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南游记之丽江篇

[游记]云南游记之丽江篇

2007-07-16    shanglu.org

丽江古城
1月28日,地点:丽江,天气:晴好
1.古城简介
自春城昆明西去,翻越滇西北层叠的高山深谷,一块明丽的平坝跃入眼帘,坝上阡陌纵横,瓦屋密布,巨大屏障玉龙雪山傲然挺立,这便是近年来引起世人瞩目的丽江古城。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县城,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则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千百年的悠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作,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园。
丽江县城大研镇在1997年12月与山西的平遥古城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已经与雅典、京都、巴黎、比萨、威尼斯这些伟大的城市一道名垂青史。这是一个在边远的中国西部金沙江畔,玉龙雪山下,缓慢而古老的城镇。
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孔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邑聚扩展,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蒙古太子忽必烈(后为元世祖)南征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
2.进入古城
古城入口处有一个很大的水车,看着水车不停地转和听着哗华的水声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古城的奇特了。古城的水是贯穿全程始终的,而这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城东北的黑龙潭的泉水给古城带来了水的灵动。顺流而下就是进入古城深处;逆流而上就是走出古城了。这穿过古城的水系令人惊叹,我们沿着河流走着,处处都是一幅逐水而居,城随水生的美丽画卷。这样的天空下,这样的小桥流水旁,有山、有水、有人生活在其中。主街傍河,小巷临渠,家家依水,户户小桥。
走进丽江彩石铺成的古老街道,漫游镇北商业中心四方街,便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门前架桥,或屋后有溪,街头巷尾无数涓涓细流,穿墙绕户蜿蜒而去。觅踪寻源,原来这股股清流都来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之水。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纳西族禁止向水源、河中丢垃圾、废物、吐口水,洗屎布等;禁止破坏、诸塞水源,及砍伐水边的树木。不能在长辈面前说脏话丑话。在屋内,不能坐在门槛上,不能闯入产妇房间,孕妇也不能进入新房。不能向米塘内吐口水。所以我们今天来到古城中会看到古城中的水还是那么清澈干净。
大研古城与众不同的是,既为城却一无城门,二无城墙,这是与任何古城都不同的。据说,这是因为明代土司姓木,木加框被围则是“困”,故而避之不筑城墙
这是一座与大地肌肤相亲的城。它拒绝新世界流行的钢筋水泥,坚持着在传统中获得的栖居方式、美学风尚和与此相依为命的日常生活。他们用泉水、泥土、石头和树木建造了城。所有的房屋全是土木结构,用手工建造,门窗栏栋、斗拱飞檐等的表面大都雕刻着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花纹木条。城市就是座公园,小桥流水、树木花朵。耳闻玉笛暗飞声或黄鹂鸣翠柳;目睹温良恭俭让的老人、忙忙碌碌的妇女、手抱卷轴的儒者、提鸟笼的人在桥上悠悠而过。这一切都是和穆、亲切与柔软的感觉。
这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邦。它的各种功能无不显示出它仅仅是为人的栖居这一目的而建造的。它与中国古代那种普遍的有城墙的城市不同;除了木氏土司的王府四周有墙外,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通过街道、小路、巷子、田野甚至山上的羊肠小道进入这个城市。一个日日夜夜在淙淙作响的城,它并不是像威尼斯建筑在水上的城市。大研镇的水路,是经过设计用人工挖掘的。原始的河流只有一条,就是穿城而过的中河,从中河又人工开发出西河和东河,分为三支,像一棵大树的主干和两个支干。从它们又生出无数的小渠、小溪,小的水系,穿过千家万户的门前屋后,像血管一样把这个城联系起来。过去,居民们甚至可以直接饮用这泉水。有的人家就建立在河上,弯下腰就可以舀水到厨房的大锅里,脱下鞋就可以把脚泡在流水间。
在街面上,经常可以看见一个个不起眼的小门,夹在铺面之间,门口坐着一位纳西老太太,猜想身后的门里面不过是个陋室罢了,但跟着老太太往里走,一阵曲径通幽,进入一个阳光明媚的花园,堂堂正正的三方一照壁。庭院中盛开着牡丹、山茶、玫瑰,叶子上停着蝴蝶。大研镇的每一个宅院都是一个花园,五色石镶嵌的天井里坐着漂亮的黄犬,檐柱上贴着对联出于唐诗中的句子。门上窗上梁上都刻着浮雕;犹如宫殿。大研镇的建筑精华都藏在这些其貌不扬的陋巷里。在这些巷子里会发现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死掉的那

转自:http://www.shanglu.org/note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02126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