长,只记得后面说到圣母现身后,绵山之周的山涯上竟出现了一座座的宝殿仙宫。 这又是一则与介子推有关的神仙故事,既是神话,就无须考证。但有一点我可以确信,介子推由人成神的过程,也是绵山从太行山一座普通山峦,变成被道法世界点化为神山的过程。按照时间年轮来推断,打头的必定是本土的道教,然后才是佛教。现在的绵山,除道观之外还可以看到很多佛家和儒家的寺庙宗祠,里面不乏那些精美绝伦、震撼人心的文化遗物。像我们在绵山正果寺看到的“包骨真身舍利”,就是罕见的佛家修行境界-------胎息坐化文化的证明之作。长期以来,释、儒、道各教共栖并存于这奇山灵水之间,绵山在承载它们的同时,也让众多高尚的精神在其博大的体格上生衍和提炼,忠、教、仁、信、礼、谦、俭、和、等众多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品格要素,在绵山文化的怀抱中几乎可以信手拈来。行至此处,我才发现:绵山,承载和宣扬的不只是一个介子推,而是国人的整个灵魂世界。 告别绵山已有五个年头。从那之后,每每再遇清明寒食,我均会想念这座神山,更会想起离开它时所看到的一幕:浓黑的天幕已笼罩太行,唯有绵山的旧观新庙,不论大小,都被霓虹灯勾描了耀眼的轮廓线条,这是当代绵山贤人------山西“焦炭大王”闫吉英的杰作,他不惜血本投资十多亿开发绵山,把一大批早已毁坏的古寺遗址进行了重修和改造,并加以现代的光亮技术。在下山途中,我眼前不停闪过各种道家解释天道、佛家修行出世入世的神秘图形和符号,这些呈现在苍茫天地之间的亮丽线条,古亦非古,无古古常!猛然惊醒,其实任何人,无论古今,都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神,都可以是被造者,也应该是造物者,造文化者。而这此被打造的虚实文化,其实早已代代相传,渗透在如我这般无比渺小者的身体中。它,一旦抽去,生命就会散架。 绵山,其实我从来都不能与你告别。 (绵山。寒食。道) |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167-r1293504-journals.html18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