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几天,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故地重游,这也是我自喀喇沁亲王府经过数年大规模的封闭式维修对外开放后的第一次游览。 20多岁的年轻姑娘,旅游专业毕业,别看年纪小,懂的还真不少。据她介绍,选择在这里建造王府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很多次的选址才最终定在这里,原因是这里的风水太好了。到过喀喇沁亲王府的人都知道,王府背靠着三进的大山,第一道山最低,长满了柏树,称为“柏山”;第二道山峰略高,从高处看极像一枚大印,称为“印山”;第三道山峰最高,海拔在1500米以上,山峰呈梯形,中间有一块巨大的白色石头,远远望去酷似一顶官帽。所以说此山形象地寓示着王爷手持大印镇守着辽阔的草原。而王府的前面是18个山峰,象征着18罗汉,山下的锡伯河水恰似玉带一般晶莹剔透。她的说法尽管有些迷信,但似乎又有些道理,记得我们这些游人当时还给导游小郎起了个外号“小狼仙”呢。 1679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晋亲王品级后,又在郡王府基础上扩建为亲王府邸。喀喇沁王府原占地面积300多亩,相当于北京故宫的3分之一,现仅存2.98万平方米,由5进22幢正堂、配房和厢房构成连续四合院式格局构成。由于亲王府在文革时作为学校使用而被幸运地保留到了下来。至今已历经300余载,成为那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14代亲王贡桑诺尔布的全身铜像。铜像纯铜打造,全身戎装站姿,腰挎大刀,威风凛凛。基座上由贡王的侄子、原赤峰市政协副主席苏赫亲笔题的贡桑格尔布几个大字,显得庄重质朴。府内除了府们、轿厅、回事处、议事厅、承庆楼、王爷及福晋居室等主要景点以外,还开辟了“喀喇沁亲王府历史陈列”、“书画陈列”、“喀喇沁亲王府复原陈列”、“王府校史陈列”等展室,珍藏了喀喇沁王府传世文物精品百余件。值得一提的是,王爷的办公地点--议事厅,其格局与故宫太和殿相似,就是不如太和殿大和豪华。这也体现了上行下效的历史渊源。 14世(也是末代)札萨克亲王贡桑诺尔布。历史上,凡是末代帝王将相,不是不学无术之徒,就是昏庸无道之辈,鲜有出类拔萃的人物。但这个贡王却是特例。他虽然生在清王朝覆灭的前夜,社会动荡不安,国事风雨飘摇。但他为谋求民族的振兴和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呕心沥血,身体力行,兴办教育、推行旗政新举措,创造了振清代蒙族经济、文化的十项第一,使他成为历代诸王中最有成就者和塞外蒙古诸部的翘楚。他在民国政府蒙藏院总裁的职位上长达十六年之久,成为蒙古王公中的领袖人物;并作为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代表成为国民党中央首批九人理事之一。他竭力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在王府博物馆里有一张贡王参加外国使节的照片上,他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