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2001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2003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东邻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地带,与俄罗斯、蒙古国有1723公里的边境线,有8个国家级一、二类通商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全市辖1个区、5个县级市、7个旗,总人口267万。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为海拉尔。 呼伦贝尔境内生活着蒙古、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朝鲜等32个少数民族,全国三个“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呼伦贝尔市。 历史 呼伦贝尔见诸史籍最早的是东胡。公元前209年匈奴人统一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左贤王庭辖地。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鲜卑与东汉“通驿使”,这是公元49年。此时,鲜卑人已经走出森林,生活在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额尔古纳河流域以及达赉湖畔,并发展为强大的部落联盟。公元4世纪,鲜卑人进入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鲜卑人余部,在此后的数个世纪,和突厥、回纥、黠戛斯、乌古烈诸部落相角逐与融合。 北魏时期,大兴安岭东有乌洛侯等室韦诸部,岭西有地豆于等室韦部。 隋时,室韦分五部,生活于呼伦贝尔的是北室韦、钵室韦和深末怛室韦。唐时,室韦分为九部,居嫩江(那河)沿岸的为达末娄部、达姤部,乌罗浑部和黄头部;居大兴安岭以西者为:居俱轮泊(今达赉湖)南的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鲜部(黑车子室韦);居额尔古纳河沿岸的西室韦部、大室韦部和蒙兀室韦部。 7-8世纪,突厥人和回纥人先后进入呼伦贝尔岭西地区,这里一度成为突厥和回纥的东部边地。9世纪末和10世纪初,岭西逐渐成为乌古烈和塔塔儿人的驻地,岭东成为契丹人的势力范围。 10世纪初至12世纪,呼伦贝尔属辽;12世纪初至13世纪初,这块土地属金。 成吉思汗先祖蒙兀室韦部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日益成长壮大起来后,公元8世纪他们西迁到斡难河、土拉河、乌尔逊河发源地肯特山地区。当成吉思汗登上汗位后,他又重返呼伦贝尔,从塔塔儿人手中夺取了呼伦贝尔。成吉思汗最终统一了北方蒙古高原。统一的、强大的蒙古民族,也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蒙古帝国建立后,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先后分封给他大弟拙赤·哈萨尔(故城在今额尔古纳市黑山头),二弟赤温·额勒赤及德薛禅家族,三弟帖木哥·斡赤斤弟(故城在今鄂温克自治旗辉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