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守护,莫高

守护,莫高

2011-05-30lvping.com


  

    

  

      

  

    

  

        清晨,第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太阳还远没有爬上地平线,微弱的天青色下看到的已经完全不是昨晚的风景。火车开了近20个小时,越往下跑,越没有人烟,没有屋子,没有田地,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倒也并不觉得可怕,在这样荒茫的土地上,发现自己很渺小,却释放出内心的强大,孤独使我们无依无靠,寂静使我们聆听自己的呼吸。我不再感到不安,这原是享受大都市所提供的一切便利、繁华、多元的代价,即使不安的情绪再强烈,也依然离不开那令人喜闻乐见的地方,因为那是我的家乡,不仅铸造了我,而且将我打磨地与它一样孤寂,复杂地存在,不属于任何一种流派,找不出真正的渊源和根底。但我还是爱它,就像爱自己。可是,有时候,比如现在,我想去看一看别处的世界,心中挂念着的遥远苍茫的世界。旅行的意义就在于去到另一个地方,用纯粹的身体的疲惫动荡来洗清心灵上的污浊,修补灵魂的断壁残垣,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和勇气。戈壁滩上竖满了风车,这算是人类活动的迹象了,风力发电在当地非常普遍。我平静地等待着日出,直看到地平线上一抹桔色,爬出戈壁滩,爬上大土墩,我不想说话,用摄像镜头记录着所有耳闻与眼见。后来大圆球出现,那是太阳了,因为西部空气多沙尘的关系,这里的太阳从来不是那么灿烂与明朗,总是带着薄纱般地朦胧色调。这趟从西安出发的火车,途经的都是极致古老的地方,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镇、安西(瓜州),只是听名字,熟读古文唐诗的人们就会生出好些浪漫的念想,甘肃果然是古代中原的边防重地,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所呈现的气质和风度都是与中原或者沿海的城镇完全不同的。

  

    

  

      

  

    

  

        在敦煌火车站下车后,意外地心旷神怡起来,我一下子难以确定这究竟是在海岛之上还是大漠深处,深吸一口气,是纯净清新的,火车站,是洁白通透的,敦煌到底是神秘而不可思议的。

  

    

  

      

  

    

  

        我有点儿着急地只休息了一个钟头,就坐车前往莫高窟了。我没有给自己太多的时间回想曾经在纪录片和文字中看到的一切关于莫高窟的东西,也没有给自己机会酝酿出敬畏的心情进入莫高窟的疆域,看似准备不足,匆匆赶赴,只因为我想以一个平常人的姿态,一介白丁的空空如也的脑袋瓜去与莫高会面。

  

    

  

      

  

    

  

        宁静、闲逸,完全没有世界重要文化遗产这顶大帽子所带来的压迫感和沉重感,沙山上层层开凿的洞窟不规则地排列在那里,在你身侧,只有一扇扇锁闭的门示意着它们的重要性,其他的一切,无论是山体外壁的粗糙沙石砾,还是莫高排楼门前的白杨树,都是写意的,毫无压力。规模庞大的白杨树是用来作为防风林的,保护洞窟不被猛烈的风沙侵蚀,而白杨树本身的明快干净也与莫高窟的土黄色调无比协调。我很惭愧以前不认识白杨树,所以这次的相见惊为天人,世界上竟然会有如此洁白温柔、盈盈浅浅的树木,这令我回忆起初初踏上敦煌火车站时的那种感受。莫高窟外凶猛狂放的沙尘就是靠它来遮挡的,而它偏偏生得如此干净。

  

    

  

      

  

    

  

        莫高窟只为每批参观者开放十个左右的洞窟,为数颇多的洞窟内的佛像是经过清代重修的,所以色彩保存较好,而壁画、藻井和地砖大多是各朝原物,有的洞窟更是一层覆一层。古人为了省力,在原有洞窟里对壁画和地砖不断重新绘制,直接叠加到原物之上,今日看来,反倒成了间接保护古迹的功劳了呢。菩萨的容貌,随着朝代有所变化,越是隋唐时期塑画的菩萨,越显年轻,有如少女一般恬静文雅,而宋以后的菩萨,年龄层次渐长,以中年的福态稳重为主。印象深刻的是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在本尊两侧由内向外,分别是迦叶阿难两弟子,两位胁侍菩萨,两位供养菩萨,两位天王,两位力士。本尊自是稳重典雅,迦叶苦难深重,阿难舒缓随性,天王威武强壮,力士凶煞健美,而在我看来,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最是姿容绝美,身材的曲线流畅飘逸,手的姿势优雅多姿,肤如凝脂,面容有少女的清丽和天真。我忽然想起莫高窟外面的白杨树,其对于洞窟的护卫就如同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守护着本尊与佛法,菩萨的姿容也拥有白杨树一般的明朗悦目,再扩大开去,整个敦煌似乎也同样具有这种舒展宁逸的气质。

  

    

  

      

  

    

  

        每个洞窟顶上的藻井都非常华丽,相对于四壁与地下,藻井是历代建窟者不太愿意修改的地方,或许是登高仰头工作太不方便,也或许是藻井并非洞窟内容重要的载体,那些唐代所绘的图纹最是美伦美奂,飞天环绕,似乎是从四壁飘然而至的。有一个洞窟的本尊背后石壁上的绘纹,一直延伸到洞窟顶部,虽然洞窟是四方的,但这一处的视觉效果却是弧型的,极具立体感,仿佛是从本尊背后包伸上来的带有遮顶的坐背。

  

    

  

      

  

    

  

        9层楼是最负盛名的敦煌标志,真正走近,对于佛像的宏伟高大还是出乎意料了。另一处洞窟中的南大佛也是这样,高大,正直。而我首先想到的,却并不是佛像的叹为观止的尺寸,而是佛菩萨所弘扬的佛法真是实实在在地宽广高远啊,这样地塑造佛像,更间接而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佛像的尺寸上也可以直接感受到这种高拔超脱的境界,只是着眼点不同罢了。经过各朝各代重修,佛像的衣饰,手掌等都各有不同,还是唐代,只有唐代的线条是最悠扬流畅的。

  

    

  

      

  

    

  

        敦煌的故事,躲不开藏经洞,而其实,藏经洞只是第17窟的耳房,当然,现在里面已经没有经书了,只有一幅壁画和洪辩法师的坐像。壁画描摹的场景全然就是当时的日常生活,有很难得的留白,这正是不同于其他洞窟的特别之处。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俄国人……都来到过这里,窃取豪夺无数。今天在莫高窟,看到一些壁画上极不自然却规整的空白,心中万分遗憾,但其实没有太多仇恨,只要那些被窃取的东西安然地在某处珍藏,倒也在心下凭添了几许安慰。但是遗憾与悲伤是无法宽慰的,这些原本生于莫高窟,长于莫高窟的东西,远涉千万里,落户在红眉绿眼的族群中,它们会安乐吗?那些佛经、经变图,都是劝人向善,励人宽厚包容的,我想它们纵然是在被虏劫之时,也不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去痛骂与反抗,而是无奈却平静地接受这命运的安排,远渡重洋,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继续展览千年。是否,时不时地,它们会忆起曾经的所在,那一个个洞窟,阴暗原始却天真舒朗?是否,时不时地,它们会忆起曾与之相连的整幅壁画或经卷?当初,生生分离的疼痛有如手足之于躯干,但是,无论是被拽走的手足,还是残存的躯干,只要一方还在,此伤此痛,永存记忆,永远存在。

  

    

  

      

  

    

  

        我暗暗定下决心,今生定归要去到那些所谓欧美文明世界的博物馆,去看来自中国敦煌的文物,告诉它们,亲人还在原来的地方,一直等着它们回去,千百年依然,依然。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8-r1324814-journals.html12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