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上海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魅力,在于陆架嘴标志性建筑群的壮观,在于南京路的繁华,在于城隍庙的小?hellip;…而对于初来乍到的我来说,上海给于我的最印象,却是期望之中的无处不在的式洋派风格和以外滩建筑为代表的残存的那几许殖民主义气息,以及意料之外的代表着中国最代化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那些高楼大厦与其脚下更多的低矮拥挤的弄堂之间的强烈对比?br /> 未能免俗,到上海后的第一个休息日,我就直奔南京路和外滩没想到出人民广场地铁口不久,还没上到南京路,就看到一处基督教?mdash;—沐恩堂虽然是历史建筑,这里却主要不是一处旅游景点,而是一如常的宗教场所大门口有老年信徒在指引,入门时有年轻义工在发传单,堂内牧师正在布?hellip;…  门外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人群,堂内肃穆虔诚的信众两个不同的世界如彼之远又如此之近。在这之间的,是我们这些被宗教氛围吸引进来的参观者沐恩堂里两幅以中国传统水墨的形式表现耶稣圣迹的大幅国画,绝妙的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br /> 南京路上比肩接踵,无非就是想看西洋镜的国内土鳖和想看东洋景的国外洋鳖。我想很多人都很失望,至少我这个土鳖就很失望。不知道作为一商业步行街,上海本地人周末要逛街会不会来这里?br /> 外滩上这些优秀史建筑果然很有特色可以看出,政府刻意的要把这排殖民者建造的威严老房子打造成金融一街,以重新唤起世人对上海昔日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辉煌历史的记忆,更可以与浦东那些现代金融建筑遥相辉?mdash;—几乎每栋建筑都被一银行或保险公司所占据,这些建筑,十几年前还作为政府的办公楼。不可否认,政府的这个设计还是很成功的把文物建筑分配给金融机构,既某种程度上重现了这些建筑的本来面目,又给政府节省了大笔的古迹维护费?mdash;—现在肯定是由这些银行来掏这笔银子。这与欧洲一些国家把古城堡以每年一的费用租给富豪们有异曲同工之妙br /> 不过,我也看到外滩这些建筑里也不都是金融机构,一奢侈品的专卖店也夹杂其中。资本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也许来日政府的设计不得不向更多品牌妥协毕竟,在我看来,除了体现政府意志之外,外滩上不需要这么多家豪华的银行。银行们也不见得就很喜欢呆在这里,附近这么多游人,没几个来这里存钱取钱的,多设几个ATM机足以要是这些建筑里是商店,我相信被吸引来花钱的游人会更多?br /> 值得一的是,外滩上这些老建筑大多可以进去参观,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对外营业的银行嘛。如果只看看建筑外观完事,就太可惜了。因为里面的装饰,也同样有着与中国本地建筑迥异的观赏性,是其文物价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浦东发展银行,里面穹顶上的装饰画,简令人激。除了可以隐约感到殖民扩张的罪恶,更令人深的是画中体现出来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种进取开拓的精神。不瞒你说,第一眼看到这些画,我下意识的想起了以前玩过的一游戏:a href="http://www.fifid.com/search/E5A4A7E888AAE6B5B7E697B6E4BBA3?src=yb_qsal&utm_source=yb_qsal&utm_medium=link&utm_content=post" target="_blank">大航海时?/a>?hellip;…  原路返回之前,我又到沐恩堂外徘徊了一会儿。虽然我不信教,但我很喜欢宗教场所种既庄严又令人心境平和的氛围。中国是一包容的国度,国人是讲求实用主义的民族,所以中国多种宗教和平并存尤其上海作为一中西文化融汇的前沿城市,从地图上看,能发现佛寺道观、城隍庙、基督堂、天主堂、东正教堂清真教堂等各种宗教场所很自然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下次能到每一处都去看看br /> 晚上回到住处时买了一本三联生活周刊,里面很巧合的竟然正好有两篇写外滩的文章,印证和符合了我很多想法/div> Tags: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