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吉隆坡漫游 |
[游记]吉隆坡漫游 |
2008-05-22 sina.com.cn |
旅游团离开马六甲驱车北行,不过200公里就到了马来西亚的首府吉隆坡。导游说,吉隆坡,原意是“泥泞的河”,也就是“烂泥潭”。我听了很惊讶,游兴也打了折扣。 但两天游览下来,那种不良印象就不攻自破,彻底打消了。吉隆坡是个美丽而又繁华的都市。风格多样,色调各异的高楼大厦林立于大街两旁,公司,商场,酒店,咖啡厅,娱乐城等比比皆是。人行道通畅整洁,头上是浓密的绿荫,脚旁绿油油的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身边的花坛,呈多种几何图形状,说不清名目的各色热带鲜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街上车辆来来往往,但比北京街头少得多,行人络绎不绝,匆匆赶路的大概是上班族,悠然漫步的多是游客。偶然留意背街的小巷,却是另一个模样,房屋低矮破旧,但十分热闹,各种摊点密密匝匝,不少大排挡,室内门外都摆着桌凳,顾客满座,其中不同肤色的人都有,看来都是来品尝特色小吃的。高声叫卖的,热情揽客的,讨价还价的,真有些闹市的样子。我们逛街的时间不多,主要是在各景点上活动。各具特色的景点给我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皇宫坐落在靠近市中心的皇宫路旁的一片高地上。大门两旁的门垛正面和门横上方都有镀金的花形图案,两扇铁霝大门紧闭着。从铁霝间和围墙上望进去,满院是高高的椰子树和婆娑的大榕树,地面上大道小径之间铺着草坪与花坛。建筑物看不太清,偶尔露出几段墙,几角檐,很像中国风格。如果不说是皇宫,还以为是阔佬的私家宅院呢。果然导游说,这里原来是一个华人富商的院子,他赠送给王室当皇宫了。 还未进入市区时,就远远地看到了两座并立的高塔,导游说,那就是著名的吉隆坡双峰塔,是国家石油公司总部的办公楼,所以当地人也叫它“国油双塔”。进入市区后,倒看不见双塔的影子了,直到站在市中心抬头向东仰望,双峰塔又跃然耸立在前方。这座88层,452米高的双塔傲然挺立于群楼之上,高耸入云,气势豪壮。据说1996年建成后是世界第一高楼,现在可能数第四了。塔身腰部(41层处)有一道横梁将两塔连接起来,这让我想起杜牧《阿房宫》里的一句“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走到塔前再仰脸望去,更是高不可测,令人头晕目眩。不过,塔身看的更真切了,钢铁包裹的外壳,显得坚毅冷峻,在阳光下泛出青冷的银灰色。我们跃跃欲试,想登上塔去“一览众山小”,可导游说每天只限400人,我们来晚了。看着那长龙似的队伍,只好怏怏离去。 高等法院的一排米黄色大楼对面,就是独立广场。广场开阔平坦,周围的建筑,有的是红顶广厦的当地风格,有的是上有洋葱形圆顶下有白色廊柱的阿拉伯情调,有的则是现代化的豪华楼群。广场南侧高高耸立着一根旗杆,说是有100米,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旗杆。广场里绿毯如茵,鲜花簇簇,水磨石地面光洁如镜。草坪上庄严地安放着一尊黑色云石纪念碑,据介绍这是马来西亚建国的标志,马国于1957年8月30日宣布独立,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在此处亲手升起第一面国旗。我们旅游团在这里来了个集体合影,现在我还不时地翻看这张彩照。 黑风洞在市区北边11公里处。下了车,前方突然出现了一道高大的屏障,那是一片陡峭的山崖。半山腰里散布着一些大小不一的洞口,其中一个大洞特别醒目,就是黑风洞了。这是印度教的圣地,山下和洞内都供奉着印度教的神位,印度人一年一度的“大宝森节”就在这里举行。我们没赶上这一神秘的节日,但看到各处的工作人员和周围的摊贩多是长袍黑皮肤的印度人,有的正在用手抓饭吃。山下平坦处一群群鸽子飞来飞去,买一点鸽食一撒,鸽子们便立即飞来,在脚下一边咕咕叫着,一边频频啄食。想进黑风洞还需费一番气力,从脚下到洞口有272级台阶,而且相当陡峭。我和老伴互相掺扶着往上爬,不到三分之一处,就已气喘吁吁,浑身冒汗,登几十步就停下,靠着栏杆喘匀了气再登。终于到了洞口,一阵凉风袭来,痛快极了。洞高约60米,宽约80米,深不可测。许多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从洞顶垂下,洞壁高处供奉着一尊尊神像,一尊最大的,浑身珠光宝气,闪闪烁烁。没敢往深处走,就返回来了,站在洞口了望,远处的橡胶林,锡矿场,尽收眼底。 离市区30公里的太子湖是吉隆坡美景的一大亮点。这里本来是一大片早已废弃的锡矿坑,典型的脏乱差,重视环保的马国政府下大力气清理,开挖,注入活水,改造成了一处游乐胜地。站在湖边,清新湿润的空气沁人肺腑,碧波涟涟的湖面上,游船如鸭;岸边的层层绿荫,林林高楼和天光云影倒映在水中,人间天上浑然一体,能不令人陶醉?水上清真寺更让我精神一爽。四座高塔之间的主体建筑是圆形大殿。与传统的清真寺比较,造型近似,而色调不同。通体呈淡红色,高塔的最上一截和大殿顶部的尖圆球体是颜色较深的玫瑰红。靠近一些看,墙体好像是花岗岩石材,但导游说这是用大量废弃的轮胎为主原料研制合成的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环保意识。因时间紧迫,没有进去细看,据说里面与一般清真寺没大差别。 总之,所看到的吉隆坡是整洁漂亮又充满生机的,为什么说它是“泥泞的何”或“烂泥潭”呢?这个疑团的谜底在参观了皇家雪兰莪锡器工厂的一处展销厅之后就揭开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a0bfa8010001vo.html25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