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驴眼看广州——黄花岗

驴眼看广州——黄花岗

2011-05-19lvping.com


  

    

  

      

  

    

  

        第二天上午九点钟,当我步入黄花岗烈士陵园的时候,阴沉的天空下起了零星小雨,那雨滴,就好像穿越百年时空的悲伤泪水一直飘落到了今天,让我的心也充满面了凄凉。黄花岗,一个叫国人心碎的地方,在雨意空蒙中迎来了我,一个北方汉子的探访。

  

    

  

      

  

    

  

        浑厚的陵园大门坊是清一色的灰颜色,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越发显得低沉。大门坊上方,是孙中山先生在烈士殉难的第二年(即1912年)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大门坊中间,是宽大而悠长的墓道向西延伸,通向七十二烈士长眠的地方。墓道两边的树都低垂着头,在微风的吹拂和雨滴的敲打下,每个叶片都写满了哽咽和抽泣。

  

    

  

      

  

    

  

        迎着风,淋着雨,我一步一步走向墓道的尽头,也走向了历史的深处。回想起晚清年间,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中度过的屈辱岁月,有理想有报负的炎黄子孙们苦苦追寻着,都想找到一条让中华民族崛起的道路。可是,改良也好,维新也罢,结果总是让国人失望。最终,人们认清了,满清王朝的腐朽与没落才是中国落后的主要根源。于是,一次一次的起义和反抗,都指向了腐朽的满清政府。其中,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最为旗帜鲜明。

  

    

  

      

  

    

  

        我站在墓道右侧一株参天的松柏树下,抬头看了一眼泛着春天绿色的鲜活树枝,它,已经让春雨变得悄无声息了。看了一眼牌子上的说明,我才知道,这棵树就是孙中山先生在1921悼念英烈时亲手所植的。如今,这株近百年的翠松正刚劲挺拔,生机勃勃。我相信,扎在中华沃土上的树根,现在仍然有极大的生命力。

  

    

  

      

  

    

  

        孙中山为了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立兴中会起,到1911年武昌起义之前,组织过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最为悲壮的一次,就是1911年的三•二九广州起义。

  

    

  

      

  

    

  

        1911的4月27日(即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由同盟组织的160名敢死队员臂缠白毛巾,在黄兴带领下,手执枪械炸弹,一举攻下两广总督府。此时,两广总督张鸣岐已经逃往水师提督衙门。当晚,张鸣岐组织水师大队人马进行反扑,双方展开激战,同盟会会员林文被敌人一枪击中,当场牺牲。接着,刘元栋、林尹发等5人也相继中弹。黄兴右手受伤,但仍指挥战斗,终因寡不敌众撤退下来。随后,黄兴将参加起义的人员分为三路,在城内又坚持战斗了两天时间,到4月30日,起义宣告失败,黄兴和赵声等人逃往香港。没有来得及撤出的起义人员残遭杀害,据说死难的烈士有一百人之多。

  

    

  

      

  

    

  

        在当时的广州咨议局门前的空地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起义烈士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土地,多日无人认领和掩埋。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平民报》记者的身份,以仁道主义为口号,冒险四处奔走,终于以自己的房子做抵压,购得仁善堂将东郊红花岗的一片空地,将收集起来的七十二具烈士遗体埋葬在了一起。

  

    

  

      

  

    

  

        我曾在烈士尸骨横陈过的原广州咨议局前游览过,看到那里绿树成荫,鲜花争艳,也许那就是因为烈士的鲜血滋润过的缘故吧。其实,在中国,从古到今,有多少土地染过仁人志士的鲜血,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潘达微喜欢菊花,认为黄色的菊花象征高洁淡雅,有傲雪凌霜的气节,所以,他把埋葬烈士的红花岗改称为黄花岗,因此,广州的“三•二九起义”就被称为“黄花岗起义”了。在《平民报》上,潘达微还发了一篇报道,报道的标题是《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简要介绍了义地的征得与安葬烈士尸体的大体过程。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是1912年5月15日,即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花岗起义纪念日,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在南京各界举行的广州黄花岗之役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亲自撰写的挽联。如今,墓地依然绿色葱笼。绿荫下的小路上行人款款,高树下,竹林里,也是在细雨中,有谁还能记得当时的枪林弹雨?从烈士墓的型制上,有谁能读出历史的含义和回声?

  

    

  

      

  

    

  

        大墓的后面是一座用花岗岩砌筑的纪功坊,上半部以七十二块花岗岩石砌成的金字塔形,顶上矗立着一个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像。坊额镌刻着章太炎书“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的题字。

  

    

  

      

  

    

  

        我登上纪功坊的台阶,看一眼那七十二块长方形的石块,上面都有文字。仔细辨认,竟然都是国民党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的名字。原来,那是在烈士死难后的第八年,即1918年,世界各地的国民党华侨共同捐资重建了这座烈士墓地。我又仰起头来,看一眼最上方那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不禁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滋味。

  

    

  

      

  

    

  

        自由女神,那原本是法国政府在美国独立一百周年时献给美国的礼物,一时成了中国革命党人心中的神圣。在他们寻找自由的时候,自由女神便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高举着的火炬,紧握法律书的手,挣脱一切枷锁的愿望,构成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所奋斗的终极目标。

  

    

  

      

  

    

  

        可是,我们冷眼去看历史,当时的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还远远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足以摧毁封建传统势力的力量。所以,即使建立了政权,那它也会像是在一片荒漠上,插下一棵美丽的鲜花一样,早晚都会枯萎凋谢。

  

    

  

      

  

    

  

        这,也许就注定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半路夭折的悲剧命运。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152-r1324221-journals.html18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