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汾源峡谷向管涔山深处北行,有一条天然雕塑走廊,有二三百米宽,数十里长。阴面的山崖奇绝险峻,怪石嵯峨,有数百米之高。像巨大的雕塑作品巍峨耸立,像伫立在道旁的仪仗,向幽谷深处延伸;峡谷阴面的陡坡上是茂密的森林,天然雕塑走廊中部有两个石豁口,相距约一公里,一个宽60米,一个宽10米,分别叫大石门和小石门,是峡谷内通往谷外的两条通道。就在大、小石门附近的悬崖上,发现了长江以北惟一的悬棺群落. 长江以北竟有悬棺。石门悬棺的发现,对研究中国的悬棺文化和丧葬风俗有重要意义。这里的悬葬始于何时?死者是什么人?北方黄土高原上的先人并无悬葬习俗,为什么临崖立起一具具悬棺呢? 石门悬棺从悬葬方式上有洞穴式、悬吊式、悬桩式、栈道式四种。洞穴式是在悬崖天然石洞里放置棺材;悬吊式是用铁链将棺材吊挂在悬崖上;悬桩式是在悬崖上凿洞平插木桩,将棺材搁置到木桩上;栈道式是在绝壁中凿孔插桩,铺成一个微型栈道,再将棺材搁在栈道上。有的研究者作了这样的推论:古代以黄河、长城为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点,这里战争频繁,狼烟不断,长期的战乱和民族融合中悬葬的风俗影响到这里。另一种猜测更富有想像力,自古深山僧人道士多,他们崇尚自然,渴望死后也能与幽美的山谷为伴,站在悬崖高处,在冥冥之中“普度众生”,所以把最后的归宿选择在悬崖上。还有人认为死者为战死的士卒。无论怎样的解释,仅仅是猜测,破译这一谜团,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如果芦芽山是古代一处宗教场所的假说成立的话,悬棺也许能找到另一种解释。芦芽绝顶太子殿供奉着比罗王的金身,它在佛教的地位甚至比五台山还高,因为五台山只是释迦牟尼化身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而太子殿宣扬的则是他本人。那么这里一定香火不绝,信客如云,于是善男信女们死后既不能入住佛塔,又不能火焚涅,选择在高崖聆听佛祖教诲,也许是一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