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勿忘蒙古(一)蒙古族 |
[游记]勿忘蒙古(一)蒙古族 |
2008-05-22 sina.com.cn |
勿忘蒙古(一) “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二十日,明军入城,元监国淮王贴木儿不花(元世祖忽必列皇子脱欢第四子,金印兽纽王)、左丞相庆童、右丞相张康伯、平章政事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御史中丞满川、都路总管郭允中皆遇难,元亡。”淮王贴木儿不花家眷滞留汉地,部分至山西洪洞县汇合,因北走路断,南移入川,隐居,与土家王各不干扰。久居他乡,勿忘蒙古。 蒙古族 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至今仍在使用传统的蒙古文。蒙古族在开拓和保卫边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蒙古”最早见于唐代,是当时蒙古地区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蒙古部落发祥于古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7世纪向西部草原迁移,并分衍出许多部落,散布在从鄂嫩河到贝加尔湖之间的辽阔地带。 13世纪初,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诸部,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号称成吉思汗,蒙古地区诸部由此逐渐合为一个新的共同体--蒙古汗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部西征,先后建立了横跨亚欧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打通了亚欧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多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历史、文学、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大量珍贵典籍。其中,《蒙古秘史》是中国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巨著,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蒙古族的口头文学以英雄史诗《江格尔》最为著名,它以巨大的概括力生动反映了蒙古族部落战争时代的社会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大英雄史诗”之一。 每年7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摔跤手上身穿牛皮紧身背心,下穿肥大的摔跤裤,脚登蒙古靴,他们高唱着摔跤歌,跳跃出场。每个参加者都有奖励,其中最有成就的将被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这种斗智斗勇的摔跤比赛培养了蒙古民族剽悍的气质和乐观豪迈的精神。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 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流行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传统的舞蹈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等。“好来宝”是一种自拉自唱、即兴创作的表演艺术。它有固定曲调,没有固定的唱词,曲调朴素无华,似小溪流水,韵味优雅,在草原上流行很广。蒙古人的传统乐器是马头琴。其演奏技法成熟完备,表现力非常丰富,既可表现蒙古族粗犷豪放、浩瀚深沉的性格,又可表达出圆润婉转、如歌如泣的效果。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3d55101008ntm.html20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