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阿维尼翁.古城掠影(二) |
阿维尼翁.古城掠影(二) |
2011-08-05lvping.com |
从钟楼广场向东北方向走是依然喧闹无比的皇宫广场(Place du Palais),而西北方向则是古城安静的小巷,我们选择沿着小巷走,直至出城,先去看看阿维尼翁两个著名景点之一的圣贝内泽桥(Pont St-Benezet),另一个当仁不让的是教皇宫(Palais des Papes)了。 离开热闹的钟楼广场,立马冷清了许多,小路上没有了喧嚣的表演者,也没有了浮躁的游客,只有几位急着回家的古城主人。 城中安静的小巷中,见不到游客和行人。道路两旁的石墩就是“此处谢绝停车”的“标志”,路口竖有别致的路牌和超小的反光镜,不知道在车里能否从它里面看清岔路上的车辆,尤其是在晚上。 幽静的巷子中发现几家大户人家的大门和窗户上布满精巧的装饰,有的充满宗教色彩,有的带着皇家气派。 城墙内外,城墙内的公共停车场和已经坍塌的城塔,城墙外是绕城公路和流经阿维尼翁的罗讷河(Rhone)。 从城门(Pont de l’Oulle)出来,远看阿维尼翁古城的城墙和城门。沿着城墙外一字排开整个就是一个大停车场。 圣贝内泽桥(Pont St-Benezet),也叫阿维尼翁桥。这是在旅游图上标注的最佳观桥点拍摄的,从Port de l’Oulle城门出来,沿河边走,大致走到公路桥和圣贝内泽桥的中间的位置。地图中标注的另外两个最佳观桥点,一个是在罗讷河对岸,一个是在罗歇德多姆公园(Rocher des Doms)的半山腰。 圣贝内泽桥桥墩和上面仅剩一面墙的圣尼古拉斯(Saint Nicolas)小教堂,现今教堂早已是面目全非,只有高高的钟楼上残破的摆钟还在随风摇曳,时而会发出一阵清脆的钟声。 紧邻圣贝内泽桥的罗讷门(Porte du Rhone)。 继续沿河边走,有条石阶路可以直接上到罗歇德多姆公园的观景台,公园是免费的。 桥的这端连接着一家古医院,它与断桥一起建于1177-1185年,现在和断桥的命运相同,都已被废弃。登上城楼上碉堡,穿过高高的通道就来到半山腰,再看看罗讷河和断桥。 接着往上爬就到了另一个最佳观桥点,俯看静静流淌的罗讷河和沉睡了300年的圣贝内泽桥,沿河岸是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环城公路。一幅明信片似的景象,要是能伴着夕阳就更美了。 南法的天气中午暴晒无比,在罗歇德多姆公园(Rocher des Doms)歇息了近一小时,沿着小丘上向下走,最先看到的是多姆圣母院大教堂(Cathedrle Notre-Dame des Dome),它屋顶那金色雕像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 圣母院就是天主教阿维尼翁总教区所在地,紧挨着教皇宫。它的主体部分是建于12世纪的罗马式建筑。圣母院前立有一个巨大的基督受难十字架。 圣母院最耀眼的地方是它顶端的镀金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雕像,教堂内教皇约翰二十二世(Pope John XXII,1244-1334年,1316-1334年在位)的陵墓也堪称14世纪哥特式雕塑的精美杰作。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在位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Ludwig IV der Bayar,1282-1347年,1328-1347年在位)意见不统一,他毅然决然地将后者革出教门,牛啊!!! 紧挨着圣母院的是教皇宫,它俨然是个中世纪城堡。进去参观了2个多小时,门票8.5欧,包含了中文语音讲解器。法国大革命期间教皇宫里面的圣像、文物被洗劫一空,一直到现在里面都是空空如也,若不听讲解真看不出名堂来,只能是对着空房子发呆。 教皇宫前面的一大片空地是教皇宫广场(Place du Palais),对面是建于1610年的教皇铸币厂(Hôtel des Monnaies),现在已改为音乐学校。 铸币厂门上是教皇保罗五世(Pope Paul V,1552 -1621年,1605-1621年在位)家族的盾徽,保罗五世出生在意大利的名门望族博尔盖塞家族(Borghese),在罗马的博尔盖塞美术馆里藏有许多精美绝伦的雕塑和绘画,相关照片见游记“意大利游记-博尔盖塞美术馆”。 从教皇宫广场出来沿着凹凸不平的石子路往南走,过几个巷子就是圣皮埃尔教堂(Eglise St-Pierre),再往前走是步行街区。 老城的步行街区,漫步在不宽的巷子里,脚踩着被磨得光溜溜的石子路,让人体会到了生活的悠闲和懒散,也仿佛回到了中世纪,但这种感觉很快就被一群边说边唱的人所打破。 小巷的幽静不可避免的被现代气息所冲击,戏剧节期间各种广告真是无孔不入,挂满了大街小巷。 古城中央、共和国大街东边是几条街连在一起的步行街区,街两边是商店、餐馆、酒吧,石板路的感觉似乎比石子路年代要近些。 傍晚,在阿维尼翁逛了一圈后开始沿着共和国街往回走。 教皇宫南边是古城的狭窄街道,因时间关系没怎么逛,那里最窄的要数染匠街(Rue des Teinturiers),一直到19世纪前,这里都是印染普罗旺斯印花棉布的印度人居住的地方。据说这种印染技术源自印度,是当年十字军带回来的。 最后,以这张“冲破肤色的爱”来结束第一天的阿维尼翁之旅。 更多照片请访问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750-r1329778-journals.html16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