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爱在马尼拉 |
[游记]爱在马尼拉 |
2008-05-22 sina.com.cn |
16世纪末期建造的旧王城,是马尼拉市旧址,也是西班牙占领时期的政治中心,面积只有一平方公里。城墙的周长约4.8公里,高约4.9米,墙厚6-9米,城上有垛,城外有壕,共有五个城门。城内的麦坚利广场有西班牙时代的市政厅,建于1753年,现在只残留下大门旁的基石旧迹,其余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于炮火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尼拉市区有12座天主教堂,建筑都很华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教堂被摧毁,只有圣奥古斯丁天主教堂完整地保存下来。圣奥古斯丁天主教堂始建于1571年,墙垣、天花板和地板都用大石砌成,天花板的石块上雕刻有各种花草,雕工细致逼真。菲律宾的历代高官显要者的骨灰均埋藏在此教堂的墙内。教堂正中供着圣奥古斯丁像,左右陈列着耶稣像和其他神像。教堂左侧为修道院,走廊壁上有大幅油画。该教堂还设有马尼拉市历史的博物馆,博物馆入口处有一个古教堂的钟和一间陈列有古代马尼拉市照片的展览室。马尼拉卡斯德拉尔天主教堂建于1571年,曾多次受到损坏,共重建六次,1958年重建的该教堂建筑宏伟华丽,是菲律宾建筑艺术的典型。 马尼拉郊外的拉斯皮纳斯教堂建于1762年,教堂保留有一个世上独一无二的用竹管制作的大型管风琴,约3.66米宽,由714根口径不同的竹管组成,最大的竹管长达2.44米,直径12.7厘米。竹管风琴造于1794年,至今完好地保存着。 马尼拉市北部的王彬街又称“唐人街”,是马尼拉的商业中心之一。早在元、明两代,中国的许多商贩、工匠和园艺师,便纷纷从中国东南沿海各省(特别是福建)前往马尼拉定居。现在的王彬街就是当年华侨聚居区的旧址,全长约半公里,街道比较狭窄,有180多家商店,其中多数是中国餐厅、酒楼、杂货店、糕点店、咖啡店和旅馆。店面设在骑楼之下,很像我国广东、闽南的街景。王彬街口建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中菲友谊门”牌坊、王彬铜像及纪念碑。每逢华人民间节日,这里便热闹异常,提灯舞狮,锣鼓喧天,使王彬街生色增辉。来自欧美的游客,可在这里领略“中国城”风光。 马拉卡南宫,意为“高贵人居住的地方”。是菲律宾共和国的最高行政中心----总统府所在地,位于巴石河的北岸,原为西班牙总督的别墅。美国统治时期,又成为美国总督的府邸。菲律宾独立后,便成为菲律宾共和国的总统府。马拉卡南宫是一个西班牙式的建筑物,以后经过几任美国总督与菲律宾总统的修缮改造,规模扩大,设备趋于现代化,但从外表看,依然保存了西班牙式建筑的原型。马拉卡南宫有宽广的花园和供来访的国宾下榻的竹造别墅。宫殿内豪华的廊道上陈列着许多菲律宾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的历代总统像,以及西班牙的名画。富丽堂皇的大客厅是接待外国使节与外宾的地方。 菲律宾文化村,又名“千岛缩影”,位于马尼拉市东南角马尼拉国际机场附近,占地35公顷。公园内部的设计和建筑,反映了全国几十个省的风土民情和各种山区土著的房屋建筑。每一个庭园都代表着菲律宾群岛一个省的乡土风光和典型建筑。公园的博物馆里放映彩色幻灯片,展示了菲律宾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展览馆里还陈列与并出售各种民间家具和手工艺品。此外,马尼拉海滨还有一座占地21公顷的菲律宾文化中心,是一座造型新颖的盒型建筑。混凝土建筑物的外表镶嵌着五彩缤纷的贝壳,四周美丽的草坪,映衬得这座建筑物更加瑰丽。它的旁边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湖中喷泉的水柱高达24.4米。文化中心的艺术剧场有2000个舒适的座位,可以演出歌剧、话剧和芭蕾舞剧。文化中心的底层是一个小型剧场,专供放映电影、开小型音乐会和实验戏剧演出使用。中心的三楼是图书馆,藏书近万册。美术馆也在这里,定期展出各国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四楼是博物馆,陈列有许多稀世文物。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6904201000bdt.html36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