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内蒙古旅游全攻略——席力图召介绍 |
[游记]内蒙古旅游全攻略——席力图召介绍 |
2007-10-13 51766.com |
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 席力图召位于绥远省归绥旧城石头巷,在明代原是一座小庙。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席力图一世呼图克图希体图噶,深谙佛典,精通蒙、藏、汉文,备受当时顺义王阿勒坦汗推崇,故召中香火日盛。 呼图克图意为化身,清朝常以此封号授予蒙藏地区佛教上层大活佛。达赖喇嘛四辈幼年时曾从希体图噶学习经典,1602年(明万历30年)由他护送回藏坐床。相传希体图噶曾坐在达赖喇嘛的法座上,藏语称法座为“席力图”。 他从西藏归来后,便改召名为席力图召。1688年(清康熙27年),席力图召已扩建有“金碧夺目、广厦七楹”的殿堂。其后又大事修缮,始具现在的规模。当时正值康熙皇帝西征回师,驻跸于绥远城,御赐此召经典、念珠、弓失、甲胄、宝刀等,并命汉名为延寿寺。 席力图召 席力图召大经堂 席力图召寺内大殿东侧,鼓楼、广场东面的汉白玉石塔,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它全用白石雕刻垒砌而成,通高约15米,石塔基座用石条砌成方坛,四面有阶梯可登。方坛上面为方形束腰座,束腰部分刻出火焰、金刚杵、狮等图案花纹,四角立圆柱,上呈阶梯状座身,分五级逐步内收,最下一级刻图案花纹,以上各级刻梵文六字真言。覆钵为宽肩型,周围饰以缨络,南面正中砌出火焰形佛龛。覆钵上面的塔刹,用石刻出十三相轮,再覆以铜制星月和宝盖。白色石料的塔身上,纹饰都用五彩,色调对比鲜明,显得格外光彩夺目,不愧为我国北方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和清代覆钵式塔的代表作。 席力图召有四个附属寺院:广寿寺(在东乌素图村老园子西),永安寺(又称哈达召,在大青山后达茂旗)、普会寺(在达茂旗锡拉木伦,即召河)、延禧寺(又称巧尔齐召,在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十家街),均建于康熙年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抵抗沙俄侵略,西征凯旋回军路经呼和浩特,康熙皇帝驻跸此召。当时的席力图四世为康席帝举行名为“皇图永固,圣寿无疆”诵经法会,康熙御赐《唐古特经》一部,《药王经》一部,还有珊瑚数珠,红珠宝石。又因席力图召的大殿正在此时新建落成,于是赐寺名为延寿寺,并在寺内立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征噶尔丹记功碑,立于召内殿前,兼以表扬席力图四世对清廷的功绩。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午),因席力图五世与清廷保持密切联系,被授封为掌印札萨克达喇嘛,总理“归化城”喇嘛教务。当时的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实权很大,可以直接上奏清朝皇帝。席力图活佛既累代掌印,召中权力更为集中。由于财力也比较雄厚,在清代后期,仍有增修。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还曾经重修殿基,增高数尺。十分可惜的是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席力图召发生火灾,将庙仓及葛根住所几乎全部烧毁,召遂大破。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加以重修后,较以前更加壮丽,便是今天席力图召的外观。 席力图召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几次进行修葺彩画,已成为重要名胜古迹之一。
|
转自: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690976.html35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