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行记之五 – 空寂的乌素图召<FONT size=3><br><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p></p></FONT></FONT></P><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日是我们在呼和浩特停留的最后一天,前一天已经购好回程的机票,下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点多起飞。机场离市中心比较近,至少我们还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在市内逗留。按计划我们早上打了个的士,去市郊西北方向的乌素图森林公园和乌素图召。</FONT></P><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P ><FONT size=3>到了森林公园我们下了车,远远望去蓊蓊郁郁的大青山就在我们眼前,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山林翠色格外鲜明耀眼。山下是大片的果园,和一片不大的湖泊。在无风的天空下,湖面倒映着天光云影,显得寂静安详。垂杨立岸,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情调。一些游船停在岸边,却没有游客。山上有市政府的宾馆,据说许多政府会议和其他活动在此举行。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许多老年人也乘公车从市里来这里登山晨练。</FONT></P><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P ><FONT size=3>考虑到时间问题,我们放弃了和大家一起登山,准备转到乌素图召方向去。一打听路才知道,原来森林公园这里属于东乌素图村,而乌素图召在西乌素图村,二者相去甚远。我们问了一些晨练的老人,他们几乎根本没有听说过乌素图召。据一个管理人员说,有一条小路近道可以通往召庙,要穿过村庄,走半个多小时。他说话的语气又不太肯定,我们非常担心迷路或走岔而耽误时间。最终决定还是回到大路上,找的士前往。一些旅游资料对这两个地方的介绍准确性太差,真是误人不浅。</FONT></P><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P ><FONT size=3>我们倒没有费太多事就在路边打到的士。车上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0</FONT>国道,十来分钟就到了西乌素图村,的士停在离召庙不远的一个山坡下,我们就下了车。向北望去,大青山下几座庙宇参差相连,空空荡荡,寂无人声,像是一片被弃置的废墟。我们向离我们最近的一座庙宇走去,山门似乎刚刚髹漆过,崭新的色彩和破败的院墙颇不协调。门前分立两座石制旗幡杆,其中一座挨着一客阴天蔽日的大树,树下有几位老者坐在墙边纳凉,并用一种好奇的目光迎接着我们的到来。</FONT></P><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P ><FONT size=3>步入山门,我们即看见一座建筑在台基上的三层阁楼,阁楼外正搭着脚手架。这是从殿内走出一位满身油灰的工人,我问他这是哪座庙,他说是法禧寺。法禧寺是乌素图召五座寺庙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建于雍正三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725)</FONT>,为乌素图召第三代活佛罗布桑旺扎勒所建。罗布桑旺扎勒擅长医术,传说该寺大殿顶铺葺的绿色琉璃瓦就是因为他治好了皇后的病而改换的。到底是那位皇后,我还没有来得及详考。罗布桑旺扎勒整理过西藏喇嘛所著《松希堪巴著经》,经文用藏文刻成,内容包括经、律、论、医、数五个方面。其中医学、数学为其精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乌素图召几代活佛都有很高医术,与此经版有密切的关系。经版据说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455</FONT>块,不知是否还藏在这座寺庙内。</FONT></P><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P ><FONT size=3>这座三层楼阁为藏式庙宇中主要建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经堂。面宽三间,殿内曾供奉药王菩萨,而现在则堆满了各种维修材料。我沿着木梯登上二楼,二楼也空空如也,遍地都是维修工具和尘灰。下墙有两块壁板上,留有两首七绝的墨迹,其中一首写道:“邀友三人游旧地,古刹苍松步龙梯。眼下你我皆欢笑,不知明日谁分离。”题为“游旧地。”落款为:“糖家大院,七七、五、四,马周许。”七七年,文革刚结束不久。观其语词鄙俗,平仄不通,恐是哪个乡村秀才的手笔。</FONT></P><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P ><FONT size=3>法禧寺规模不大,布局紧凑。经堂后是一个不大的院落。院中有一棵老桑树,枝叶繁茂,几乎覆盖了整个院落。按照汉族习惯,家中一般不栽种桑树,嫌“桑”“丧”谐音不吉利。或许因为蒙人不讲究,或许因为是寺庙宇的缘故。院后有一排单层建筑,按照汉族寺庙的布局应该是藏经阁,目前好像有人居住,可能是看守寺庙的人,台阶下有一个鸡笼,养了不少鸡。</FONT></P><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P ><FONT size=3>根据一些介绍,法禧寺西面的那座寺庙应该是罗汉寺,但大门紧闭,村民告诉我们现在那里是佛教学校,所以不开门。我们只好折向南面的两座寺庙,即庆缘寺和长寿寺。这两寺庙相邻并排而立,院墙中间形成一条胡同。胡同中一位老者,步履蹒跚的向我们走来,走到我面前突然停下来,口齿不清地问道,你们看了北面的庙了吗?我回答,您说的是罗汉寺吗,去过了,但关着门呢。老者摇摇头说,不是,罗汉寺后面还有一座庙。我知道,他说的是广寿寺,在罗汉寺北的山坡上。便回答,不是已毁掉了吗?老者惊奇的看着我,缓缓地说,是啊,可惜啊,那是最大最漂亮的一座,文革时候被拆掉了。难道老者是要我们去看一看那里的废墟吗?我有些茫然,只好道了声谢,老者似乎也没听见,继续向我们相反方向慢腾腾走去。广寿寺,原名为察硌尔建木寺,据说初建于明隆庆年间,是乌素图召最早的一座寺院。<p></p></FONT></P><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P ><FONT size=3>我们从侧门拐进东边的长寿寺,门口一间厢房里坐着一个小伙子,一言不发看了我们一眼,就低下头继续忙手上的事。前面有一座形式别致的殿堂。前部与一般召庙相同,是三开间的双层前廊,后部是两重檐互相叠落在一起的歇山顶殿堂。廊前的两条绳索上悬挂着退色的彩旗。大殿内满是尘埃,空无一人,但一盏油灯却亮着。殿堂前是一座空阔的院落,我们向南穿过天王殿,走下高高的石阶,出了山门。</FONT></P><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P ><FONT size=3>庆缘寺就在长寿寺的西面,两座寺庙的山门共同面向一片开阔的山坡,站在山坡上可以眺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0</FONT>国道和呼包高速公路。庆缘寺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97)</FONT>,是一座完全由蒙古工匠自行设计、施工的寺院,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由游方喇嘛萨木腾阿斯尔所募建。大经堂为汉藏结合式,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建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米多高的平台上,前有广阔的庭院,背靠青山,气势壮观。阁楼的窗棂上,破碎的窗纸在风中窸窸索索地飘动。殿堂内倒是非常整洁,楹柱和墙壁上悬挂着许多精美的唐卡,空空殿堂内整齐摆放着坐垫,高高的法座,一尘不染,彩色的幢幡,从天花板一直垂到地面。看来这是一座正在被使用的佛殿。庆缘寺是五座寺庙中最大的一座,而后院目前被一佛教学校占用,我们不得其门而入。</FONT></P><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P ><FONT size=3>乌素图召现存的这四所寺院各有院墙环绕,互为近邻。院墙有的裸露出泥坯,有的用红砖垒砌,恐怕已不是当年的旧貌。大概因为还在修缮的缘故,乌素图召还没有对外开放,也就没有门票的问题,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乌素图,蒙语意为“有水的地方”,但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干涸的河沟。一个多小时的游览中,除了村民,我们没有碰上一个游客。这种宁静和冷落,似乎和市内弥漫的即将开幕的呼和浩特昭君旅游节的喧闹气氛不太相称。而这种冷落之中,似乎正蕴含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冲击着人的心灵。<p></p></FONT></P><P ><FONT size=3> <p></p></FONT></P><P ><FONT size=3>为什么不去昭君墓<p></p></FONT></P><P ><FONT size=3> <p></p></FONT></P><P ><FONT size=3>“三春白雪归青冢,”青冢的传说自唐朝就开始流传。王昭君既为匈奴宁胡阏氏,死后坟墓自当从胡俗,不设封土。所谓青冢,本是好事者所为。昭君墓所在地,既无封土,确切地点史无明证,凭什么断定为现有地点。成吉思汗的葬地史籍中尚有线索可寻,但至今未能查找到准确位置,何况比他还要早近八百年的王昭君。所以,在我看来,现在的昭君墓充其量不过是一座修整得比较漂亮的公园。因此,这次行程中放弃了这个景点。王昭君的历史作用不宜过分夸大,呼韩邪的亲汉之举有匈奴内部矛盾的原因,这种原因有其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p></p></FONT></P><P ><FONT size=3> <p></p></FONT></P><P ><FONT size=3>下午两点,我们乘坐酒店的免费中巴赶赴机场,结束了这次鞑靼之行。在我们走后的第二天,呼和浩特昭君旅游节就正式开幕了,整个城市将会沸腾起来,沿街的狂欢和篝火晚会等各项活动,作为市政府下达给各单位的任务,将会如期胜利举行。<p></p></FONT></P><P ><FONT size=3> <p></p></FONT></P>2006-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