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香港城记(三) |
[游记]香港城记(三) |
2010-06-17ctrip.com |
更多照片请至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wulihui 谁都知道,香港有个荷里活。同为Hollywood,其实与好莱坞没有实质关系,要说有一点沾亲带故,不过是因为它们的名字,据说都来源于同一种名为Hollywood的冬青树。我曾在荷里活道上寻找过,没有看到什么树,大概早就消失无踪了吧。 香港旅游局推介过一条怀旧步行线路,叫做“中西区流金岁月”,不外乎是绕着这条荷里活道作文章。很多访港的游客都走过的,只是不一定走齐全了而已:大概都去过SOHO吧,South of hollywood,官方名字叫做“荷南美食区”;相对的,就有了NOHO,荷里活道以北地区,假如你去乘坐半山扶手电梯,一直往上就对了,连着太平山顶,也可算是NOHO。荷里活道往东的尽头,到了兰桂坊,比SOHO更SOHO(这里的SOHO,取的是伦敦SOHO区的本意:红灯区),生生一个纸醉金迷之地;要是出了兰桂坊继续往东,波西米亚风格就要渐渐转成金钟金融CBD那样的中产风了。掉个头,沿着荷里活道向西,来到上环,进入海味街、喜帖街、制鞋街,老街老坊老店,什么的;到头,就是西港城,可以看到海了...... 其实,不用设计什么路线,走就是了。我们在西港城吃过满记甜品,然后发现丢了地图,无所谓,按着有点熟悉的地名,就这么瞎逛吧。时尚旅游杂志搞过一次专题,叫做《新香港,旧相好》,主打的就是这一带,永乐街、文咸街、摩啰街、皇后大道西、文武庙、石板街,还有永利街,《岁月神偷》的灯火就是在这里布景。有很多传了三代的老店仍然存活,有很多本地港人仍然前来买海味,有很多手艺人今天仍然坚持做手工......对我们,外来的游客,除了看满街六七十年代色彩的广告招贴,很是亮眼,很是亲切,其他,其实没那么要紧的,只是今天,怀旧成了时尚,全世界都在回忆,“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呐。二十年前,大陆客来香港,看的是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二十年一过,我们来了,摩天大楼、灯红酒绿也不稀奇了,于是只好和香港人一起怀旧,怀念旧时臆想中的浪漫。只不过,我们怀的旧有点不一样,比如enyaya,看到中区警署旧址,小小激动一把,因为想到了徐飞和武俏君,大约曾经在这栋楼里怎么怎么过。 (老街坊) 鸭巴甸街是一条浪漫的街,年头最老,香港开埠时就有,现在还在,青石板的上坡路,狭窄的两侧还保留着前“荷花池”类型的露天大棚,很难得了吧,别忘了,前面不多远,就是SOHO、兰桂坊这些城市名片、城市客厅什么的,要是在我们那个城市,恐怕早就拆干净了吧。与之相对的另一头,还有一条楼梯街,爬上去,好像就是文武庙。 (石板街) 歌赋街,这个名字我挺喜欢,一听就有文艺青年的腔调,哈哈。所以这里开的小店也是情调的,林林种种,加上琳琅满目,还是与生活有关的,但是精致了很多,于是就从老街老坊,进入了文青的势力范围。当然,老街坊还是在的,比如九记牛腩。拿着欧阳应霁的《香港味道》前来寻味,就算是街边摊,大概也够情调吧。实话说起来,九记还是不错的,其时本来甚饱的我,还是将一碗咖喱牛腩伊面吃了个精光。 (小店) 然后怎么走着,我也忘了,总之就到了半山电梯,当然也就到了大名鼎鼎的SOHO区。自从1993年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露天电梯运行以来,沿着电梯两侧,不知道开了多少家“浪漫、雅致的小咖啡馆与小餐馆”之类,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都敞开着,面向电梯,游客与食客面面相对,也不知道是谁装饰了谁的风景、窗框和梦?这一区既不老街坊,也不文青,诱惑的就是小资,所以满目都是标新立异的店面和它们散发的“异国情调”。世界各地的美食大概都可以找到一点痕迹,独独本地风味的,却需要好生搜寻一番。就连这里的人,也是异国风味的,感觉起来,貌似白皮肤黑皮肤的倒比本港人还要“打拥堂”。要不然,就是我们这样,手持相机,面带好奇的内地游客。 (soho) 要说SOHO没有了老街坊,也是不尽然。只不过高档食肆咖啡馆散发的迷人意象已然吸引了游客大部分的注意力,没有炫目耀眼的店面设计,在这个区就会变成视而不见,就如缺席了一般,成为光鲜的大都市下另一个“看不见的城市”。但是,当你乘坐半山电梯一路向上的时候,稍微用点心就可以看到混搭的痕迹和阶级的分野。有时候就在同一座楼里,一楼必然是装潢或别致或瑰丽的诱人店面,楼上则可能一幅残旧本色,居住着多年的草根居民,可能他们从来也不曾光顾楼下那些价格不俗的鲜亮食肆,因为据说现在还住在这里的多半是一些长者了。当然,在大白天,以及喧闹的夜生活时段,他们都是隐形的,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偶而看到狭窄的楼梯上一个佝偻的背影,心里会略微一动罢了。 兰桂坊我是不太喜欢的。相对咖啡馆,酒吧、夜店给我的意象总是过于暧昧。就像我们在街角的路灯下、垃圾箱旁,拍摄到一个打电话的西方男人,很平常的一帧照片,却让我联想到《欲望号街车》啊《出租车司机》啊那类有点暴力和肉欲的颓废符号。其实,兰桂坊也不是符号化的,其实,这里也有大排档,通宵达旦着,灯火辉煌着,又是另一番景象。 (兰桂坊) 出了兰桂坊,德辅道中的大街口,闪亮的霓虹灯下,有看不清面目的路人甲,裹着塑料袋倒卧在路上。yaya执意想要拍下又一帧“颓废”的照片,我笑,“你这小资,难道还想为资本主义唱一曲挽歌不成”? 往东一点,就可以沿花园道,乘缆车,上太平山顶了。从前洋人们和富人们都住半山,现在据说都转往浅水湾了。但从山顶上,还可以俯瞰中西区灯火璀璨,流金岁月,嗯,此时香港,还是一座不夜城。 更多照片请至: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7a35e0100j3gt.html |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38-r1296476-journals.html22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