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的呼伦贝尔之行~(第一弹) 缘起 身处远离家乡的异地求学,于是距离便产生了麻木,可以对回家有一种近乎绝望的无奈。虽然还是有思乡心切的计划着无疑长假回家,但理智还是告诉我回家的钱不能糟蹋在一种任性的冲动上,因此我选择留下来,但我要出去看看。 旅游是许多人长假出行的主要目的,我有许多的地方可以选择。大连有同学相邀;北京交通方便;本省还有很多的湖光山色待我观赏。但是我和寝室里的哥们一合计,决定北上。 我们要去看莽原。对,不是苍凉的戈壁,不是荒芜的大漠,这个季节,我们的北方只有莽原。莽原——呼伦贝尔。 (一)海拉尔 从长春站大肠式拥挤的售票队伍里出来,我已经明显感觉到五一出游的热度了。从长春到我们呼伦贝尔游的第一站海拉尔,铁路运行是14小时04分。这个时间的飞驰,就要跨越松江,翻过安岭,然后再深入草原。我不清楚等我一觉醒来窗外的景物如何,色彩如何。 怀着忐忑的心情终于等到了4月的最后一天,我和哥们买了啤酒和熟食,倚在硬卧车厢的小桌边,伴着4月的最后一抹夕阳,像两个朝圣者一样奔向一个未知的圣地。 次日清晨,不到5点,北纬50度的阳光过早显露出笑脸来,用一种无比的好客的拥抱来欢迎我们这些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游者。透过车窗,我看见还是以枯黄为主色调的草地上,已经开出了零星的小花,间或有了一块一块稀疏的翠绿,栉比排列的杨树上面还是光秃秃的,内蒙古东北的时节比关内至少晚了一个月,比东北平原也晚了不少。 火车准点到达海拉尔车站。我们一下车就感到自己身上的短袖与这里的气候是格格不入的。 火车站不大,虽然海拉尔贵为呼伦贝尔市的中心城区(原来是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的,后来呼伦贝尔撤盟设市,改为海拉尔区了,因此在正常比例的中国地图上基本找不到“海拉尔”这个名字)但是还是一个内地县一级的车站规模。但是车站很有蒙古民族特色,远看就是一座别致的白色蒙古包。 打车去城区的路上,我们看见许多脚手架爬满了沿街的建筑。司机大姐告诉我们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建区60周年。因此所有的内蒙城市都在进行沿街美化以迎接大庆。 打点好住宿以后,我们决定去品尝一下当地著名的涮羊肉。 早在路上就从司机处打听到了海拉尔最“正宗”的一家涮羊肉店——金川豆花庄。因此我们也不用徒劳探寻,就直奔主题吧。 从门面上看豆花庄并不是很起眼有点像一家内地常见的仿古咖啡屋的门脸,我们无从考证这家是否就是最正宗的那家,但从门面的气派来看还是有些经营的年头的。 据服务员介绍他们这里最有特色不是涮羊肉而是涮羊肉丸子。虽然有点意外,但我们还是欣然接受了她的推荐。涮羊肉据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出征时发明的,羊肉本身并无独特之处,只是边涮边吃,吃法比较有互动性,加上出肉较嫩,因此在大江南北都广受欢迎,也算是蒙古餐饮文化的一大创造了。丸子倒是很不错,鲜香可口,颇有当地特色。 餐饱出来我们信步于城区,海拉尔比我想象的要繁华的多,原来只是以为一荒蛮的内陆小城罢了,事实却证明了我的浅薄,当然这只是我被嘲讽的开始。 经过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我们没有进去,我们看见了门口的樟子松。 下午出发去海区北郊的日本关东军海拉尔要塞遗址。 没有公交汽车只能打车前往,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不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而是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悲哀,地方政府发一个牌匾没有意义,有意义的事创造发挥这一宝贵遗产的条件。遗址的地表遗迹已经完全被苏联红军摧毁了,就是地下的工事还保留着。深入20m深的掩体,还是感觉到当时侵略者的心虚和劳工们的辛酸。从地穴的展览室中了解,这片大草原也曾是日军细菌战的受寒地,想起宁波城的开明街一带的731部队细菌战受害者纪念碑,我只能现在站在这里,对着劳工和受害者的遗骨,伫立默哀。 遗址的后面经过一片林子就是当地的一个牧场。这是我们来了之后第一次看见大草原,海拉尔河在远处静静的流过,近些是村庄,毡包,再近些是若干只绵羊。我们的身后是日军当年开掘的反坦克壕,战争的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