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漓江之秋——桂林骡行记3 |
漓江之秋——桂林骡行记3 |
2010-09-03lvping.com |
10.18据说七点以前进七星公园免费,起了个大早,打了个的,直到公园门口,门口售票的看着我们从出租车上下来(本来特意跟司机说了要早点下车,结果没想到七星公园门口就直直一条大道,司机可能也不明白我们的用意◎#¥¥◎◎※×……)售票员直接要我们买票去,于是坚持说是当地大学生,学生证没带,未果,遂就范。看到两个穿着平常的男女也被拦下要求买票,心里稍感安慰。进门穿过花桥,就见一块高耸有如擎天柱般的大石,即所谓“天柱石”,因为从侧面看又似含苞待放的芙蓉,故又名“芙蓉石”,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几个大字,据说曾经大字是红色的,后来就褪了颜色,但相信有些颜色在人民的心里是永远不变的。“华夏之光”广场上一群群晨练的人,想起刚才进门时门可罗雀的样子,真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冒出来的。世纪宝鼎,货真价实的用整块曲石雕刻而成的,重达24吨,相当庞大的一个家伙。因为来的很早,在七星洞洞口等着开门,门口石壁上拓着历代文人骚客到此一游的题词或者题诗。从从前的题诗,到后来的刻字,到现在的拍照,不知道是科技的进步,还是文化的倒退,唯有人们对美的追求始终不变。 七星岩洞口盘坐着一个老尼姑,居然拿着个手机在把玩,不知道是在给师太还是给佛祖发短信呢——老衲已到七星岩下,请勿多牵挂……背景是郭沫若的《满江红》,真是道袍共壁刻一色,信仰与信息齐飞。赶着第一波进了七星岩参观,一路有导游讲解,后来在网上找到了一模一样的讲解词。人类的想象力真是无穷,本来就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的岩洞,配合上光影色彩的效果,经过艺术的加工和讲解,变得这样的光怪陆离,更富有故事性和诗意。七星岩在普陀山的山腹,不知道是因为七星公园的七星山,还是进洞时可见洞顶上的七颗星而得名。一百万年以前这里的地下河因为地壳运动,河床上升而露出现在的岩洞。岩洞露出地面后,因为雨水长期沿洞顶裂隙不断渗入,溶解石灰岩,并在洞内结晶,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流石坝,千姿百态,像一条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地下画廊,蔚为奇观。 七星洞内有两种地形: 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是一个巨大的穹形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积地形”,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露滴石笋,上面是钟乳石,下面是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了石柱,随着水中的碳酸盐沉积而逐渐长大,导游说,虽然我们看不出,其实它们一直在慢慢慢慢地成长,一百年也才能长1到20公分,也许一百年后我们再来看它们,可能终于连接在了一起。一百年后啊,如果我们有一百年后,谁还会在乎这个钟乳石和石笋是否连在一起了呢。而它们,就像一对恋人,互相凝望,却始终不能拥抱,多么痛苦而又甜蜜地相恋着,天地与它们无关,它们只有凝望的彼此,也许有一天,它们会紧紧地结合相融在一起,也许有一天,因为地质变动,它们又永不能相拥,曾经咫尺的距离,却相隔天涯。谁知道呢?然后是广寒宫,这是一对成功的恋人,终于融合成了一个石柱,化作美丽的月桂,旁边是嫦娥,忧伤地眺望着远方。高处不胜寒哪。群龙戏水。边寨风光。风中的一棵大榕树,雄鹰正在展翅,一位哨兵带着一条军犬,正在站岗。石林幽静。仿佛到了一个树林深处,远处的曙光,照醒了疲惫的孤行者,照亮了希望的道路。奇象异洞,多像漓江边的那头象,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从七星岩出来,外面已经艳阳高照,而我们在洞里丝毫没有觉察到时间的流逝。难怪神仙妖怪都要找个洞住起来,对着那些一百年才长几公分的石头,人世间的时间已经失去了意义,也许,这样也真的能够长生不老了吧。在七星岩洞口照下“到此一游”照。还好,在我们凝望的时候,也能紧紧相依。普陀山下就是个动物园,有一只叫月月的大熊猫。我想,它很孤单。我们去的时候,它拿一个背影对着我们,肥肥大大的一堆趴在护拦上,跟我们前面一个穿黑体恤趴在栏杆上看它的大块头相映成趣。大家在背后唧唧喳喳,它总是理也不理。时而抬头,看看天,好像在盼望天上突然有一只飞船,来把它接走。时而凝神,望向远方,依稀儿提时在山里面自由自在的生活,妈妈软软的怀抱。时而低头,玩弄玩弄脚下的蚂蚁,蚂蚁已经不多了,多留几个在,省得以后能玩的东东越来越少。而大多数时候,它只是瘫作一团在地上,什么也不想,目光呆滞。也许,终有一天,它就只会这样一种表情,也就不会有烦恼,不会有孤独了吧。童话里一般的林荫小路,和尽头的小木屋,蒙着梦幻的面纱。在天鹅湖边,第一次见到黑天鹅,差点以为是黑鸭子……花桥是桂林最古老的桥,始建于宋代嘉熙年间。每年春夏,花开烂漫,桥畔繁花似锦,桥两岸遍植桃花、翠竹,小桥掩隐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中,花桥因此而得名。现桥是1965年依原式重修的四孔桥,青石所砌。桥下,四个半圆的桥孔与其在水中的倒影形成四个玉盘,状如满月,正是“四轮明月伴芙蓉,半入澄江半化虹”。花桥边,我也当了回孔雀:)月牙山,山腰的石头有如一轮新月,隐没在林海间。山脚下的月牙楼以其传统素食著名,有桂林素食第一楼之美誉。这里的素食有100多年的历史, 独具一格。1963年郭沫若曾在此就餐,还题诗赞美曰: “月牙楼是画廊楼, 八面奇峰豁远眸。毋怪楼中无一画, 画图难及自然优。”在月牙楼吃了著名的尼姑面。相传清朝时,月牙山下的尼姑庵香火十分旺盛,尼姑们为了答谢前来进香的客人便以素食待客,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这“尼姑面”,一直流传至今。现在自然不会再有从前那年轻貌美的小尼,羞涩涩地给我们端上一碗盛情熬作的面,我们只能花8块大洋一碗自己买了。不知道是不是商业化之后的尼姑面失去了从前浓汤细熬的那一份精心,还是现代人口味太挑,没了从前人的耐心,总之,我们尝来是相当的清淡,自生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慨来。从七星公园出来,本想坐免费的52路在桂林市里兜兜风,享受一下桂林的福利公交,谁知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倒是11路两分钟一趟。索性上了11路回旅馆,饱饱地补了一觉。小洋楼前就是桃花江,黄昏时分,很多人光着脚丫子走上水坝戏水,水坝边,最深的地方,也不过是到膝盖处。第一次跟漓江水的亲密接触,那么近地感受到水中残余的阳光的温热,坝上的青苔滑滑地踩在脚底,波浪轻轻地荡起我的长裙。安静的湖面,有摆渡的船,在这个被水包围的城市,有时候最传统的方式,反而是最便捷的交通。看着天边的最后一缕云彩消逝在茫茫夜幕中,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我们余兴未了地又往两江四湖景区过去。想起昨晚路过西城步行街看到热闹兴盛的夜市流下的一路口水,我们兴冲冲地往那边赶去。刚走到步行街口,就被一个骑三轮车的阿姨拉住了,两块钱去小吃街两块钱去小吃街啦。我们奇怪,小吃街不就在步行街里面来,几分钟的路还要人带过去。阿姨熟络地跟我们解释,步行街里面没什么吃的地方啦,来来来,我拉你们过去,那边才有小吃街,照顾照顾生意嘛。一时心软,也好奇附近还有什么好吃的地方。一坐上车,阿姨立即掉转笼头,往我们昨天过来的地方骑去,我说不会就是象山公园附近那条路吧,我们昨天可就在那边吃的啊。阿姨满口答应,不会的不会的。然后……越来越熟悉的道路,和熟悉的饭店……后来我想我可能是理解错了,阿姨的意思是,不,会的!她还满口地说,你们昨天在这家吃的吗,不可能,这儿这么多家呢,然后大手一挥,去那家,去那家,活生生一托的样子。无奈,我们掏了钱,再巴巴地走回步行街来。在粗茶淡饭饭店吃了晚饭,味道很一般,啤酒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用的草鱼,远不如昨天的毛骨鱼味道鲜美,密制鸡里有话梅的味道。GG说沿着两江四湖有内圈和外圈,昨天我们走的内圈,这次走外圈试试,换个方向走。这一走可走糊涂了,越走越到人家深处,满城的米粉店都是一个臭烘烘的味道,满城的老太太都长了一样的干干瘪瘪,弯过几个弯,完全丧失了方向感。在地图和手机google的帮助下,经过长途长途长途地跋涉,终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我们又回到了起点上,原来是一开始就错了方向,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我足下还踩着一双高跟鞋呢,不远千里抗过来的高跟鞋唯一一次的华丽出场。索性,慢慢走,慢慢逛,看看景,吹吹风。湖边的榕树长成了溶洞的样子,游船过来是要远远绕开的。如果有一叶扁舟不小心误入深处,不知道那些枝枝桠桠会不会伸出臂膀来拥抱,它们一定是寂寞了一千年了。绕不开的溶湖饭店。不知道这个溶湖饭店的产业到底有多大,在我们迷路过程中,这个溶湖饭店一直伴随着我们,走了一大段路,抬头一看,又是它,再埋头走一大段距离,抬头,又是它。不知道是我们一直围着它在绕圈圈,还是它一直在护送我们,联想起了“鬼撞墙”……相当喜欢的一张照片,桥下的隧洞,直行线有铁轨的速度感,我们是在路上吗,还是在飞翔。![]()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28-r1306719-journals.html14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