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丽江之行-丽江自助游-我游丽江-旅游 |
[游记]丽江之行-丽江自助游-我游丽江-旅游 |
2007-07-16 51lijiang.cn |
继家乡的海拔100米落脚到海拔1900米的昆明后,经过6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纳西族人居住地丽江,海拔高度上升为2500米,紫外线更强,光照更烈,人也便更黑。我们的称谓也当然由猫多哩(音)、阿黑哥和扫多哩(音)、阿诗玛入乡随俗为“潘金哥”与“潘金妹”了。摄氏八十度的高原开水常造成米饭夹生的现象,菜也不合口,南甜北咸,还得再加一“淡”吧,腊肉尤让北方人不习惯。且南北差异还有上汤先后的正是相反,风情民俗文化各展。纳西人的地方语与日语颇似,初到丽江,当地人交流怎么听都象在说日语,后来得知这儿也是日本人的根。纳西人的姓氏也颇为有趣,官姓木,民姓和,无一例外。木姓源于明成祖朱元璋。纳西前身在明代归附朱的统治后,朱便将自己姓氏的“朱”字去掉一撇一横,将“木”字赐予所有为官的纳西人,以示恩泽。丽江古城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与“木”姓关联,因为筑城势必“木”字加框而成“困”字,是大忌讳。“和”字也颇有讲究。左部“木”上的一撇,象征了纳西人头戴的草帽。云贵高原日照强,纳西人又勤劳肯干,草帽便成了必不可少的了,也与官显示了区别。右部的“口”字寓示了纳西民族服装后背上的布袋,黑地白盖象征了黑地白天,大布袋上的七个小口袋象征北斗七星,有“披星戴月”之意,透示了纳西人的辛勤。 随流水进入古城,会让你首先感受古城的古老。路面全部由自然石块铺就,凹凸不平,那是岁月的年轮碾压的印痕,纯真的达到了原始,每一处凹陷应该都写有一个故事吧。路随水转,水傍人家,石携水流,水伴石走,水石相牵,延展古城。这里屋舍因形就势,河直亦正,河曲即弯。窗门正对着流水,走廊却建在流水之上。房屋一律不高,处在地震带多发的缘故。1996年遭受里氏7.0级地震,部分老屋受损,却又墙倒屋不塌,远别于一般建筑;有的房舍屋是斜的,墙是歪的,摇摇欲坠却又是人为使然,新奇不已,也展示了纳西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古城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城深的地方原貌未变,古老沧桑;临街的为着商业的缘故做了部分包装,风骨也仍如前。店铺一律很小,没有窗,门是老轴式,白天一律卸下远放,门槛窄到几乎没有,无怪乎人们以为无门无窗呢!古城的水啊尤能引动人的怜爱。古城里有许多水流,主流有三支,依水流的方向前行便是向古城深入了,导游告诉我们,假如不小心与队伍离散了,不用担心,你只需逆水流而行,便可找到出口。四方街自由游览时,我们还真的凭借水流从古城深处找到了“部队”,真实体验了一次走失又“迷途知返”的感觉。 古城的水既不潺潺,也不淙淙,只是极安静地徐徐流淌。沟沟岔岔,左拐右折,经年陪伴她的是那数条逆水而上的小鱼,鱼儿们为小城又平添了几分灵动的色彩。有了水不能没有桥,古城的桥形式多样,却都体现了同一特征——自然。拱形的,平直的,条石的,木板的,甚至只是几块石头的随意摆放。如果是拱形,就会有扶手,那扶手也是自然的石条搭建而成。细看那石头吧,上面又有许多颜色的石花,仿佛人为的大理石,纹色却比人工的纯正丰厚得多。“映雪桥”是古城中最著名的桥了,不大,却是唯一的双石拱。据说五六月份时,北面玉龙山上的积雪就会融化,节操高行的人就会从桥上看到水中玉龙山上雪的倒影,因而得名。传说里总是寄寓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渴盼。 优美的景致总是时时不自觉地提示着人们应该小心翼翼。古城的人们吃水非常方便了,那么洗衣呢?像是回答我们似的,陆续看到了几个妇女端着衣服走往或离开临水的台阶,原来,“有容乃大”呢,污染?是我们杞人忧天了,那台阶可不就是为方便人们舀水或洗衣而刻意修建的!走在仄仄不平的石板上看不到一点垃圾,没有尘沙扑面,没有塑料飘飞,数千人的客流量,几万纳西人的守居,日日热闹,夜夜熙攘,怎么清扫街道?潘金哥说,如果需要“卫生”,会在指定的时间,从上游高处统一放水,水漫石板,将垃圾顺流冲下,统一收集。也亲见两位着民族服装的年事已高的潘金妹在义务捡拾游者丢弃的饮料瓶,随身带走——古城里是见不到垃圾箱的。 耳边是落脚云南便会听到的纯正的葫芦丝演奏的《芦笙恋歌》或《月光下的凤尾竹》(不是音响组合,古城是没有现代音乐嘈杂的),轻曼舒缓;脚下是脉脉的流水,不见声响;虽然阳光几近直射,也感觉空 |
转自:http://www.51lijiang.cn/travel-notes/1177048431.html27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