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东坡赤壁,中国文人的朝圣地

东坡赤壁,中国文人的朝圣地

2010-08-31lvping.com
东坡赤壁,中国文人的朝圣地苏东坡的一声“大江东去”,用元代人钟嗣成的一句话说,犹如关西大汉,持铁板铜琶,击打着古老的黄钟大吕,震撼着中国历史,也震撼着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的心扉。这铁板铜琶敲响的地方,就是离武汉只有百里之遥的小城黄冈。从武汉市向东,坐在长途汽车上向外望去,小城小镇已经络绎不绝地联起了手。不到一个小时,就进了黄州古城(今黄冈市)。坐上一辆市内公交车,向西,大约十几站,就是当年苏东坡吟唱的地方了。来到赤壁景区大门前的广场向右望去,一堵古老的城墙出现在眼前,那苍老的古城门上镶着一匾,上书“汉川门”三个大字。城门上方是一座古老的城门楼,这便是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所说的“月波楼”了。汉川门下是一条长长的高高的台阶路,遥想在那900多年前的宋代,汉川门正对着滚滚东去的长江,它,原本是一个通向江边码头的城门,而今,沧海桑田,长江也瘦了身,远离城门而去,如今,就是登上高高的城门楼,你也再难看到浩瀚的长江水了。于是我不得不慨叹时光的无情,是它,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世界上的一切,不知不觉中,我们远离了王禹偁、远离了苏东坡,也远离了那个靠着苟且偷安而繁荣起来的北宋王朝。也许只有月波楼左边的那个瘦瘦的小竹楼,还有左前方不远处绿树葱茏的赤壁景区,还能嗅到一点先贤们的气息。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的文后说,用竹子做瓦,一般可挺十年,如果用双层竹瓦的话,最多可挺二十年。可是,他四年间,就因为官职变动换了五个地方。于是,他担心自己离任后没有人再重修竹楼,留下话来,寄希望后任者能时时重修以保持竹楼不朽。想到这里,我环顾四周,看那高矮不一单调乏味的楼房、马路上新旧贵贱大小不一的汽车,还有路边穿红着绿匆匆而行的男男女女,不禁问道:啊,不朽啊不朽,叹人间万物,究竟什么东西能永远保持不朽呢!走近赤壁时正是午时,太阳火一样地烘烤着大地,在一片竹树的绿色遮挡中,左边只露出一角红色岩壁,好像被太阳烧着了一般。岩壁上,一座黄色建物筑分外显眼。再走近些,赤壁下面的树丛前,一座白色的苏东坡石雕像立在那里,高帽长须,一袭长衫,背着双手,抬头望着远方。瘦长而楞角分明的脸,透过衣衫的褶皱,分明可以看到硬硬的骨头和坚实的肌肉。我在这雕像前驻足良久,无意中,我渐渐地嗅到了一丝丝中国文人的某种气息。跻身于“中国古文八大家”中的苏东坡是一个典型的大才子,可惜的是,他与同是古文八大家之一的丞相王安石,在政见上成了对立派。结果因为改革的得与失之争几次遭到贬官。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就是发生在公元1079年的“乌台诗案”了(被称为宋代的“文字狱”)。就是这一文字狱,差一点丢了一代大文豪的性命!也就差一点让我们看不到《赤壁怀古》,看不到文采蜚然的前后《赤壁赋》了。当然,也就不会有“苏东坡”这个震烁古今的名号了。从苏东坡塑像身边绕过去,穿过一片竹树林,眼前是一条向上的石阶路,路边花草繁盛,姹紫嫣红地装点着古往今来的山道,也弥散着一股浪漫的文人灵气。我顺着台阶而上,左手山坡下是修长的竹林,右手往上是陡峭的石壁,石壁下窄窄的缝隙里,居然长出几棵树来,那树竟还出奇地开满了粉色的花朵。抬眼望去,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拱形的小山门。山门的黄色,配上竹子的绿和花的粉,竟然让我有一种到了世外仙山的感觉。举步登到拱门下方,抬头一看,门上镶嵌着“东坡赤壁”四个字;向门两边看去,是一副对联,写的是:“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如此看来,后来写对联的人也和当年的苏东坡一样,都错把这里的赤壁当成了周瑜火烧曹操军队的地方了。经过今天多位历史和考古学家考证,真正三国火烧赤壁的地方,是在武汉西南方向的埔圻(今改为赤壁地名了)。不过细细想来,古今文人的美文不少都是搞错了地方的,就连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也是没到过岳阳的范仲淹老先生凭想象写出来的。这,不但丝毫不影响文章的魅力,而且还以其传神的描写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传颂千年不衰。迈进那个小拱门,里面别有天地,曲折回旋的庭院,让人扑朔迷离。其中,最大也是最有名的建筑就是二赋堂了。二赋堂始建于清代,匾额竟是清代末世宰臣李鸿章所题。堂中央,一块巨大的木制大屏顶梁而立,木屏前后分别刻有前、后《赤壁赋》,字大如拳。前为楷体书写,笔力豪迈俊逸,为清代黄州教渝程之祯所书;后为魏碑体书写,笔法古朴苍劲,出自近代书法家李开先的手笔。前《赤壁赋》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即元丰五年(1082年)某夜,与友人在长江里划着小船所作。文章借周瑜火烧赤壁的史实,抒发了一腔吊古伤今的幽幽情绪和与世无争的超脱胸怀。看来,经过三年的磨炼,苏老夫子到底还是从最初的失落中解脱出来了。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当太守。上任伊始,他例行公事地写了一道《湖州谢上表》给宋神宗,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可是,坏就坏在了他在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我)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我)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里,犯大忌的是两个词,即“新进”和“生事”。原来,当时宋朝正处在王安石变法时期保守派和改革派斗争相当激烈之时。以原丞相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曾指责王安石等改革派是一帮“新进”小人,批评他们的改革举措是“生事”。“新进”的御史台们这一下可算抓住了把柄,把这几句话上纲上线,说苏轼怨望皇上,是“愚弄朝庭,妄自尊大”,奏请宋神宗将其治罪。可是,光凭这几句话,还不足以致苏轼于死地。于是,这些御史们又把苏轼的诗词找来,经过三个月的“潜心研究”,居然如获至宝地发现这位苏老夫子有许多“大不敬”的诗作。向皇上奏道:“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苏诗)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这一下苏轼可算遭了殃,刚到湖州三个月,太守椅还没坐热,就被罢官押回开封。一具枷锁,打入大牢。立时,就有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前脚后脚杀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身系狱中的苏轼悲观到了极点。据说,他自下狱后不知是生是死,以至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儿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他心里早做准备。谁知有一天,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父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但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的事情。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失色,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的心情,给他的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第二首诗中的“柏台”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汉代御史衙门里种着柏树,所以“柏台”后来泛指御史衙门。又,柏树俗称为“乌木”。因此,又称御史台为“乌台”。由此,苏轼的冤案,历史上就被称为“乌台诗案”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两首诗,救了苏轼一命。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本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不禁为他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其求情,就连对立派领袖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就这样,惊心动魄并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以此终结。所谓的黄州团练副使,用现代职务套的话,只是一个县级市的保安队的副队长。其薪酬相当少,远远不够全家人的日常费用。没有办法,苏轼还得亲自下地耕种,在一个小山的东坡侍弄几亩薄田糊口。有时接济不上,他的第二任妻子,小他11岁的王闰之,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也许是为了自嘲,也许是看破红尘,苏轼以苦为乐,以他的东坡薄田为背景,为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这便是后人习称的“苏东坡”的由来了。我穿行于东坡赤壁上那大小屋子和院子里,不时看到墙壁上、石碑上刻着他的诗作。想到,他在黄州只呆了四年时间,但却留下了200多篇诗词作品,而且多是精品力作。在东坡诗词碑刻陈列馆里,我看到后人在一个古碑上拓的,据说是苏东坡亲手画的《月梅图》。图中那株瘦骨磷磷的老梅,在苦寒中静静地开着几朵花,顿时品出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苦涩滋味。登上坡仙亭,向下望去,赤壁矶下是一汪浅浅的小小的水塘,与当年苏东坡笔下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形成巨大的落差。是长江退去后留下来的水还是后人牵强附会后挖出来的池子?我们已不得而知了。不过,想到在二赋堂看到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写的一副对联“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也就不太往心里去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能留下苏东坡文赤壁这个地方供人去凭吊,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也该心满意足了。想一想,中国古往今来,多少遭难的文人,其事迹足以流传千古,可以,用以凭吊他们的地方却早已了无踪迹了。这样想来,苏东坡还算是幸运的了。远的不用说,就说四十多年前中国那场文字狱一样的“文化大革命”,有多少人因为写文章得了罪,被打入另册、被关进牛棚。不少人因为想不开而丢了性命,就连被中国政府评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也被逼得投湖自尽了。站在赤壁最高处,我不禁又重温了一遍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又默诵了一次《赤壁赋》,咀嚼着“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则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回到现实,文革中,中国有多少关押文人的“牛棚”,如今可能一个也不存在了,如果可以回忆的话,只有季羡林老先生的《牛棚杂记》还能让人想起它们。不过,我真的很欣赏季老先生的心胸,在牛棚里,他居然还有心情钻研起枯燥得不能再枯燥的梵文来,甚至还苦中取乐地写着蹲牛棚的散文。走出东坡赤壁时已经是太阳西下了。借着太阳的斜晖,再看一眼苏东坡的塑像,还是那样傲然直立着。他身后,一片竹林正直直地挺着身,犹如他那种不趋焰附势和追求诗文完美的坚毅性格一样,有一种宁折不弯的气势,任是在朝也好,贬所也罢,都不能动他分毫——这就是一个伟大文学家能够流芳后世的必备品质。相反,我们还看到,在中国多如牛毛的文人当中,又有多少人向权贵折腰,成为墙头草一样的小人,最后,他们的文章和他们的人格一样,终于被历史的大浪淘得无影无踪。苏东坡塑像后面有几株高大的翠柏,郁郁葱葱,充满活力,与旁边的那片竹林相得益张,好像在诠释着什么或象征着什么——东玻赤壁,小城黄冈的一个小角落,一个无法与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的大景点相比的地方,却是一个文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应该一去的地方,严重点说,它应该是中国文人朝圣的地方。无数的希望和失望,无数的拥有和失去,无数的攀升和下沉,无数的幸福和悲哀……人的一生,正是在经历了多少世事颠簸以后,才能称量出自己手中那支笔的沉重。古城黄州的汉川门雄姿挺立身躯的苏东坡直视远方登上赤壁的台阶路仿佛走向了世外仙山古朴的拱门古朴的对联二赋堂里人们欣赏着前赤壁赋前赤壁赋大木屏顶天立地,苏东坡手画的《月梅图》拓本,赤壁矶头,还有一些古风尚存
转自:http://www.lvping.com/journals/AllSingleJournals.aspx?Writing=130645926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