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呼和浩特,我想拥抱你(转帖) |
[游记]呼和浩特,我想拥抱你(转帖) |
2008-05-22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呼和浩特,我想拥抱你(转帖) (塞上老街) 我是河北人,但很喜欢呼和浩特这座城市,因故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日,现在离开那里有段时间了。她历史悠久,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在我眼里是中国北方城市中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结合共同发展的最好的几个地方之一。呼和浩特跟是不排外的,历史上也没有什么惨案,是清白的。因为是首府,所以各种文化、各种层次、各种信仰的人聚集在一起,对人的交流和融合很有意义。呼和浩特虽然是建在草原上的一座城市,但是匈奴先人选择大青山南麓这片水草丰美的地方繁衍生息是有道理的,她北靠阴山,南临黄河,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空气很湿润,空气质量是省会城市中很好的了。可惜的是,我现在不在呼和浩特。就先从她的历史遗迹大召说起吧。 大召始建于明代,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召中有康熙的题字,并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呼和浩特的召庙很多,其中著名还有小召、五塔寺、乌素图召、巧尔其召等。大召有三绝:银佛、龙雕、壁画。达赖三世曾在此主持了银佛的“开光法会,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其内部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以及东西配殿组成,是呼和浩特市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大召内还收藏有众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其实就在大召的东面,过一条街就是小召。小召是俗称,其实叫做席力图召,又称崇福寺,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建成。我最近一次去是2006年的夏天,门票15(大召20),有学生证可以打折,士兵免费。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康熙委派在小召坐床的托音二世做了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随康熙皇帝出征协助策划,康熙西征凯旋回京时路经归化城,驻跸小召,并将弓箭、腰刀等随身之物留在小召做为纪念。后又在小召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立石碑,纪念他的胜利,同时也表彰了小召活佛有功。从此,小召在当时地位曾一度凌驾于大召之上。小召的大殿四壁用琉璃砖包镶,殿顶铜铸鎏金宝瓶、法轮、飞龙、祥鹿,与朱门彩绘相辉映,绚丽夺目,富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殿内供有明代释迦牟尼佛像。大殿前侧树立康熙御制,用蒙藏汉满四种文字镌刻的康熙征噶尔丹记功碑,是我国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最好的历史见证物。召内藏有珍贵的“甘珠尔经”和明清两代的法器法物。召东南隅有汉白玉雕砌覆钵式喇嘛塔,高约15米,塔上用彩色勾勒图案花纹及六字真言,庄严宏丽,是内蒙古现存喇嘛塔中第一巨制,结构最为完美。古殿双耳白塔,宏观壮丽。这种带两耳的白塔是全国所仅见。小召中的白塔很漂亮,塔身洁白,顶端镏金,下有五彩经幡,微风吹来幡然飘动,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令人心宁志远。里面有一座大鼓,从街上都可以看得到,估计鼓面直径超过2米,不知道是不是当代仿制而成,钟鼓以前只有迎接皇帝,达官贵人,或遇日蚀、月蚀才敲响,现在只要给钱即可上楼观望和敲钟打鼓。在小召,有一座阁很特殊,象布达拉宫,紫色墙,褐色窗格、绿色檐,并以白色相间,特别漂亮。雨季,还会看到墙体上墨绿的苔藓。据说寺庙使用的颜料都是从西藏运来的,一般都是经过悉心研磨的矿物颜料,颜色格外醒目、庄重,经久不褪。但是,小召有个特别之处,就是里面供奉有活佛,2007年自治区60年大庆,据说活佛在里面的行宫座床为来人祈福,可惜我没能去,很遗憾。小召的对面和东面一个小学的门前,都有牌楼,虽然没有大召门前的鲜艳,但却是历史真迹。小召门口还有几个当铺,上面写有“国营”二字,我很好奇,进去观看,多也是一些古玩字画,我欣赏不了的。 我认为,大召的商业气氛太浓,怀揣各种想法的人都来这里,因而看上去多少有些浮躁。因为小召的规模相对较小,很多人都忽视了。其实,小召的游人不多,宗教气息浓厚,相对安静,实在是一个好去处。我就看见一个小喇嘛从小召跑出来,披着袍子,但穿着时尚的旅游鞋,正在使用手机。据说,庙里面都有宽待,早就现代化了。小召在呼和浩特北面的草原上,还有一个夏宫,叫做“普会寺”,2004年路过时但不知道没有进去,后来我去过一次。那是专门为小召的历代活佛避暑用的,有近300多年的历史。因为规模比较小,太多的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里有好多壁画,供奉有掌管生死的神灵,卖一些香纸和宗教用品以及用柏树叶制作的佛教香料,香客很少,鲜有人知。 在呼和浩特,还有好多名胜,五塔寺很出名,在大召和小召的东面,不远,也就1公里,因有五塔而得名。塔寺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8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经文,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五塔寺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紧靠北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天文图直径1.4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我看五塔寺规模并不大,五座塔也就是不超过三层楼高,我记得在柴上学时小学美术课本里面有一张照片就是五塔寺的。后来大约2004年在五塔寺的南面修建了一个广场,叫做五塔广场,没什么意思,就是有一座古木质大门嵌在新修的水泥门楼中,孤单的伫立在广场西侧,告诉游人这里曾经是一座寺庙。那里门票要20,外国人比较多。五塔寺院子里面夏种满了丝瓜,架在院内甬道的两旁,夏天去的时候条条丝瓜更象长在葡萄架下碧绿的长茄子,别有一番情趣。 另外,在大召北面2公里,还有个清代的大概叫做和硕.格靖的公主的故居,叫做“公主府”,这位公主相当于“文成”和“昭君”,远嫁大漠,很了不起,为清康熙帝第四女。当时清朝对蒙古实行怀柔政策,将恪靖公主下嫁给喀尔喀蒙古部土谢图汗的儿子敦多布多尔济,初封为和硕公主,又封为恪靖公主,再封为固伦恪靖公主。公主府曾三迁,雍正年间(1723―1735)修建了现存的这座府第。公主府建筑5进,有大门、过厅、大厅和内院,门前立有大照壁,宅院东部有假山和池沼,恪靖公主死后葬东郊美岱村。去过呼和浩特的人应该知道,离火车站不远就是,5路公交车走3站就到,站牌就叫“公主府”,是灰色的典型的清代皇家建筑,院内古树参天,大殿高大雄伟,门票10元。游客不多。公主府据说当年占地面积很大,后来解放后建设需要,南面盖了工厂,修了公路和铁路。现在留下的是一小部分。不过后来在公主府南面过了工厂和马路,修了一个开放式的公园,叫做“公主府公园”,我去的时候桃子正在成熟,恰好刚刚下过一场雨,成熟的毛桃掉在地上,我就捡起来用矿泉水洗净吃了好几枚,虽然有一点点涩,又小,但是酸甜,有桃的原始的味道,要比老家赶会时从怀来沙城贩来的的桃味道好很多。 在大召东北面5公里的地方,有个地方叫做“将军衙署”,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区,建成于乾隆四年(1739年),清代曾有67位将军在此任职,是管辖绥远城驻防八旗、土默特,乌兰察布、伊克昭和节制宣化和大同绿旗兵事务的机构,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衙署建筑风格严谨对称,按一品封疆大吏规格建成,占地约3万平方米,共有132间房屋,门前有高大的影壁,上有“屏藩朔漠”匾额。在衙署内,东侧有浓香四溢的澄同,西南角是小花园。衙署内有绥远城将军办公复原陈列展览及绥远城满族历史概览。据说解放前规模很是了得,后来修路占去很大的地方。建筑一律青瓦灰墙。自治区97年50大庆的时候在那边修建了一座著名的立交桥,献礼用,因此不仅拆去了更多的衙署的建筑扩宽街道,而且从将军衙署的上面横空飞过,好在留下了一座照壁摆在桥底路的中央,昭示每天路过那里的人们:那照壁虽在路上,但为将军衙署的一部分,是你们把人家的院子豁开,又从人家的院子通过。如果乘坐出租车经过那里,你要求司机上立交桥,还可以俯瞰衙署全貌,院子显得郁郁葱葱,跟旁边高楼林立形成鲜明的对比。每年5月在那里举办丁香节(院子里面有几株百年丁香树),游人如织,小小院子一定很拥挤,可惜我没有机会参加。因为那座立交桥修建的时候大家以为实在是没有多大作用,好多车辆宁可从桥下走,也不愿意上桥,费劲,故当地司机多笑称该桥为“新加坡”,呵呵,新加出来的陡坡,很会揶揄。现在车辆增多,立交桥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倘若人真有在天之灵,恐怕,200多年前故在衙署里的老将军们为了边疆安宁,一生驻守边关,现在却要终日被汽车从头顶飞过,车水马龙之声想必一定打扰了老人家的休息,不能安眠。 此外,呼和浩特还有个“望月寺”,是穆斯林聚集的地方,也叫清真寺。那里卖各色点心的很多。人们都说回族的小吃做的好,我以为现在鱼目混杂,不一定就是那样。那个望月寺不收门票,但是一进门有显著的规矩写在那里,大概是不许女人穿裙子,男人不许穿短裤进去,至于吊带不记得是不是写在上面明令禁止,因为那是很久以前写在上面的规矩,只是每年粉刷的时候,才显得象新写的一样。进出那里的信教群众多是回族,妇女用纱巾包头但不见遮面,身披一色长袍(裙);男的头戴一白色的小帽,帽子花纹的图案和颜色可以显示主人的信仰程度。那里的羊肉牛肉驼肉陷饼很好吃(切记不要问有没有猪肉陷的,小心被劈,哈哈),价钱也不贵,还有各色果脯也不错,他们做的板栗和羊头也行,叫卖声很特别,我是听不懂的。各色点心还可以,价钱很贵,我买来尝尝,觉得不值,我从小就喜欢吃的一种点心叫“燎花儿”,那边似乎没有卖的,但是老家有。其实那些花样繁多的“焙子”就很可口了,能够代表他们的面点手艺,用料、做法、烤制过程都与柴不同,味道口感已经很不错了,关键是价格还便宜,从几毛到2块钱不等,很爽的,在老家是吃不到的。 说到吃,还有个好去处,叫“麦香村”,就在大召出来往东的那条大南街往北500米路东,是一家百年老店,属于清代建筑,里面装修的金壁辉煌,据说每天客人都满满的,散客需要等候位置才行。店有两层,在外面的第二层上书有“百年老店,历久弥新”几个大字。这个店从呼和浩特火车站打车,估计不会超过10块钱。里面的烧麦(羊肉陷薄皮蒸包,老家好像没见过,张家口的红旗楼那边好多)在呼和浩特市相当出名,别的地方一斤30到50元,那里据说现在已经涨到180元一斤了,呵呵,不过我吃1两就够了,8个。那个店旁边的耳房也是古建筑,我记着分别是挂着“中国农业银行招牌”的单间银行,还有一个卖自行车的商号,记忆最深的是古建筑商号上挂一自行车,招牌上写的“国营”二字,格外醒目,我想都21世纪了,自行车店还要国营,呵呵。 在呼和浩特南面10多公里的的地方有个桃花乡,那里有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青冢,也就是昭君墓,人家王昭君从湖北秭归远嫁大漠边陲,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在里面,我怕说不好,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将来有机会再详细的说,老家的人要有机会路过那里,要去看看。有趟列车1483次,从呼和浩特开往湖北汉口,路过我的老家要停2分钟,所以我经常乘坐这趟车,可惜现在很少有机会了。那趟列车别名就叫做:昭君号。哈哈 在呼和浩特城市的东面15公里的地方,有座很出名的塔,旁边就是飞机场,浑身洁白,也叫“白塔”,里面跟华严经有关,具体不太了解。坐飞机去过呼和浩特的人应该知道,那个机场就叫做“白塔机场”,比较出名。 呼和浩特还有许多值得去的地方,如“乌兰夫”纪念馆、“12.14英雄群体纪念碑”内蒙博物馆旧址“、“蒙牛的和林格尔盛乐园区”、“如意广场”、归绥城旧址、旧党委,还有青城公园里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包钢炼出的第一炉铁水铸成的50多吨的纪念钢锭,还有鼓楼立交桥南马神庙街附近的教堂(上学时英语老师告诉我们平安夜去那里会好的),还有后巧报的社戏,还有大台的新村,还有农大的苗圃,等等,不一定有多么壮观,但可以领略下呼和浩特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下草原人民从历史到现在的变迁,看看西部游牧民族的生活风俗。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关内见不到的。 在大召和小召的四周,就是清末留下来的古民居,现在还住着不少人,跟老家民主小学和胜利小学、实验小学附近的居民相似,那就是小四合院住满了好多人,只是人家房子高大一些,结实一些,可以看出原来主人的身份和家庭曾经的显赫,据说多是“晋商”建造,还可以看见100多年的木门和被车辙压出两道深壕的石门槛。那里偶尔夹杂着伊斯兰的清真寺和回民,但主要是汉族。在这些居民区西面有一条河叫做“扎达盖河”,经过治理已经由排污沟变成了清水河,但是离史书记载的扎达盖河“与黄河相通,可以载舟”的风貌相比还甚远,不过我区看时,河里管理处放养的鱼苗,已经长大,悠闲的游在长满水草的河里,还有当地人在偷偷钓鱼、南方民工下网捉鱼呢。其实,若在夏天的多云的天气漫步在这样的居民区,撑一把遮阳的伞,走在迂回蜿蜒的小巷间,踩在旧的石板路上,看着别具一格的街道名牌(我记着有东尚义街、一家巷、珍珠泉街、姑子板巷等等),就会想象到200年前走过这些小巷的游着水蛇腰的美丽女子、小脚太太,抱着布老虎跑过街道的晋商后裔的小儿子,赶着马车做生意回来的商人,走街串巷吆喝买卖的杂货郎,再加上扎达盖河上静静的飘过黄河里来的小帆船,泊在岸边,伙计们正卸下运自山西的一坛一坛的陈醋,是多么的安宁、祥和。
|
转自:http://wangyuwopashei.blog.163.com/blog/static/14539312008111737109153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