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外滩TheBund

[游记]外滩TheBund

2008-05-22    sina.com.cn

睁大眼睛看上海系列之一 ---外滩 The Bund

2007-02-24 19:10:25

大中小

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作为滨水城市的上海,外滩是这座城市的门户,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进入上海,开始他们全新的人生道路。正如当时自由女神像意味着新大陆的到来,外滩以及背后的上海,对于他们,意味着一种梦想的开始。

到上海去,从外滩进入上海。

了解上海,从外滩开始。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外滩一般是指从北京东路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黄浦江西岸道路,全长1300米。近年向北延伸至黄浦路,称为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称为南外滩,全长4000米。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无论是白天夜晚,其不凡的景致永远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游人前往。由于外滩面对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滩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骄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有机揉合、创新、发展的卓越能力。

泥泞外滩:纤夫行走的小道

外滩是上海人最愿意讲述故事的地方,来上海不到外滩,就等于没真正的上海。过去人们管上海叫上海滩,上海人认为这个滩,指的就是外滩。外滩有各式各样的建筑,也有数不清的人在外滩发了财。

1880年的外滩

而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船外国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渔村,当时的外滩也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184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这里的黄浦江岸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属于黄浦江泛滥时的淤泥地带。

1842年的夏天,参加鸦片战争的英国舰队,终于开到了上海。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从此,上海跟中国另外四个口岸,被迫开放。因当时住在上海的洋人常去这条纤夫行走的小道上散步,特意铺上了煤渣,取名为黄浦滩路。

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低矮肮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殖民时期的外滩:美丽的"伤疤"

1928年的外滩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第二年,英军上尉巴富尔作为英国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领事,来到上海并做好定居准备。1843年11月7日,一艘名叫“水怪”的三桅船驶入上海,甲板上站着英军上尉巴富尔和几名随员。

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大小街道60多条。上海道台宫慕久并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只是派了几顶轿子把他们接到了道台的衙门里。正当巴富尔为租房的事大伤脑筋时,一个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愿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这样,巴富尔和他的四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但当姚书平提出要同巴富尔独家贸易时,却被巴富尔一口回绝。

随后赶到上海的英商却没有巴富尔那么幸运,他们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北门城墙外搭起简易的茅棚。巴富尔紧紧抓住《南京条约》中"寄居……贸易通商无碍"等字眼,不断对宫道台施加压力,要他划定一块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居留地,并选择黄浦江边的泥泞地作为租借地,

这块泥泞地便是今日的外滩。

巴富尔之所以选择这块800多亩的泥泞地作为租借地,一是这里东靠黄浦江,北靠苏州河,水陆交通方便;二是外国商船兵船从长江口进入黄浦江,必须有一个停泊的地方;另外,东面的黄浦江上有英国军舰游弋,这令他们觉得把自己的居留地放在自己军舰的看护之下可以更安全。

1845年11月29日,在历时两年谈判之后,宫道台与巴富尔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它规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场、东以黄浦江、南以洋泾浜、西以河南路为界限,这项居留地面积为830亩。这个章程曾被侵华外国人视为上海的根本大法。

上海租界的历史从此拉开帷幕。上海外滩成为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大多集中在这儿。《土地章程》签订当年,外滩建起11所房屋,开设23家洋行。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历史最老的部分之一。1845年起今天的外滩地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并在这里铺设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英国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军的保护。因为有了这么一块租界,无数的探险家、商人纷纷踏上了这块海滩。洋人喜欢在泥滩上跑马,跑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道,当时上海人称它为"马路"。英国人管这条马路叫外滩(Bund)。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各个入侵的殖民国争夺的肥肉,各国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纷纷在此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这里原来驻有英国的汇丰银行,当时的英国人称它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一幢建筑"。

自1846年上海辟为商埠以后,财富犹如神话般在这里堆积起来,一幢幢银行大楼拔地而起。经过约一个世纪的营建,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在这个仅有4公里长的一条弧线上,鳞次栉比地矗立起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希腊式、文艺复兴式、芝加哥学院派、巴洛克风格……洋洋大观。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那别具一格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到20世纪40年代,基本形成了今天上海外滩的格局。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

东方的"华尔街"

1845年外滩被辟为英租界后,外国的洋行、银行等相继在此建立,至20世纪初,由于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上海不仅成为旧中国的金融中心,外滩更是称为了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此外,还有西方大商贾的高级俱乐部--上海总会,还有英商亚西亚火油公司大楼。不少银行或财团在外滩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大厦。

从延安东路外滩到北京东路外滩,银行林立,形成了上海金融中心。各银行为了显示其资本的雄厚,为追求建筑外观具有坚实雄伟的形象,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形式,用大块花岗石做墙体,建造高层,有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壁式等等。

当年作为繁华的上海金融中心,外滩附近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使外滩成为了名副其实?quot;东方华尔街"。

自从上海开埠以来,外滩一直是上海的高级商务区。这里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为金融家服务的。众多的银行都希望能在外滩争得一席之地。外滩也成为了上海的华尔街,是上海历史的缩影。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金融家,都把上海外滩当作远东的金融宝地,外滩的各式各样的房子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上海人把外滩作为一段历史保留起来。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f9229010007s2.html22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