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是在一个华人社区,饭店里面供着七彩鱼生。    说到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形成,必须追溯到独立前的1948年,当时,为了对付马共,殖民地政府先后在联邦直辖区、半岛乃至新加坡颁布戒严令。1948年到1960年间,为了截断马共与华人接触或联系的机会,殖民地政府进行大规模的新村迁移计划,将大批非法聚落的居民迁移至政府的圈定的新村。 随着马共走入森林后,那些居住在郊外地区或靠近森林边缘、从事锡矿业或种植业的居民,容易成为马共与外界联系和接触的桥梁。 据史料记载,从1948至1950年,马来亚有约47万人被迁移至新村,这些被迁移到新村的居民中,以华人占大多数。1950年至1960年,再有约53万人被迁移到新村居住。 随着马共活动渐渐凋零,政府于1960年宣布解除戒严状态,社会渐渐恢复常态,加上新村迁移计划使人口分布的规划更系统化,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也开始蓬勃发展。  说到马共,我想起了上午参观的“国家纪念碑”,上面有1948的字样,根据官方说法,建造铜像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在1950年代对抗马来亚共产党的“英勇烈士”。马共在1989年与马来西亚及泰国政府签署和平协议之前的谈判,曾提出拆毁国家纪念碑的条件,不过无功而返。国家纪念碑有士兵站着,有人躺着被士兵踩在脚下,躺着的这些人就是马共。马共的历史其实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1930年成立到抗日战争打起来之前,他们是地下党,英国殖民当局把他们作为非法组织,必欲剿杀而后快。那是一段很惨烈的历史,有很多人被抓捕,被杀害。第二阶段就是抗战开始以后,共产党迅速壮大,这是马共的全盛时期。第三个阶段,就是1948年开始的武装斗争。第四个阶段就八十年代以后的逐渐衰落。 在抗战前夕,马共在国内被剿杀得非常厉害,许多组织被破坏,斗争形势非常艰难。 1941年12月8日,日军在袭击珍珠港的第二天,就开始从泰国的南部,兵分两路,从马来半岛的东西海岸大举入侵马来西亚。 本来以为,英国是一个军事强国,作为英国统治者,不可能让小小日本人长驱直入的。英国人在西海岸设置了几道防线,但是很快被日本人破掉,东海岸的日本人更是势如破竹,英国人一退再退,中间就没有打多少像样的战役,中国至少还有四行仓库保卫战、徐州会战等等,而英国人很快退到了新加坡,想以此作为最后的据点。 那个时候,英国人有许多坐着木船离开马来西亚,希望逃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去避难,但是,日本人在海上发动袭击。据说,英国人在海上惨死数千人。 被英国人寄于希望的新加坡也失守了,整个马来半岛全部沦陷。 这个时候,残留的英国当局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马来西亚共产党从剿杀的对象变成利用的对象,他们不再把共产党做为非法组织,而是选了两百多个马共成员到新加坡秘密培训,然后把他们放到马来西亚各地。 有一首中国歌是这样唱的: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在马来西亚的那个年代正是这样,那两百多个培训过的共产党员奔赴马来半岛各地,很快像种子一样发芽。英国当局秘密的给予物质的、金钱的帮助,马共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在马来西亚的丛林中建立了很多根据地。 这些以华人为主的马共武装力量,非常善于宣传,非常得人心,尤其是华侨经常倾囊相助,上演了很多感天动地的故事。中国的电影演员项堃回忆起当年在南洋为抗战宣传募捐的情景,半个世纪以后仍然感动不已,他说,他们作为中国的抗日演出队,来到马来西亚的时候,华侨们看到自己祖国的人来了,非常热情,尤其是,这个时候,南洋的华人和中国的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日本。项堃他们在台上演出的时候,华侨们在台下把钱一把一把地往上扔! 日本投降后,一直坚持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的马来西亚共产党就成了英国殖民当局的眼中钉,他们坚决不允许马共合法加入议会。1948年,马共在英国殖民当局的武力镇压下,不得不重新拿起武器开始斗争。但是对方的实力太强了,而且这也已经不是抗日时期,马来西亚当地的民众对于以华人为主的马来西亚共产党十分忌惮,他们的斗争逐渐陷入低谷。 1955年12月28日,马共和以东姑阿都拉曼为首的联盟自治政府代表团,在吉打华玲针对放下武器走出森林谈判,但最终宣告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