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南游记』丽江 盛名下的流失

[游记]『云南游记』丽江 盛名下的流失

2007-07-16    51766.com

“许多世界文化遗产,实际上只是一座座古代建筑的空壳,曾经存在于其中的日常生活已经完全消亡,但大研镇却是一座活着的城市,她的建筑,她的相濡以沫的日常生活,她的美丽、勤劳、保守的母亲。

在今天,大研镇的生活世界已经不像往日那样,被视为周围世界中的一个杰出的栖居典范了。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在大研镇的纳西古乐队里,精通古曲的演奏者,而且正在以平均每年一人的速度死去;旧日的手工作坊后继乏人;许多宅院人去楼空,只是老人在看守,年轻人向往‘日日新’的生活,远走他乡。兜售伪民俗的商贩乘虚而入,已经蚕食了城邦的许多店铺,很可能有一日,这个城市只剩下一种工艺,就是大批地生产那种不伦不类的旅游工艺品。……”

——于坚《幸存之城——丽江大研镇》

一位游客今年5月去丽江旅游回来以后,对友人表示今后再也不想去丽江了!这位游客自上世纪90年代初每隔一两年就要去一趟丽江,加起来去丽江已经不下10回。他说:“我喜欢呆在古城里闲闲地坐着,看湛蓝的天空、看纳西阿妈不紧不慢地穿过小巷、看纳西人家如何养花弄草,但现在古城里几乎看不到当地人了,小巷里蝗虫般挤满了旅游者,这浓烈的商业气息令我感到厌恶和心烦,我向往的那份恬淡与自然再也找不到。所以我不再去丽江。”

一位网友在论坛上说:“丽江古城确实已被外乡人占据, 而成了‘四不像’, 商业气氛太浓了。唯一可以领略古城风采的倒是离丽江古城不远的束河镇,但是我担心,要不了多久,这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会重复丽江同样的命运。”

丽江,这个盛名如日中天的 “最适合发呆的小资天堂”,正在受到旅游日渐商业化和纳西文化的流失的批评和置疑,这当中除了游客,还包括文化学者、旅游专家。

在云南旅游城市中,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丽江这样在极短时间迅速扬名,并集数项“荣誉”于一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首、“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小城市”之一,,等等。

据悉,“丽江古城”是全世界第一个以“常民生活空间”成为世界遗产的。而现在,古城里数百年来相濡以沫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正在渐渐流失。大量的古屋被外地商贩租用,许多当地人则搬到了远离古城的新区。古城的店铺全是操着全国各地口音的商贩,卖的是全国旅游景区几乎雷同的旅游商品,小巷里导游们挥着小旗像赶鸭子般催促着游客,赶一个又一个的购物店,热闹而嘈杂。

在某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个数百年来坚守着自己的传统的古城不知会不会发出一声寂寥的叹息:“大石桥上闲谈的阿妈们,小巷里拉二胡唱调子的大爹,我所熟知的你们都去了哪里?”。

幸运之城

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文化精神,是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核心竞争力。丽江,因为她独特的文化气质而脱颖而出。

这个老城的确是幸运的。在经历了多次地震(自1474年以来)之后依然幸存,而最近的一次7级大地震(1996年)促成了她的迅速出名,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丽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后,游客慕名而来,商贩蜂拥而至,名气迅速上升。

丽江古城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800多年来,她与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古老村庄自然和谐,浑然一体,独具特色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决定了她在当时中国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乃至世界名城中的地位。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也许是考验,也许是好事多磨。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经历了一个极大的波折。

申报负责人之一丽江东巴博物馆馆长李锡回忆,正当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基础工作刚启动,1996年2月3日,一场历史上最惨重的7.0级大地震突然袭来,而震后的第18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员将到古城进行考察。这使得李锡他们焦急万分,于是他们重新做了精心的计划,希望联合国官员既能看到古城的精华,也看到古城急需保护的严峻形势。最后,联合国官员考察后认为,古城虽然遭受严重地震损伤,但是代表古城的精髓依在,整体格局,水系风貌、人文景观依然完好。并认为,极少有丽江古城类似的民居建筑群平民文化,丽江古城是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中的空白。

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依山就水而建的丽江古城,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居住在城里的纳西人和他的文化是这个古城的灵魂和价值所在。

古城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其中还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但传统的手工业产品正在被便捷的流水线机器生产的产品所取代。就像一些街边,身穿民族服装的妇女在装模作样地绣花,其实是在以更巧妙地方式在兜售从商贸市场批发来的机器绣品。

“世界的丽江”营销中

丽江提出要打造“世界的丽江”,所有的旅游规划和实施都在围绕这个主题来运营。丽江希望成为世界的焦点。

在谋划丽江的“十一五”规划中,市委书记和自兴说:“丽江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品牌,市委、市政府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精心呵护丽江品牌,不断提升丽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把丽江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

事实上,丽江已经开始在国内和世界各地营销“世界的丽江”。

几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用几把普普通通的民间乐器,演奏出了文化品牌“纳西古乐”、“东巴乐舞”。这种来源于民间自娱自乐的演奏形式成为打造“世界的丽江”的品牌标志之一。在宣科先生的带领下,纳西古乐会分别到英、美、法、意、德、日、挪威等10多个国家演出,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另外,东巴古籍文献也被列入了世界记忆遗产。

2005年9月,丽江市政府率队到美国“推销丽江”,并向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中心捐赠了100卷《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人正是通过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的文章、照片和研究著作对中国西部特别是丽江有了初步了解。

2005年12月16日,丽江古城内举行电影《千里走单骑》首映式,这部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主演的电影再次把全球媒体的镜头引向丽江。丽江也引起美国好莱坞的注意,到丽江考察、洽谈合作事宜的团体络绎不绝。 从《纳西古乐》到《丽水金沙》、《千里走单骑》、《丽江 印象》等本土影视歌舞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内涵,被称为“民族文化和旅游对接”的“丽江现象”, “世界文化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

今年5月,在瑞士冰川公园里举行了一个特殊的仪式:一块重达560公斤采自玉龙雪山的纪念石落户于此。丽江市市长张祖林,瑞士联邦议员,瓦莱州常务副州长辛南确定了双方今后的合作意向,双方都认为合作将取得双赢的效果。在三年前,一块重达700多公斤采自马特宏峰的纪念石放置在中国的玉龙雪山。去年瑞士马特宏风情园也在丽江落成了,成为向广大游客展示瑞士风光和瓦莱风情的场所。同时,双方确定了五年内互派旅游、经济代表团的意向。

2005年,丽江接待游客404.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58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8万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全市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6%。

据初步统计,丽江市城镇实现的gdp已占全市总数的70%,旅游业的总产值已占丽江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6.5%,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税收已占整个财政收入的46%,占居“半壁江山”,以古城品牌为核心的丽江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的旅游和世界上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纳西文化正在被“空心化”

当丽江在向国际著名文化旅游城市冲刺时,古城里纳西文化流失的危机在这个城市悄然降临。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博士指出,古城里的纳西文化正在被“空心化”。

杨振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规划理念问题和前期管理的失控,旅游房地产开发大肆泛滥,过度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外来移民代替了当地纳西居民,成为古城内的主体居民;而古城的纳西人将住房和铺面租给外来移民经营,自己纷纷外迁,使纳西人和纳西文化“边缘化”。而这些正在流失的日常纳西文化正是旅游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目前的状况仅仅是危机的开始,” 杨振之认为,“丽江古城由三大古镇构成: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束河古镇是大研古镇的原版,而白沙古镇又是束河古镇的原版,反映了纳西人从高山峡谷向丽江盆地迁徙的历程。目前游客最集中的是大研古镇,大研古镇每年接待的游客近400万人次。现在大研古镇的纳西文化已经被“空心化”了,束河和白沙还保留着纳西人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民族文化。但是从我掌握的情况看,当地政府对束河古镇、白沙古镇并无特别的保护计划,而是将其作为丽江古城深度开发的后续旅游资源来看待。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出两年,束河古镇就会变成现在的大研古镇,再过几年白沙古镇又会重蹈覆辙,致使纳西文化在丽江古城的文化根基丧失殆尽。”

丽江古城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杨振之借用西方社会学“前台、后台”的理论,创新地提出了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这一模式可从深层次上解决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保护的矛盾冲突。所谓“前台”,是旅游目的地居民展示、表演的舞台空间,游客在这里与当地居民互动,其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不让前台的商业浪潮席卷整个旅游地,需要设置一道屏障,那就是“帷幕”。帷幕区是为保护后台起过渡和缓冲作用的。在帷幕区也要发展旅游,但开发规模受到限制,进入的游客较少,商业化程度受到控制。而“后台”是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核心区,应保留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不为发展旅游业对产业结构作重大调整,一般情况下秘不示人,只有极少数特殊的人才能进入。

他认为,丽江古城发展旅游业,是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典型案例。如果用“前台、帷幕、后台”的开发模式,大研古镇每年的直接旅游收入,完全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补偿束河、白沙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出的牺牲。所以,在束河适当开发旅游业,在白沙限制开发旅游业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政策的缺失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人类学家杨福泉教授曾作《盛名下的忧思》一文,为丽江本土文化正在被千篇一律的工业文化和都市文化所蚕食而深感忧患。现在他又把这篇文章放到了他的博客上。

杨福泉说,纳西这一古老民族,丽江这一文化名城,和很多民族一样,面临着如何避免最终趋同于千篇一律的都市文化、工业文化或为大文化所同化的命运之考验。

旅游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旅游业的操作模式主要是大众旅游,它是以被过分商业化了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游客的兴趣而驱使发展的,而外来的投资者的投资并不是指向少数民族文化的。杨福泉在研究了丽江大众旅游业后,提出了现行大众旅游运营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一是缺乏有效的政策控制和对旅游者行为的监督,及对当地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的负面影响的控制和监督; 二是缺乏政策去提高当地社区可持续旅游发展管理的能力。在以制度和政策为导向的大众旅游的环境中,基于社区的、具有文化蕴涵的和生态可持续的旅游面临着许多挑战。

盛名下的压力

丽江古城在如日中天的盛名之下,自身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城核心区商业气息日趋浓厚,外来客商不断增多,民族文化不同程度受到冲击,经营门店为招揽顾客,各种招牌林立,破坏了丽江古城古朴、典雅的氛围,带有现代气息的商铺与古城古朴、宁静的氛围形成强烈反差。据古城管委会初步统计,该古城内有经营户达1300多户,其中餐饮店144户,各种酒店客栈146户。

十届全国人大会议的代表和全国政协十届会议的委员抨击世界遗产“重申报轻保护”,引起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管理者们的深思。

针对“丽江古城被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破坏了生态平衡”等存在的问题,当地有关部门决定对古城核心区内的经营活动(包括客栈)实行总量控制,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商业店铺,对现有经营店铺的数量和规模要逐步压缩。

在古城内经营的音像、珠宝玉器、歌舞厅、卡拉ok、网吧、桑拿按摩室、足浴按摩及美容厅、现代服装等影响丽江古城风貌的项目,逐步迁出古城。同时,对经营商品分别以旅游工艺品、民族文化产品、民族手工铜银制品等实行分街道巷段相对归行划市,从业人员必须着民族服装上岗。经营铺面的装修必须保持古城古朴风格,其柜台、店内的设置,要求与古城风貌相协调。禁止在古城内安装太阳能,临街面禁止采用不协调灯具等等。

今年4月4日,丽江市纳西东巴文化传承协会首届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东巴文化正在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利用,一些外地企业乘丽江旅游产业的崛起和世界知名度的提高,进军丽江旅游市场,并打着东巴文化的牌子,一些未有东巴知识的人穿上东巴服就成了东巴,对游客形成了一种欺骗,对东巴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展示及树立东巴文化品牌极为不利。因此,有关专家在会上提出,为东巴“正名”,开展东巴学位评定,提倡在旅游企业内东巴持学位证上岗,让伪文化在旅游市场难以立足。

尽管各方力量似乎都在还原一个原来的古城,但这种力量似乎仍然缺少一个铿锵有力的依靠。事实是,大量的外乡人已经占据今后还将占据古城,许多原著民的居住和生活

关于丽江: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古城融合了纳西、白、藏、汉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千百年的悠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作,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园。目前,城内保存着大片明清时的民宅,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城内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

四方街为古城中心,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开头而建。这里是历代集市中心,每日万头躜动,热闹非常。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东南西北四郊,又从主街岔出从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来自玉河,河至镇产双石桥,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随街绕巷,穿墙过屋。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扬”的独特风貌。来到这里,倏然感受到“东方威尼斯”的韵味。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

束河古镇

当年徐霞客游历至此,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称。由此可见,早在明代,这里就是丽江的重要集镇了。

束河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被称为清泉之乡。束河民居建筑群的民居房舍错落有致。束河街头有一潭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从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村庄中心有长33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街,与古城四方街一样可以引水冲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还能照见往日的繁华。

束河曾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

如今,倘佯于龙泉之畔,漫步于束河古街,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作为大研古城周边民居建筑的束

转自: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429439.html37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