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2010.6.10-6.17 北京、天津、山西8日工作及旅行游记(下)

2010.6.10-6.17 北京、天津、山西8日工作及旅行游记(下)

2011-07-21lvping.com


  D 7 6.16 五台山—悬空寺—大同

  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共有寺庙300余座,是唯一的青黄庙并处的佛教圣地——“青庙黄庙共一山,和尚喇嘛同颂经”。

  昨天晚饭的时候导游过来撺掇,介绍五台山最灵验的庙宇是五爷庙,最灵的烧香时间是凌晨,自己笃信佛教,所以没有犹豫就表示愿意去烧头香。于是乎凌晨4点就起了床,坐上大巴前往五爷庙烧头香。刚到停车场,就已经听到鼎沸的人声,导游直接把我们带到了庙外的香烛店,进去后一看,价格明显很高,但是其他地方也没有卖香烛的,于是乖乖掏钱买了一对香烛,跟随人流挪进了五爷庙,好不容易点完了香烛投入香炉之后,想排队跪拜一下五爷,无奈人实在太多,跪拜处竟然关闭了~

  虽然有点悻悻然,但是还是一身轻松的回到了宾馆,重新洗漱吃完早饭,跟随团队开始了今天的行程。

  第一站是黄教领袖寺庙,也是康熙乾隆行宫所在地和鲁智深醉打山门之处——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十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庙。由于它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又被叫做喇嘛宫。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据记载,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到了唐朝,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显圣,露出了真容,便将寺名改为真容院。北宋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喇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喇嘛教韵味。

  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

  菩萨顶现在占地面积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且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阔七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怫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像。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喇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实际上,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过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以后,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时,不知保护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实在可惜。

  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

  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四口大铜锅。这些锅是过去菩萨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即近二米。据说,有一个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铜锅爬不出来,最后还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的。菩萨顶山门外的两座石狮中有一头没有舌头。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时,早上的粥总是不够吃,伙头僧发现,锅内的粥被石狮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锅内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狮偷粥吃时,刀把舌头割下来了。这样,这头石狮就没有了舌头。在菩萨项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也是饶有风趣的佛教文物。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还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没有了,但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带箭文殊”依然流传至今。

  第二站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寺庙——显通寺,据记载,显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略晚于白马寺数年,所以有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二座古寺。这座寺庙,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时有所扩建,因前院有花园,又称花园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朱翊钧再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直到今天。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位于青庙之首。全寺占地面积四万三千七百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

  在五台山寺庙群中显通寺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它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中的康熙御碑,千钵文殊铜像,铜殿等都是绝世精品。

  比如,在挂着“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寺庙中用龙虎把守大门,甚为奇特。而这两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遗物,弥足珍贵。

  在大文殊殿前有两座碑亭,亭内的石碑也比较特殊,一座是无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

  藏经楼内,收藏的各种文物那就更多了。在这里,有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有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有明代人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有杨五郎使用过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铁棍……

  千钵文殊铜象,供奉在千钵文殊殿内。这尊铜像,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两只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这尊铜像又被叫做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像。这尊像金光灿烂,铸于明代,全国少有。

  铜殿和铜塔,也是全国罕见的文物。铜殿高八点三米,宽四点七米,深四点五米,是明朝万历年间用铜十万斤铸成的。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铜殿隔扇的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精致。铜殿前原有铜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两座,八面十三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

  无量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四壁全用青砖砌就,殿顶用方木砌就。殿内无大梁、无立柱,殿外无廊檐,因此人们又叫它无梁殿。殿内壁上有走廊一圈,有梯道可上。在走廊的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这是五台山各寺庙中的一座特殊建筑,在全国也不多见。此殿又叫七处九会殿。因为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解《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为纪念佛祖的这项佛事活动,殿前正面每层都辟有七个阁洞。殿内正中供奉着卢舍那佛,背后供着弥勒佛。

  下一站是位于显通寺南侧的塔院寺,塔院寺也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

  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相传塔内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所以又称文殊发塔。传说很早以前,塔院寺每年春三月,都要设一个“无遮大会斋”,就是不分僧人和百姓,不分穷人和富人,也不分男女老少,凡来者都分给一样的饮食。

  有一年设无遮大会斋,斋饭的钟声响过,人们向塔院寺涌来,有一个叫化子模样的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身边拖着一个孩子,身后跟着一条狗,也随着人群涌入寺内。她挤上前,对分饭食的库头和尚说:“我有急事,请先分给我吃吧!”库头和尚给了她三份饭食,连两个孩子的也有了。这个贫女又说:“狗有生命,也该给一份。”和尚又勉强给了一份。殊料贫女又说:“我腹内有子,尚须分食。”库头和尚发怒道:“肚里的孩子还没出生,就要分食,你真是贪得无厌!”贫女进而分辩道:“众生平等,肚里的孩子也是有生命的。”随后,从袖子里取出一把剪子来,剪下一把头发,放在案桌上,用偈语唱道:“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吾越三界,却被阿师嫌。”说罢,就跃身腾空,变成文殊菩萨,引着的狗变成了神狮,两个孩子变成了天童。见此情景库头和尚惭愧不已。后来,在文殊菩萨显圣处建了座塔,把菩萨留下的头发放在里面供养起来。《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间,圆广道人重修,见发若金,随人视之不一。”

  在五台山的最后一站是五爷庙,五爷庙又叫万佛阁,塔院寺山门东侧这座院落便是万佛阁。一般寺庙都有牌楼,山门等寺前建筑,万佛阁并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寺庙,所以也就不会有独自的山门和牌楼了。

  万佛阁虽然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五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

  坐东朝西这座两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名为文殊殿,四角翘出,明柱围廊,玲珑剔透,很像一件内部镂空的工艺品,在五台山众多佛殿中别具一格。殿内下层供三位菩萨,分别是:骑绿毛狮子的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普贤菩萨,骑神兽的观音菩萨。不论是三大菩萨,还是座下之骑,塑造得均极为精细生动。

  大殿内左、右、后面三壁的满面木制小格中,尽是约10厘米大小的泥塑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是小佛,楼上二层殿内三壁同样布满金佛,上下两层合计共有佛像万尊,所以此殿、此庙便名叫万佛阁。

  二层殿内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是道明和尚和其父亲。一般情况长者应在上首,而这里位居左侧上首的却是儿子道明。传说地藏王菩萨欲在九华山开创道场,而当地一位员外起初不愿让出宝地,但员外的儿子却敢违抗父命把地界奉献出来,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萨,取法号道明,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因为这段故事,所以其父亲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萨的下首了。立于地藏王菩萨左右外侧的5对塑像,统称为“十殿阎王。”

  坐北向南这座建筑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而现在我们所见却是金脸,这是因为佛教传言,说五龙王爷的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怒,将他的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

  与五爷庙相对的是古戏台,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建。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和凌晨超旺的香火相比,中午时分的五爷庙里除了古戏台上有戏班子在依依呀呀的唱戏,显得环境比较热闹之外,游人比较稀少。

  这样紧赶慢赶一圈下来,蜻蜓点水的把五台山几座主要的著名庙宇终于都参观了一遍,午餐在妙吉祥素斋馆用餐。

  一小时之后,大巴往大同方向出发,当天要赶260公里路到大同,按照正常行驶的话,时间至少4个小时。

  下午3点半左右,车抵北岳最奇绝的景观,恒山十八景之首的空中楼阁建筑——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悬挂在大同市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恒山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始建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

  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

  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个大字,但仍觉得不够体现自己激动的心情,便在“壮”上多加了一点。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

  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视一线青天,俯首而视,峡水长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宫阙,犹如腾云皈梦。

  当晚入住四星的大同晨光国际酒店。

  D 8 6.17 大同—云冈石窟—上海

  今天的行程是我最期待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大同市区的路还不错,但是郊区的路坑坑洼洼比较严重,晃晃悠悠大概45分钟之后,顺利抵达了云冈石窟。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的源头。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在参观完整个石窟之后,个人觉得其中的云冈五华洞和昙曜五窟是整个云冈石窟的精华,建议在参观时放慢脚步,事先做好功课,千万不要错过。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

  第 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

  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面相清秀,英俊潇洒。

  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

  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

  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整个石窟参观时间需要2个多小时,自由行的优点在此时就充分得以显现,而旅行团就不得不满怀遗憾的离开了,中午在大同市区随便吃了午饭,然后就地召开了纠风大会,女猪脚憋了几天的怨愤得到了充分的发泄,声色俱厉的控诉了公司某些方面的不足(当然都是别人的原因啦)……懒得搭理!

  在尚未消化完午餐之后,又匆匆用了晚餐,18:30左右达到大同倍加造机场,搭乘MU5248顺利返回上海。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1-r1328465-journals.html14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