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9期:呼伦贝尔

[游记]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9期:呼伦贝尔

2008-05-22    163.com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7期:嘉陵江曲流——荡气回肠的河流乐章

嘉陵江曲流:荡气回肠的河流乐章

■ 范 晓

如果说嘉陵江在它的上游和下游,好似一部交响曲中热情的快板,那么在广元至合川的中游河段,则是如歌的行板。两地直线距离约200多公里,但嘉陵江竟然走出了长达640多公里的蜿蜒河道,形成百折千绕的曲流奇观,并在南充一带出现罕见的环形曲流群,演绎出千里嘉陵最为荡气回肠的河流乐章。

嘉陵江交响曲中如歌的行板

如果把河流水系看成是枝杈密布的叶脉,那么长江水系这片巨大的叶子,以它18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覆盖了中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而嘉陵江水系又以它约1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成为长江这片巨叶中面积最大的一块脉系。

嘉陵江从它的源头到与长江相汇的江口,表现出“三部曲”式的景观特征。

广元以上的上游河段,嘉陵江凿开了秦巴山地,造就了诸如明月峡、清风峡、三滩峡(广元的嘉陵江三峡)等许多峡谷为背景的峡江急流。

由广元至合川的嘉陵江中游河段,好似两段热情的快板中间的一段如歌的行板,在红色丘陵中,迂回宛转,如蛇曲龙行,成就了一段自由洒脱的曲流奇观。

合川至重庆的下游河段,嘉陵江切穿了华蓥山主脉的三条分支,形成沥鼻峡、温汤峡、观音峡,并在峡谷和宽谷的一张一弛之间,走到重庆朝天门,最终投入了长江的怀抱。

四川盆地因地质、地貌的差异,由西向东可大致分为三块:龙门山与龙泉山之间的川西冲积平原;龙泉山与华蓥山之间的川中红层丘陵;华蓥山以东的川东平行岭谷。其中,川西冲积平原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川东平行岭谷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二者相加不足四川盆地2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而川中红层丘陵所占面积最大,成为四川盆地最具代表性的主体部分。嘉陵江中游的曲流河段经过的区域,和嘉陵江的重要支流渠江、涪江的中下游区域一起,构成了川中红层丘陵的核心地区。

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我曾多次沿这一蜿蜒曲折的河段考察,并被河流流动的自然轨迹所包含的神机奇巧所深深吸引。

世界曲流地貌中一个另类的典型

水往低处流,可是当河流进入地势极为平缓,坡降很小,而且河床的底质又很松软的地区时,河流便似乎找不到确定的流向了,河道开始在地面做自由摆动,使曲流(又称河曲或蛇曲)得以充分发展,这就是曲流常见于开阔平坦而又松软的冲积平原上的原因。我国江汉平原上被称为“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曲,便是一个典型。世界上的曲流地貌也主要分布在一些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例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欧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日尔河,亚洲的鄂毕河等等。

与冲积平原上的曲流不同的是,嘉陵江曲流发育在基岩出露的丘陵地区,但它们形成曲流的基本条件却是类似的。和广元以上、合川以下因岩层剧烈褶皱形成迭起的山岭不同,广元至合川的嘉陵江曲流段,岩层层理呈水平状,地势平缓,而且岩石类型以较松软的泥岩、粉砂岩居多。所以,曲流能够发育并不奇怪。更何况,四川盆地的红层丘陵在早期曾经是古平原,也许在那时曲流就已奠定了它的雏形。

当沿着嘉陵江两岸行走时,你常常会在现今河床两侧几公里至十几公里范围内的丘陵顶上,发现覆盖着厚厚的间杂着黄色黏土的卵石层,而且由于对土壤选择的结果,这些卵石层上往往都生长着与周边完全不同的松林植被。笔者在苍溪城北的白观子、阆中城西北的沙溪、新政附近的毛观子及马头砦、蓬安的马回、南充的高坪、武胜的东西关等许多地方都见到它的踪迹,它的分布范围如此之广,登高四望,这些卵石层在丘陵顶面的这个高度上几乎可连成一片,它显然代表了当时古平原上河床的位置,而这一位置高出现今的河面一般有80至100米。最令人惊异的是,笔者在合川钓鱼城海拔390多米的山顶,也见到这种卵石层,它高出嘉陵江江面已达200米左右。如果从更大范围来看,与之相似的卵石层在川西平原的岷江与涪江、岷江与青衣江的分水岭地带也广泛分布,被称作名(山)邛(崃)砾石层,经地质学家研究,一般认为它是中更新世的沉积物。

地理学家李吉均院士在研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貌演化中,曾提出在中更新世存在一个意义重大的“地形大切割时期”,在此时期,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横断山区各河强烈下切,形成深邃的峡谷。关于“地形大切割时期”的年代,李吉均先生曾认为大致在距今60万年左右,因为此时黄河溯源扩展切穿了龙羊峡之下的松巴峡,所以李先生称之为“松巴运动”,这相当于中更新世早期。但李先生也提到距今约15万年左右的中更新世末期的地形大切割,黄河上溯切穿了龙羊峡,自此在那里逐步形成深达800米至1000米的峡谷。

我认为,如果从“最终奠定与现代完全一致的水系与地貌格局”这一定义出发,那么真正举足轻重的“地形大切割”应该是在距今15万年左右的中更新世末期,嘉陵江曲流从四川盆地古平原下切很可能也是在这一时期,它发生在前面提到的丘陵顶面的卵石层形成之后。这次“地形大切割”也被中国的科学家称为“清水事件”,并指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表现:青藏高原达到平均4000米的高度,使西北的气候由温润转向干冷;青海湖由外流湖变为内陆湖,北方湖泊进入收缩和消亡期;全国大范围地区发生强烈切割,雅鲁藏布大拐弯峡谷形成,原来南流洱海、经红河入北部湾的金沙江被长江袭夺,在石鼓附近突然转向东北;等等。

而长江三峡的加深、合川以下嘉陵江三峡的切穿、四川盆地古湖的完全疏干、四川盆地转为挟金沙江及川内众水,夺夔门而出的外流盆地,可能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果这一结论成立,那么嘉陵江曲流自那时以来下切的速率,每年约有0.5毫米至1.25毫米,虽然与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相比,这一河流下切的速率要小得多,而且它主要反映了川中盆地相对沉降的特征,但它已使川中盆地中的古平原被渐渐刻蚀成丘陵。

对嘉陵江曲流在下切过程中的演化,曾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现在的曲流继承了早期古平原面上的曲流,在河流下切过程中,河谷逐渐加深,但河流的弯曲状态不再变化,是为“遗传曲流”;另一种认为,由于四川盆地的地壳抬升十分缓慢,加上盆地的基岩多是质地软弱的泥岩,曲流在下切过程中,仍然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在平面上继续摆动并进行侧向侵蚀,使曲流的弯曲继续加大,曲流的平面形态不断变化,是为“变形曲流”。

曲流造成河流两岸有凸岸和凹岸之分,在嘉陵江曲流的凸岸,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河流堆积物形成的一级级阶地,由上述丘陵顶面最高一级的卵石层,向凸岸顶端渐次降低,直至半环状或马蹄形的宽阔河滩;在凹岸,则可看到因河床的步步推进不断冲蚀河岸而形成的陡崖峭壁,与凸岸的河滩适成鲜明对照。此种景观便生动地反映了嘉陵江曲流在下切过程中,河流的弯曲度不断加大、不断变形的特征。

可以说,嘉陵江曲流不仅是一种深切的河曲,也是一种深切的变形河曲,而且它还是发育于基岩丘陵中的深切变形河曲,从而成为世界曲流地貌中一个另类的典型。

离堆山,从唐代的颜真卿到民国时期的学者

对单个曲流的发育来说,当它的弯曲度也就是曲率不断加大时,曲流的颈部就会越变越窄,最终导致河流冲断曲流颈,造成自然的截弯取直,形成新的顺直河道,原来的弯曲河道被废弃,而原来河曲凸岸呈半岛状突出的部分,就会因新河道的切割成为一个岛状孤丘。它表明这段河曲发展到极限后,结束了它的一个轮回,并由新的顺直河道开始下一轮河曲的生长。

当你从空中俯瞰嘉陵江乃至世界各地那些大江大河形成的曲流地貌时,都会看到在这些蛇行般河道的两侧,还分布着许许多多或者清晰或者模糊的废弃河曲和岛状孤丘,它提供了曲流演变的历史轨迹,这种特殊轨迹的图案在河流两岸“装饰”出一定宽度的曲流摆动带。

公元760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被贬谪蓬州(今仪陇大寅镇)任长史,途经苍溪、新政,就曾注意到有山丘耸峙嘉陵江岸,孤峰独立,不与周山相连,他在当时所作的《鲜于氏离堆记》中称其为“离堆山”,并于新政对岸的白耳坝临江悬崖上刻石作记,现存有离堆山石刻、离堆观等古迹。

“离堆”一词非颜真卿所创,它最早见于《史记·河渠志》:“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此处“离堆”专指人工开凿河道而形成的河间孤丘,以都江堰内江宝瓶口与外江之间的孤丘为典型。而用“离堆山”一词描述曲流因自然截弯取直形成的岛状孤丘,则为颜真卿在嘉陵江所创。

抗战时期,四川作为大后方,科学家、艺术家、研究机构云集于此,虽然时势危艰,环境局促,却也使一批学者发奋研究,大有成就。如梁思成、林徽因等在川南李庄完成了第一部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而1940年,李承三、周廷儒、郭令智等地质、地理学者,则开了对嘉陵江曲流地貌进行科学研究的先河。他们沿江步行800余里,历时8个月,绘制了嘉陵江曲流分布图及大量河流地貌素描图,他们对嘉陵江曲流的特征与演变提出的真知灼见,至今仍无出其右者。

曲流自然截弯取直形成的岛状孤丘,英文术语为meander core。李承三等认为“离堆山”是与meander core对应的最好的中文术语,并称赞颜真卿:“在千年前公能有独到之观察,并予以恰当之名词,洵令人钦仰不止。兹特介绍于我国地质界,凡属谷地曲流本身之穿切,形成之中心孤丘,可名之曰‘离堆山’。”

李承三等非常重视通过嘉陵江两岸离堆山及其古河道的识别,来重塑曲流的演变。他们在考察中,于昭化至武胜的嘉陵江曲流段,共发现离堆山27处,并把这些离堆山按形成的时间顺序分为6期。我对其中十余处最重要的离堆山进行了实地考证,深为这些地学前辈当年的精细观察所折服,另外根据卫星图像、地形图的解译和现场查验,我发现嘉陵江中游曲流段目前可识别的离堆山当不下30处。

曲流演绎出来的城镇聚落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大河,常为文明与文化的摇篮,不外乎得益于沃土农耕与舟楫交通之便。而嘉陵江城镇聚落与地域文化的形成,也和历史上嘉陵江作为当地的主要交通脉络有关。

嘉陵江的航运之利主要集中在重庆至广元的河段,其中昭化因处嘉陵江与白龙江交汇处,嘉陵江下行至此流量大增,许多商船可至昭化而不能上达广元,因此历史上成为比广元更重要的嘉陵江上游的水运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广元至合川的曲流河段,虽然河流“多走了弯路”,航程拉长,行船多费时日,但600多公里曲流河道上的险滩数仅及峡谷河段险滩数的二分之一,加上曲流河段地势平阔、农耕发达、人口稠密,所以航运的意义更加突出。

仅以嘉陵江与涪江、渠江的分水岭之间的区域统计,嘉陵江曲流流经的红层丘陵区,13个县级城镇有10个沿嘉陵江江岸分布,仅剑阁、岳池与西充远离干流建镇。

嘉陵江沿岸城镇的形成,与曲流发育形成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曲流的凹岸处,因河流的侧蚀,常形成深水码头,便于船只停泊,使商贸繁荣而成集镇,例如阆中之河溪与双龙、南部之富利与盘龙、蓬安之金溪、南充之龙门、合川之云门与利泽,等等。有些县城原选址在地势较开阔的凸岸,但终因泊船不便,其地位逐渐输于附近的凹岸码头,最具代表性的如蓬安县治原设嘉陵江左岸之凸岸的陵江镇,与右岸之凹岸的周口镇隔江相望,因商贸多集中于周口镇,陵江趋于荒寂,后来县治也迁至周口;武胜县治原设嘉陵江左岸之凸岸的中心镇,但县域的商贸却集中于上游十余公里处凹岸的沿口镇,该镇曾为川中腹地重要的大米集散地,繁华一时,终使武胜县治迁至沿口。沿口镇依山坡而建,是嘉陵江中游最具特色的古镇之一。

曲流经自然截弯取直后,环绕离堆山的故河道变成牛轭状的湖泊,并逐渐淤塞成宽阔的平坝,常常成为嘉陵江两岸最富庶的农耕区,人口密集,也为城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苍溪县城东北的白鹤山即为一离堆山,以前曾与嘉陵江南岸的赵家山相连,县城中的北门沟即为嘉陵江故道,嘉陵江曾由此流向东北,绕了一个大弯,经白鹤山背后的白观子,再由马鞍山的西侧流出,苍溪县城即沿嘉陵江穿切白鹤山与赵家山之间的曲流颈形成的阶地、以及北门沟一带的嘉陵江故道而建。李承三、周廷儒等曾在60多年前留下这样的记述:“当秋高气爽之日,登苍溪城对岸赵家山,向离堆山眺望,则见红色孤峰突起挺秀,向东北展迤,状若紫练,太平马鞍诸山卫于北,老池赵家诸山峙于西,武当、塔子两山,屏横江头,均红色鲜艳,而老河道中之各级阶地,围作黄环,尤易使人注目,缅想当时嘉陵江绕流离堆山之北,继而穿赵家山离堆山间之曲流颈,是大自然之建造与破坏力,诚令人不可思议也。”笔者于2007年2月也曾登临赵家山远眺,白鹤山仍然是孤峰耸立,但老河道之各级阶地已完全淹没在大大扩展的城市建筑群中,白鹤山更像是一艘漂浮在屋群上的航船。

南部县城东北的灵云山也是一离堆山,李承三等曾称之为帽盒山离堆山。南部县城原来依灵云山东南侧嘉陵江故道形成的平坝而建,现在城区循着嘉陵江故道向西向北扩展,逐渐形成一个环状包绕着灵云山离堆山。灵云山平面呈弧形,山脊起伏,状若盘龙,与蛇行曲流互为呼应,登此山观嘉陵胜景亦为快事。

在嘉陵江中游众多的离堆山中,唯蓬安石门(石梁乡)离堆山因其形成时代最新,嘉陵江故道十分清晰,在平面上呈完美的“U”字形宽谷包绕离堆山,最具观赏性。顺此宽谷的走向,谷地中的稻田、农舍朝向以及石门场的街道,皆呈弧形展布,浑然天成。

河曲发育的川中丘陵地区,历史上除了以通航河道为主干的水路交通以外,陆路交通并不发达,而且由于河道多蜿蜒曲折,陆路交通很少沿河谷而行,而是形成沿红层丘陵顶部较平缓的山梁或山坪延伸、并且横穿河谷以沟通两岸腹地与沿江码头联系的道路系统。而一些曲流颈部,往往成为水陆交通交叉的要冲,形成极有特色的城镇聚落,最典型者当数南充之青居镇。

青居曲流为嘉陵江曲流发育最完美之代表,嘉陵江由北而来,在此受到山顶有坚硬砂岩层覆盖的烟山所阻,不得不在青居镇北侧来了个近180°的大转折,在绕行了17.1公里,形成一个近乎完美的纺锤形椭圆环后,又来到了青居镇的南侧,人们戏称其为“359°曲流”,而青居镇正处在这个仅宽400米的曲流颈部。

转自:http://ydcyjl.blog.163.com/blog/static/12635934200803111491411739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