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嘎仙洞游记-嘎仙洞旅游专栏

[游记]嘎仙洞游记-嘎仙洞旅游专栏

2007-07-16    1736.cn

-

到大兴安岭旅游或采风,没有不到嘎仙洞的。嘎仙洞坐落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首府加格达奇西北30余公里处的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境内,这里是中国北方第一大天然石洞,也曾是1500年以前鲜卑族祖先最初居住的旧墟石室。
汽车延着苍茫的河谷前进,两旁是峰峦叠嶂、松桦蔽日的群山,只露出中间一线青天。猛然间,山谷间右侧的一座壁如刀削的大山突兀而起,直刺天穹,直觉告诉我嘎仙洞到了。好一座山峰!简直高耸到云天上去了,从脚到顶全是苍黑的岩石。有的地方非常突出,好像就要崩下一样,有些地方又凹了进去,如同里面有很深的岩洞。岩石上下的缝隙里,稀稀拉拉长着弯曲的杂木,看起来极像巨人身上长的粗毛一样,嘎仙洞就高悬在距地面30多米的花岗岩绝壁上。
从地面上看洞似乎很小,扶栏拾级而上,当你站在洞前时才感觉到犹如一株小草。只见石洞朝南,呈不规则三角形,洞内宛如一个可容纳千人集会的大厅,洞高20余米,东西宽近30余米,南北洞深92米。这正是拓跋鲜卑先祖原始部落成员生活的地方。洞内石色斑驳,幽暗神秘,没有奇妙的钟乳石,也没有暗溪中发着令人心悸的响声,凡是够得上神秘奇诡的东西这里都没有,只有几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头。石头大小不均,各有自己沉思的位置,很干爽也很黑。沉重的黑色恰好能抑制住你就要张开的嘴巴。它们不屑表白也不想炫耀,却又实实在在地向人们证明了自己。让人想象不出该有多少有声有色的悲喜剧在此上演过;该有多少动人心神的故事从这里发生。
洞穴里最主要也是最宽广的部分,就是洞前的“大厅”,面积大约有两千平方公尺。那顶上高高的石壁离地有二十多公尺,以一种优雅的弧度往四周倾斜,宛如穹顶。在“大厅”里有一块很大的天然石板,周边形状并不规则,但是因为是被一块半公尺高的岩石托了起来,怎么看都像一张特意摆设在那里的石桌。石板底下有坑,足可以容下一堆燃烧的枝木。还有几个较平展的石块在石板的四周分列着。外面的阳光挤进洞口,刚好能照到这一方位,而整个洞里,也只有这一段不用照明。是首领与族中长者用来聚会或议事的场所,还是祭奠先皇的贡桌?我们不得而知。站在石桌旁,还用在刻意地去追寻历史吗!其实历史就真实地摆在你面前:
鲜卑是我国的古代民族。鲜卑族的拓跋部,是我国古代居住在东北的鲜卑族中的一部。其先祖的原始部落,就在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一带洞穴居住,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大约东汉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茂密的森林已不能适应畜牧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拓跋鲜卑原始部落便从大兴安岭丛山密林中走出来,向西南迁至今呼伦贝尔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从这里又向西南迁至大兴安岭南麓的乌尔吉木伦河流域,继而到黄河流域,扫平群雄,定鼎中原,于公元386年建立了统治整个北中国的北魏王朝,定都山西大同。至今的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岗石窟,都是其灿烂文化的遗迹。
洞内西侧洞壁上,有一方异常光滑的平面,上面刻着字。字迹虽经年久,依稀可辨,那是一篇祭祖的祝文,宣证着这里曾是拓跋鲜卑祖先最初的居所。祝文内容与历史文献《魏书》的记载基本一致。这是1500多年前保存至今的原始档案,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不过,原件已经被保护起来,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复制的文字了。
“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
据《魏书》记载,公元443年,北魏拓跋鲜卑王朝第三代君王太武帝拓跋焘,接到北方乌洛候国使节报告,在北方密林深处中的洞穴中,发现鲜卑祖先居住过的旧墟。于是,太武帝拓跋焘派遣谒者仆射库六官和中书侍郎李敞带人,经过了四千多里路的长途跋涉。这一年的七月二十五日,终于来到了东北方的大鲜卑山之中,在先祖的石室旧墟前,按照王朝所定的最高祭礼,供奉马牛羊三牲,在祈祷声中,举行了庄严隆重的祭天祭祖大典。又把祝文刻在洞内石壁之上。
日升月落,桦木在山中继续生长,时光在人间继续流转,几个十年之后,君王老去,几个百年之后,皇朝湮灭,而战乱从来不肯停歇。到了最后,所有的痕迹与线索都消失了,只剩下这201个文字,刻在石壁上、隐藏在书卷中,有如谜题。
倾听着讲解员的介绍,眼前似乎出现了拓跋鲜卑部落的先祖当年洞中野炊、议事的场面,熊熊的篝火照亮了部落首领立志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而洞外的松涛桦浪声,又好似有千军万马站在茫茫的雪原上,聆听着部落首领准备率领他们出师南迁的激昂誓言……
据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介绍,洞里的文化堆积最深达1·9米,雨水曾冲刷出陶器和打制石器,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这里一直没有进行挖掘。被一种探险者的心理膨胀着,抱着一丝发现点什么的企望,我们向洞的深处而行。洞很深,也很黑。洞壁因年代的重压涔涔地冒着冷汗,人的心情也显得压抑,似乎喘不过气来。进到50余米处忽又转弯,突然伸手不见五指,即使是强光手电筒也只依稀照见同伴的脸。在那很短很短的瞬间里,使人忽然有了一种恍惚的感觉,好像那悠远的昔日,正从每一处深暗的角落向你慢慢靠近。
令人废解的石画、壁雕确实没有找到,遗物化石什么的也没有,却在洞的深处发现了一个斜洞,曲径通幽,另是一番景致。斜洞的底部上端,东、西各有一壁龛状的小耳室。这个斜洞,可能是当时部落首领居住之地。大洞东壁上部还有一处小洞,这或许是部落存放猎品等物的仓库。
游人到此多半也就止步了,其实他们不知真正美丽的传说还在对面那座与此洞相应的山上。此山叫窟窿山,据说洞里有无数蛇蝎等动物,所以一直也没有人敢爬进去探个究竟。
相传鲜卑人南迁后,这座石洞被一只叫满盖的恶魔占据着。这只恶魔以洞为巢穴,兴妖作怪,祸害鄂伦春人。一天,有一位叫嘎仙的鄂伦春猎人,他带着弓箭来为民除害。恶魔害怕鄂伦春猎人的神箭,用一块巨石堵住洞口,藏在洞中。嘎仙不慌不忙双手举起石头,轻轻一扔,扔出四十五里,立在现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南十多里的窟窿山上。嘎仙与恶魔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铲除了恶魔。从此,鄂伦春人在这一带繁衍了起来。为了纪念勇敢的猎人嘎仙,鄂伦春人把这石洞称为嘎仙洞。
传说自然是假的,然而嘎仙洞和窟窿山确实是真的。有一点就够了,那就是嘎仙洞曾经哺育了一代鲜卑人,又记录了鲜卑怎样走出大山的历史,留给后人去思考。
站在嘎仙洞前,我不知道我还能祈求什么。此刻,山中依然有树木,河水依然清澈,山风依然清凉,空气依然湿润芳香。苍天在上,如果您愿意

转自:http://www.1736.cn/art/7143/28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