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西湖绝佳处 毕竟在刘庄 |
西湖绝佳处 毕竟在刘庄 |
2011-05-27lvping.com |
题记一 四分风景,四分人文,还有两分是让你难以释怀的感受。-- 如此“满十分”之出游旅游,乃最理想之旅游也。 题记二 楼俯六桥堤,素心共风月清淡,莫放光阴虚度客; 居邻三竺路,冷眼看烟云变态,最高福分是闲人。 -- 刘庄第一楹联,作者:清人戴启文 ----------------------- 前列腺增生,小疾大苦,为了根治,2011年4月3日 - 20日入住上海长海医院。 痛定而思乐,久静而思动。5月16日,在虹桥火车站上了G7307次高铁,45分钟之后,到杭州。美其名曰“术后静养,恢复元气”。其实,每日走山看水,没个消停。 5月18日晨起,决定去刘庄。 1978年 - 1980年,曾在杭州大学外语系“回炉”,彼时,英语人才奇缺,我们班10多位学生常被拉去充当译员。 1979年6月,第一届世界杯暨第二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在杭州举办,全班倾巢而出,出任译员。我任尼泊尔团的随团译员。6日15日,团长约见霍英东先生,而霍英东先生正下榻刘庄。于是,我有幸进入刘庄,充当翻译。当时的刘庄,尚未对外开放,也没有“西湖国宾馆”的头衔,是省政府专门接待首长和贵宾之地。丰田COASTER进入刘庄,需过三道大门,每道门经军人查验,才放行。-- 毕竟是刘庄! 公务毕,团长向霍英东提出:到园子里走一走。此话正中我之下怀。团长知道,这里曾经是毛泽东之“行宫”。霍英东幽他一默,说“我越权同意”,还让其秘书带我们到一号楼附近走走。当时,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湖畔筑有一溜青石雕花栏杆,为西湖别处所无,凭栏远望,苏堤在望,是赏湖的绝佳处; 二,偌大一个园林,蜿蜒曲折,上上下下的青竹长廊连接园内各处,据说,那是专为主席散步建造的。 -- 你用手敲敲看,这长廊的竹竿是什么东西造的。(热情的秘书对我说) -- 不是毛竹竿吗?(我问,有点诧异) -- 你敲呀。(秘书催我) -- 当,当,当。(我用中指关节击打“竹竿”,“竹竿”发出了金属声音) -- 原来是用钢制成的?(我问) -- 是啊,不敲不知道吧。(秘书笑答) -- 真的看不出来,我一直以为是毛竹竿搭建的长廊哩!(我将秘书的话翻译给团长听,听了之后,他慨叹道) 临别前,秘书取出相机,为我们拍摄照片。一幅是我在主席下榻的一号楼前,另一幅是与尼泊尔团员门在湖畔合影。照片珍藏至今。 第一幅照片一号楼之前 第二幅照片与尼泊尔队员之合影 因为去过一次刘庄,数十年来对刘庄的信息就格外关注。 “刘庄”之所以姓“刘”,因为其第一任主人姓刘名学询(1855—1935)。此君祖居广东中山,24岁中举人,7年后成进士。刘学询为啥千里迢迢来杭州西湖建造名园呢? 历史之精彩,常因充满了偶然,充满了戏剧色彩。 刘学询考中举人的次年,进京会试后返乡,途径杭州,西湖之美让他震惊,大呼“故乡无此好湖山”! 一日,刘学询走过卧龙桥旁之宋庄(宋瑞莆的别墅),更为其秀色所动,便敲门求见主人,并入院参观。岂料遭主人谢绝,刘学询顿感奇耻大辱,暗下决心:日后定要雪耻。 刘学询中了进士,苦候几年,“候选”不上,当官不成,便“下海”经商,承包“闱姓”彩票,并迅速成为当地首富,被人称为“刘三国” – 说他“文可华国,富可敌国,妾可倾国”。 宋庄受辱,一晃便是18年。在距宋庄(现为“汾阳别墅”)不到一公里处,刘学询在西湖西边的丁家山置地540亩,投入巨资,建筑了“水竹居”。不过世人还是习惯称之为“刘庄”。至今刘庄内还有一亭,名曰“水竹居”。 第三幅照片 水竹居之亭 庄内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一亭一桥,一楼一阁皆由刘学询亲自设计。刘庄三面临湖,一面靠山,内有迎宾馆,梦香阁,望山楼,湖山春晓等楼台水榭,曲桥、亭廊,还有小河与西湖曲折相通,山水互为借美,独具一派岭南园林之特色。 刘学询,前半生投身政治斗争,历经惊涛骇浪;后半生,退避湖山,闲居而终老,人称“世间一奇人”; 改革开放以后,在媒体披露下,刘庄渐渐撩开了神秘面纱。 1953年,“水竹居”的最后一位主人、刘学询的八姨太范媛英将刘庄无偿献给国家,刘庄遂被定为浙江省第一招待所。 1953年12月27日 — 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抵达杭州,第一次住进刘庄1号楼,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诞生于刘庄。 1954年后,经过著名建筑师设计改造,而且扩大了刘庄的地盘,将丁家山一带一并划归刘庄,刘庄变成了依山傍水的西湖第一名园。 从1953年到1975年间,毛泽东来杭州40余次。凡来杭州,大多下榻刘庄。 毛主席的《送瘟神二首》,作于刘庄一号楼内,还有,毛主席有一幅广为流传的赏雪照片,就拍摄于湖畔青石栏杆前。 1972年2月26日,由周恩来、乔冠华和尼克松、基辛格一行,在刘庄就《中美联合公报》的文本作最后商定,27日,《中美联合公报》在刘庄1号楼的八角亭草签,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世界为之一震。 毛泽东的故事,在刘庄延续了23年之久,有繁忙的工作,有潇洒的休闲,有时,在环境如此幽雅的刘庄,也可闻政治斗争你死我活之硝烟。 1971年,9月10日中午刚过,毛泽东在一号楼忽然对部下说:“现在把火车调回来,我们马上就走。”往哪里走?没说,只是交代说:“不要告诉陈励耘他们,也不要他们送行。”毛泽东匆匆返京,三天以后,林彪从北戴河起飞外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此后,毛泽东大病一场。再次露面是在1972年2月陈毅追悼会上,人们发现,毛泽东忽然衰老了许多。 …………。 刘庄,“第二中南海”,第一次进入,时年33岁,而今66岁的老叟,我何日能入内重游? 2011年年3月,一位陈姓友人告诉我: 除御茶园之外,再推荐一个喝茶处 -- 刘庄国宾馆。不过,需私车或打的才能进去,步行会被门岗拦住。茶价100元起……。 5月18日,小住杭州之第三日。一大早,上出租车直奔刘庄而去。没想到,出租车司机竟不识刘庄路,径直把我带到了“汪庄”,停车问了路警,才来到杨公堤18号 - 刘庄。 当年的三道门,如今只剩一道门,不过,有武警站岗,说明了前来喝茶,才放行。 -- 车往前开200米,右拐,过桥,就是茶室。(威武武警和蔼指路) -- 对不起,走了冤枉路,你就付我起步费吧。(茶室外,司机歉疚地说) -- 开出租车几年了?(我问) -- 三年了。 -- 咋的不识刘庄路呢? -- 对不起,来这儿的人少。 -- 车费还是照计价器的18元付吧。(我说) -- 谢谢,今天,你还让我认了刘庄呢。(司机一笑,满意而去) 茶室临湖,有室内两大间,室外茶室与西湖只是一栏之隔,还有一亭,名曰“翼然亭”,亭内亭外,摆着十来张茶桌。茶客寥寥,我选中了青石雕花栏杆旁的一张桌子,茶桌置于一棵桂树下,桂树亭亭如盖。 -- 先生你好!我们这里的茶资是每位150元,龙井茶是今年的明前茶,可以更换一次茶叶,还有茶点和水果。 -- 供应午餐吗? -- 你可到餐厅去吃自助餐,也可以在这里吃水饺和馄饨。38元一碗。 -- 朋友告诉我,这里的茶资是100元一位。 -- 对,那是从前的价,现在不是什么都涨价了吗?(小姐笑盈盈地说) 一句话就把我的嘴堵住了。 -- 不过……。(也许小姐见我面呈难色,又吞吞吐吐地想说啥) -- 不过什么?(我问) -- 不过,茶资和餐费,都要另加15%的服务费。 -- 这儿是你们说了算,有啥办法?既来之,则吃之。 -- 老先生真爽!昨天也来了一位老先生,问了价格,扭头就走。 苦笑作答,心想:若不是刘庄,在别处,谁愿花这笔冤枉钱呢? 呷了一口,正宗的明前新龙井,味道甘醇,送上来的茶点和水果,也十分诱人。 喝完第一杯龙井,就待起身离席,去逛刘庄了。 -- 刘庄大得很,老先生慢慢转悠,大概要一个小时哩。(服务员说) -- 有啥景点,能介绍一下吗? -- 出了茶室门,沿长廊行,右拐,就是毛泽东赏雪处,再往前,就是毛泽东学英语处。 -- 学英语处有建筑吗? -- 没有,有一块石碑。据说,毛泽东常在湖畔树下学习英语。前面有一座桥,过了桥,再前行,就有一个石头的牌楼,上面有“丁家山”三个字,走过牌楼登山,有一小屋,就是毛泽东读书处。 -- 毛泽东要爬山去读书? -- 是啊,山不高,而且树木很多,是一个非常幽静的读书好去处。 -- 谢谢介绍。 -- 哦,到了读书处,不要走回头路,一直朝前,沿着小路下山即可,下山后,你会见到“毛泽东采茶处”。(我刚走几步,小姐又补充介绍道) -- 哦,毛主席在刘庄采过茶?那茶树还在吗? -- 在啊,以前刘庄的茶很有名的! 脑子里装着小姐提供的“路线图”,信步来到长廊,在长廊的绿色竹竿旁,我伸出右手,用右手的中指关节敲打“青竹”,又闻清脆的“当当”声!这声“当当”,与上一次的“当当”,构成了33年的时空呼应,人生如此迅疾! 第四幅照片:青竹长廊 一路行来,未见“毛泽东赏雪处”的石碑,却来到了“毛泽东学习英语处”,竖立路旁石碑是一块太湖石,正面写着“毛泽东学习英语处”几个大字,反面除了毛泽东和林克并排而坐学习英语的一幅照片,下有文字说明: 一九五七年春,毛泽东主席工作之余常在此处自习英语,这是与林克秘书一起学习的情景。 第五幅照片:毛泽东学习英语处 学习英语处,后面有一小亭,十多步外,就是西湖。 作为一名英语教授,伫立碑前,徘徊于此,为主席的好学精神所动。一国之君,日理万机,身边不乏一流翻译,居然有学习英语之雅兴,且历久而不衰!据说,列宁把学习数学当作“最好的休息”,我之研习英语数十年,从英语学习中获得了无穷乐趣,从英汉对比中领略了英语和汉语彼此不同的美,不知毛泽东是否也有此感受?还有,你在接见外宾时,是否突然冒出一个英语单词,抑或一句英语,这个单词,或这句英语,比起汉语来,能更准确地表达你的意思?……。 过大桥,西拐,山麓下,果见一小巧的石头牌楼,“丁家山”三字隐约可见。 一路走来,发现刘庄遍植奇花异草,珍贵名木,有如庐山之庐林一号。道路右侧便是西湖,青石雕花栏杆外,即是波光粼粼的西子湖,苏堤遥遥在望,今天空气清朗,能见度高,甚至可见苏堤的游人,三三两两,影影绰绰。毛泽东当年在此隔湖相望,可见百姓的身影,不像中南海高高的红墙,隔绝外界。这是不是毛泽东喜欢来刘庄的一个理由呢? - 我独自思忖。 环湖行,你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赏西湖,但是,所谓环湖行,其西部也就局限于苏堤了。进入刘庄,便来到了西湖的最西部,在此望湖,视角全新,美感倍增。-- 放眼望去,北面的宝石山,郁郁葱葱,秀美的保俶塔,是西湖风景线的最美点缀,苏堤,横亘对面,恰似一道绿屏,一道由绿树、拱桥和游人组成的绿屏,桥上的游客清晰可见,偶尔,透过绿屏,还能见到外西湖那浩渺的湖面。如此这般,遥观西湖,就有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就有了别样的美感。 南端的花港观鱼,也隐匿在一片初夏的翠绿之中。刘庄和苏堤,一水相隔,水域虽不如外西湖那么浩浩荡荡,却也显得大气和秀美。 第六幅照片:苏堤在望 丁家山的牌楼外,见一块指示牌,上书:毛泽东读书处。 一路行来,不见一位路人,或是游客,如此指示牌太重要了。 走过牌楼,兴冲冲,拾级而登,步履轻捷。眼前似乎晃动毛泽东当年健步登山之身影。 登山兴致正浓,忽见山道旁有一块蓝底白字的警示牌(中英对照),让我倒吸一口凉气。-- 景区近期有野猪出没,请游客上山注意安全。 第七幅照片:野猪出没告示 -- 野猪?野猪出没? 顿时,惧怕赶走了游兴,疾行取代了漫步。 环顾四周,树密林深,更糟的是,四下里杳无人迹。这儿,远离刘庄的核心区,且在山上,一旦与野狭路相逢 猪……。 心动加速,步履加快,双膝发软,头脑嗡然。 …………。 -- 这武松提了梢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了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武松也颇识几字。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夥成队过冈。勿请自误。” 《水浒》第23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中的一段话,此刻,出现在脑际。 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 → 景区近期有野猪出没 但有过往客商,…… 勿请自误。→ 请游客上山注意安全 两个告示之措辞,何其相似乃尔! 出院不久,来杭静养,心气不足,足力欠缺。万一,斜刺里奔来一只长着獠牙的野猪,如何是好? -- 趁早从原路退回?我自问。 -- 这里不是景阳冈,这里是国宾馆呀! -- 假如这里发生过野猪伤人事故,那肯定要封山,禁止游客入内! -- 这里未必有长着獠牙的大野猪吧?要有,也许就是小毛猪,说不准就是农家逃亡家猪呢? -- 据说,森林中的老虎一般不伤人,只要你不去刺激它!野猪并非山中之王,万一相遇,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吧! …………。 思绪乱哄哄,脚步软兮兮。 路边一小亭,出现在不远处。毛泽东读书处?昏昏然,四下寻找,不见“毛泽东读书处”的标牌。不会吧! 绿树掩映,前方出现了琉璃瓦顶的建筑。到了!-- 肯定是了。 果然。建筑正前方的屋檐下悬着一块匾额,上书:毛泽东读书处。一幢飞檐雕栋,青瓦粉墙,古色古香的平房。门窗紧闭,朝里张望,只见书屋外围还有一圈过道。估计书屋的面积在20平米左右。环屋走了一圈,四周林密,东边看不到西湖,只是在西边密林的缝隙间见到一方湖面,那是西湖吗? 第八幅照片 毛泽东读书处 果如服务员所说,北坡上,南坡下。此屋的南门似乎更像正门,当年毛泽东是从南坡上山,由正门进入读书处。正门外有巨岩,泛白的巨岩上留有古人的摩崖石刻。咸丰四年九月廿日,海昌几位游客留下了记游石刻,左侧,有“康山”和“潜岩”的摩崖石刻,题刻者为“南海康有为”。才情横溢的毛泽东咋就没在巨岩上留下点什么呢? 至此,注意力转移,惊魂渐渐远去。 从南坡下山,一路走来,山坡很缓,密林夹道,鸟雀啁啾声不绝于耳。一百多级石阶便能到达书房。可以断定:当年毛泽东是从这里上山的。 终于,见到了两位上山的服务员。 -- 我从毛泽东读书处来,请问,毛泽东采茶处在哪儿? -- 你见到那边的亭子吗? -- 见到。 -- 就在那儿。 -- 谢谢。 小亭有名,曰“宽余”,是毛泽东之手术,取自毛泽东的“今日得宽余”的诗句。亭内立碑,碑上大书“毛泽东采茶处”六字。亭外有不少茶树, 好像完成了一项人生的重要任务,心满意足,回到茶室,歇坐于桂树下喝茶。忽然想起,咋没见到“毛泽东赏雪处”呀! -- 毛泽东赏雪处离这里最近,走过去五分钟就到了。 -- 我咋的没见到呢? -- 我带你去吧。(热情的服务员说) 很快,拐两个弯,就到了。 -- 哎哟哟,难怪你看不见了。原来被小车挡住了!(表情生动的服务员大声嚷嚷) 把我带到了小车后面,她便告辞。 在两辆小车和青石雕花栏杆之间,站立一块石碑,不仅写着“毛泽东赏雪处”六个大字,而且,石碑的反面还有简介: 一九五三年冬,毛泽东主席在刘庄起草第一部宪法,看到窗外下着大雪,西湖银装素裹,信步湖畔,留下了伟人永恒的纪念。 文字说明的上方,还有毛泽东当年的赏雪照片。 第九幅照片:毛泽东赏雪处 -- 你是柳岸居士吧? 突然,也在观看石碑的一位先生问我。 -- 你,你是……(我一惊,在人迹罕至的刘庄,居然遇到游客,而且还认出了我) -- 我是你的博客好友戴斌啊,来自台湾。 -- 哦!(我醒悟) -- 你在博客上发了许多照片,所以,一见到你,就觉得眼熟。 -- 哦……。(如此邂逅,颇让我感动,竟一时语塞) -- 自从我读了你的台湾游记之后,就寻到你的博客,后来就成了常客,还做了好友。 -- 对,你还发过我几张纸条哩。你也是一名教授吧? -- 是啊,你的台湾游记表扬了花莲的学生。我还把你的游记介绍给学生看。他们都很自豪哩。 …………。 -- 还未放假,你怎么有机会到杭州来? -- 我的姑姑在杭州,病了,我请假来杭州探望她。 接着,跟他聊起了刚才在毛泽东读书处的所见。 -- 你对中国近代史有研究。有一件事我不懂,想请教你。 -- 什么事? -- 在毛泽东读书处的巨大岩石上怎么会有康有为的题刻?(我问) -- 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民国建立。流亡在外的康才得以返回国内,先后在上海、青岛、杭州居住。鉴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国民政府对他以礼相待。1916年,康有为到杭,当时的浙江督军吕公望安排康先生入住西山路的刘庄。西山路就是今天的杨公堤。 -- 刘庄归刘学洵所有,康有为咋的能入内居住呢?(我问) -- 当时,庄主刘学洵因经商资金周转不灵,将庄院典押,康有为才有机会入住。 -- 哦,原来如此。 -- 康有为在此小住之后,十分满意,竟然不想离开了,便在庄北丁家山择地另建了一幢房屋。山下立有山门,康先生在门上亲题“康庄”二字。 -- 他的康庄,是否包括了丁家山?(我问) -- 也许是吧,否则,康有为怎么会在读书处的岩石上题刻“康山”二字呢? -- 有道理! -- 你从台湾来,怎么对刘庄这么了解? -- 刘庄对我来说,意义不凡啊。 接着,戴先生话锋一转。说到了他的曾祖父戴启文,祖籍江苏丹阳,同治年间曾任乐清知县,后任温州知府。戴启文在游览了刘庄之后,写了一副著名的楹联。被人誉为刘庄第一楹联。 在我的要求下,戴先生为我写下了这幅楹联。 楼俯六桥堤,素心共风月清淡,莫放光阴虚度客; 居邻三竺路,冷眼看烟云变态,最高福分是闲人。 -- 精彩! -- “楼俯六桥堤”对“居邻三竺路”不仅对仗工整,而且一语道破了刘庄位置的精彩。 -- 不过,这幅楹联写景为虚,抒情是真。 -- 此话怎讲? -- 你看,曾祖父的仕途不可谓不顺,从乐清知县,做到温州知府。在官场走了一圈之后,他居然借此楹联喊出“最高福分是闲人”的心声! -- 官场自古是非地......。 我与戴先生,你一言,我一语。十分投机。 -- 我们俩合影一张吧?(我建议) -- 好!就在这里,就在毛泽东拍赏雪照的地方。 -- 行! 于是,我和戴先生有了以下之合影。 第十幅照片:与戴先生合影 【2011年5月27日黎明初稿】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14-r1324683-journals.html2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