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零度青衣丽江游记 |
[游记]零度青衣丽江游记 |
2007-07-16 zhiji.com |
俗话说:“婚姻如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我对结婚与离婚没有切身的感受,对其认识仅限于从鞋子开始,然而与鞋子的亲密接触却是历史悠久,将近三十年-------我们党中央提倡的改革开放也就是五十年不变而已------以这三十年的穿鞋经验,出差或旅游,拖鞋是行李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在陌生的地方感受到亲切气息,就如合脚的婚姻。由拖鞋延伸下来,其他用品也带了不少,衣服倒是没了空间,我安慰自己说云南与南宁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相距不远,气候理应差不多,不用担心。而此行的最初目的是考试。 此时是2003年十月的金秋时节,天高云淡。 到了昆明后直接入往郊外的某学校招待所。昆明地势较高,另一大特征是山多路陡,在公路边下了车,拖着行李爬到半山腰还见不到校门,看到校门后目测不到山脚下的公路。这个学校醒得早,我们一行人起得晚,赶不上学校早起的时间,跟着早餐一起迟到,每天早上只有下到山脚下的早点店解决,一个来回,等于爬过一个山头,回到学校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回来的路上有辆小车和我们比赛爬坡,轰轰咙咙怒吼着眼看快到门口了,突然间断了气,卡在那里不动。我们一行人站在一旁看着,替它担心。还好没有真的断掉这口气,仅是做半坡起步的演习,歇了一下,接着再吼,终于顺利开入校门口。看来,这个坡是该校的一个标志,校门轻易进不去,对人对车,都是一种考验。 学校小尔简,除了那段长长的陡坡,校内外没有可让师生们引以为毫的地方,像小学生的练习本看一眼即可预览完毕。整个学校的另一处点睛之作是招待所后面的后花园中心有一个观鱼池。学校领导觉得昆明的山不够多,在鱼池内补充了一个全世界都一样的假山,气壮如牛地占住了鱼池的绝对面积,池水深可没脚,看不到一条鱼,想必是学校离山脚下的菜场相距甚远,被半夜饿醒的学生摸去吃了。这个后花园没有什么花,树有一些,园丁把树当花般爱惜,修剪得还算漂亮。秋天的颜色染到了树叶上,像枫叶,满树都是红的黄的叶子,在风中沙沙地响。除了风过的声音,隐约可以听到远远的山脚下传来车来车往的急驰音,相当安静。观鱼池白天用途不大,到了晚上才派上用场------鱼池边有人影在晃,远看一个人,近看是两个,正在为这个花园制造着浪漫气氛。 为了适应环境,我们提前两天出发,不料还是比别人晚到了两天,楼上的房间已全部住满,仅剩有一楼的空房。山上树木繁密,房间内潮湿冰冷的凉意让人不由自主加衣御寒。心想这样的温度蚊子应该绝迹了。然而未必,这些本地产的蚊子祖辈凉快惯了,耐寒,可称得上是岁寒三友之一,这点温度对它来说不算什么!熄灯不久,它就开始嗡嗡嗡地自由飞翔。由于前一晚在火车上过夜,咣啷咣啷的晃动声一夜未能成眠,此刻迷迷糊糊听到嗡嗡声响,以为是对前夜火车残存的记忆,被盯醒后才感觉是有蚊子。我困得想忘掉一切,翻了个身,不予理会。据说吃苹果东咬一口西咬一口的男人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那么这个蚊子该是只不负责任的蚊子,它盯了一处未过瘾,飞一阵又盯一阵,没有规律,还在耳边哼个不停,我闭着眼睛伸出一只手,在耳边对着空气虚虚地乱抓几下应付着,不起什么作用,蚊子毫发无损,照飞不误,几个回合下来,睡意全无而蚊子未轻言再见。眼看整晚的安宁被破坏了,也许还不仅是一只,最终忍无可忍,愤愤起身开灯,意欲将其一举殂灭。不料这蚊子虽生在深山老林,却熟知毛泽东一整套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以弱胜强的迂回战术,灯光一亮,房间变得十分安静,影都不见一个。等了一阵,不见声响,对自己起了疑心,以为是心理上的错觉,关灯倒头再睡。那蚊子感觉细腻触觉敏锐,知道那人准备睡着了,又飞了出来,嗡嗡声在耳边时近进远,如丝般坚韧,不绝于耳。当时对睡眠的渴求可以用绝望一词来形容,我绝望地跳下床,发誓挖地三尺也要把那该死的蚊了找出来,此刻是敌暗我明,不知它用了什么障眼法,隐藏在哪个黑暗角落。我前前后后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寻个遍,可以说淘金都没有此刻的认真细致负责,翻了几遍竟毫无结果。如此折腾好久,疲惫不堪,要倒头再睡已没有关灯的勇气。下半夜的睡眠如同我这个白天鹅对自己中意却没有机会靠近的癞蛤蟆的追求,坎坷曲折而又遥不可及得让人绝望,没有顺利求到的可能,辗转反侧,断断续续做不出一个完整完整的梦。 还好在学校只住三天,这让我感到些许安慰。最后一天是考试。下午一场两点到六点。扫一眼试题轰的一声满脑子都是蚊子的叫声,又回到了和蚊子打游击战那种筋疲力尽的感觉中,一阵阵的迷糊,题目长得让人失去读题的信心,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每个字都认识却全然不知所云,就好比小时候考英语,二十六个字母都认得,凑在一块彼此陌生。我伤心地想交白卷又觉得太丢脸,听到有沙沙地写字声,已经有考生在苦苦地答题了,看到不少考生像我在苦苦看题的,心里颇觉安慰。硬着头皮反反复复地看,四个钟头漫漫无涯却又怕时间不够用,心慌意乱着,也不懂写了多少,铃声响了,心头一阵空洞洞地,麻木得什么感觉都没了。收拾好东西,刚想走人,想到后座考生从头到尾不停地敲打计算器声音大得象拆房,好奇心顿起,回头拿起他的试卷扫了两眼,写得整页整版,心想我们两份试卷上的名字换过来就好了。出了考场大家不停地讨论试题与答案,我对这次考试的内容是水过鸭背了无痕迹,整个答题过程回忆不起,感觉如同面对99年的洪水泛滥,脑海是长江两岸掩过了无数农舍良田的那片无际的混浊水域,心里一片茫茫然。此次与昆明过招,对我来说,考试兼旅游不如说是旅游兼考试更为恰当。吃了晚饭,当夜晚就离开学校这个伤心地,到了市区决定次日转往丽江,安抚那一颗受伤的心。我对对昆明总体的印象,仅限于校门口那个长长的陡坡及那些半夜起舞不怕冷的蚊子。   去丽江坐的是晚八点半的卧班车,车上人声吵杂空气混浊,晚上御寒用的薄被就如穿了三年厚歎未洗过的臭脚,蕴藏着一股厚重的异味,碰一碰就滚滚而出,盖的时候要小心轻放。我只担心又是一夜睡不着,不想精神及身体上受了几天的双重打击,躺下没多久毫无防备就睡了过去,中间似乎停过几次车,天开始蒙蒙亮的时候,车子进了城,车内混浑的酸臭味被古城的空气滤了一遍,清新了。 早上七点的丽江,天空如水洗过般干净清朗,空气清新宜人,微风吹过,带来雪山特有的凛冽,浸人心肺,让人情不自禁地深呼吸。丽江分为新城区和古城区,新城区地势较为平缓,道路宽敞建筑格式较新,是震后新建的,据说那次地震让丽江前进了二十年-----此震安知非福也,看来震得好。古城区保持着原有的格局,全是古香古色横竖成排的木质结构的房子,大大小小的巷子是一条条走得发亮的青石板路,格调雅致,依着半个山坡一路修建,使整个古城错落有致。入古城的道口一座青石桥,桥边的大水车缓缓转动,桥下是雪山上流下来的冰凉的溪水,欢急地奔流不息,顺着城内的每条石板路分流经过每一家门口,是有名的家家有流水,户户裁柳树。溪水清可见底,油绿色的水草在水底柔柔地招个不停,徐志摩到此一游也会误以为是见到了康桥里的水草,要改口吟颂“丽江里的水草,在碧波里荡漾”。雪山与道口遥遥相对,山峰冰莹耀眼散发着冰冷的光芒,傲然圣洁,静寂无语,印着纤尘不染的天空。在这天色渐亮的清晨,古城尚未睡醒,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微微的晨风吹过,仅见到三五个早到的游客在静静地观光,奇怪着破坏欲如此强盛的中国人还能够保留住这么一个令人眷恋的世外桃源。 目前首要解决的是住宿问题。在古城口下了车,提着行李沿着城边的水泥路信步往前走,那是一段绕过古城边长而微陡的上坡路。快到坡顶,公路边往上十几个台阶处有一幢两层楼的漂亮私宅挂出客栈的牌子,牌子下一个早点店有个胖胖的女人在忙碌,是该客栈的老板娘,她让我想起了古时的书画大赛---据说某次书院的书画大赛,题目是“万绿从中一点红”,夺冠大作画的是无边的绿林丛中露出楼宇一角,开着扇窗子,一个年青小姐靠在窗边往外看,涂着娇艳的一抹红唇。如今这一点红唇移到了老板娘的嘴上,薄而长的两片唇沾染着滴血的红光,金庸迷也许会想起是天山童佬在长年龄刚喝足了血没来得及擦的嘴,而我比较善良仅将其称为“中原一点红”。中原一点红说起话来薄唇上下翻飞,极能吸引人的目光。我移开眼神,不忍细看,只怕看了不自觉更深一层地起研究牙齿的兴趣。一点红的脸上随意涂了几层粉底,让人愿意相信这是用于防晒而非妆扮。另有一个年青秀丽的女孩在旁帮手,是小帮工,此外未见其他人。进门观看,铁门里面居然有个露天的小院落,一个小水池边围有几盆盆景和盛开的杜鹃,地面是大小不一的碎石板,秉承了古城雅致的风格,与中原一点红没有丝毫相像的地方,大俗和大雅在这里和平共处着。一楼客厅厨房及居住的卧室等等,二楼也就三个房间,小帮工住了一间,其余两间空着,干净整齐,是老板娘的两个在外地读书的孩子住房,闲着也是闲着,即开发成了客栈。楼顶可晒衣服,搭有遮阳蓬,蓬下是各式各样的盆景,姿态各异,赏心悦目。由着对这小院落及顶蓬的热爱,我决定就住这里,一日三餐与老板娘搭伙。 丽江海拨较高,离太阳近,天空蓝得彻底,紫外线的强度也有名,小小的婴儿脸上已有两团红红的印子。我不想回去时带上两块锅巴,安顿好自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防晒霜,算是给当地财政增加收入。 回客栈是那段长而稍陡的上坡路。宽大的路面,两旁高高的路灯防贼似地耀着眼,是这么的亮,如果有钞票躺在地上,瞎子也能看得见。边想着,低着头无意识地进行搜索,一抬头,看到一轮圆圆的满月,低低地挂在山顶上,太近又太亮了,像是人工制造又随手抛上去的,让人怀疑不是真正的月亮,那么孤单寂寞,不见一点浮云,但是传说中宫殿和桂树的轮廓清晰可见,有清冷冷的月华在尽情地挥洒着,又如清水般柔润,一泄千里,温柔的轻抚着世上每一颗受伤的心。我屏住呼吸,呆站着一动不动,和月亮静静地对视,相看两不厌,可惜眼力不济,没找到挥舞斧头砍桂树的吴刚,世事难料,也许吴刚旅游去了。 古城比意想中大了许多倍,除了近大路口前面地理位置好的街道改为热闹的商业区外,后面大部份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包括它的破烂残旧和贫穷,是真实的有人居住的民房,每条巷子无论横竖看着都一样,难以分辨,还好无论大小巷子都有路名,否则本地人也会迷路。外地游客少有走到里面太深的,按当地导游说,真正要走一遍,三天也走不完。我问了几次路,延着河水往上走,费了好大功夫终于回到了热闹地段。这样在巷子里进进出出了几天,实在浪费时间,下一站前往虎跳峡。 虎跳峡分为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三个景点,风景最美在中虎跳,但也是最险地段,由于政府尚未开通中虎跳的线路,旅游公司的车仅能从桥头镇进入上虎跳或从大具县入下虎跳,进中虎跳的多是徒步狂热者(可观赏延途风景),其他单纯游玩的游客可从桥头镇包车前往。我坐的是直达上虎跳的小巴车,车上除了与我一般年纪的游人外,另有一对退休的上海来的老夫妇。两位老人不胖不瘦,容貌清朗,看着身体很好。老大爷戴了幅眼镜,不大说话,只是和气地微微地笑着,内向斯文,那种标准的知识分子;坐在身边的大妈面色红润,十分健谈,说到高兴处像个孩子笑得极开心,然而并没有上了年纪的罗嗦。两个老人一动一静,配合默契,天生一对,让人心生羡慕,看着他们的恩爱,再不景气的婚姻也会对将来心存希望坚持下去。车子经过长江第一湾,进入桥头镇,老夫妇下了车,打算安顿好住宿后再租车直抵中虎跳。小巴车继续前行约十多分钟到达上虎跳。 据说古时有只老虎被猎人追赶,靠这块石头跳过河对岸,救了一命,此快大石头由此得名。上虎跳的河道又窄又湾,喘急的河水在狭窄的峡谷内汹涌而下,冲击着虎跳石,激起千层浪,拥挤着从石块上滚滚而过,伴着轰鸣声,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惊险。从山坡上远远往下看,初时觉得景致一般,并无十分特色,但也随着人流顺阶而下。回来的路歇了几趟,买了两次小摊点的大山梨补充水分体力,才回得到停车点。大山梨一元一个,汁多肉甜,后来再也没能吃到这么好吃的梨了,让人怀念。河岸边有穿着藏族服装的姑娘及小孩做陪照相的生意,二元钱一次,有个小朋友冲到人群中抱着小伙子说:“叔叔,挣点学费。”可爱又让人心酸。 坚持徒步从上虎跳往中虎跳的有一对从上海来蜜月旅游的小夫妻和另一个男孩。当时约是中午11点左右,烈日当空,很蓝的天,很白的云,周围是延绵不断没有尽头的山群,只有半山腰这条黄泥路是看得见的一点平地,然而还不是很平整,弯弯曲曲往山里伸延,偶有车子驰过,扬走滚滚的黄尘,往山底下望可见到一两段奔腾的河流,大朵的云飘过,遮着日光,使对面山的一侧阴晴不定交替着。立志徒步的几个人明显是非专业的徒步者,业余的水准还够不上,刚开始看到盘旋在山顶上的老鹰、藏在山腰背后露出半个脑袋的云絮时,还啧啧个一惊一乍地叹不止,走了半个多小时,感觉太阳越来越烈,喝水的速度赶不上流汗的速度,脚步逐渐沉重,看到再美的景色,不再有人吭声,赞叹的话语放在肚子里留给自己。其间两女性补了两次防晒霜,男生也未能例外。从上虎跳到中虎跳走路大约须三个多小时,烈日当空,大家正在心里盘算还能承受多久的暴晒时,一辆小包车驶过,不远处停了下来,摇下车窗,两个脑袋探出来,是早上同车的上海老夫妇!车上的人惊喜着偶遇,车下的人惊喜着奇迹,勿须多言,纷纷上车,心情畅通,一路畅通到中虎跳,在张老师家解决午餐问题。 张老师在网上极其有名,虽然网上已发表有不少贴子表达对张老师的赞扬与感激,在这里我还是忍不住要大拍张老师的马屁,正是由于他们一家人不畏艰险的辛苦与努力,开出一条通往山脚的路,游客才能够下到河岸边与中虎跳峡亲密接触,亲临其境感受一线天的壮观及险要。从山上通往山下的路是用简易石块搭就、窄而陡的峰回路转的羊肠小道,路边每隔几米远就绑有一根红带子作为路标,在晴朗的天气下山尚须提心吊胆小心翼翼,雨天禁止通行,张老师一家人从无到有开荒开路,当时的艰辛可想而知,由于没有政府一分钱的资助,需要向每位游客收取15元的引路费,作为维修开支,就是这区区的15元费用,有人在网上发表观点说是牟取暴利,并且是在享受了这条民间小道给予他的好处,让他得以观赏到中虎跳的美景之后的言论,小乞包,变态啊! 闲话少说,伸张完武林正义,为张老师讨回公道及尊严后,回过头来继续这次的中虎跳行程。到达张老师家已将近中午二点,几人立刻解决午餐,四个人简单的三菜一汤,我平时吃得慢,此刻不敢慢下来,速度加快几倍,仍没赶上同桌的速度,不消一刻钟菜碟里如风扫残云空空如也,第二碗钣仅剩下菜汁。吃得太快,休息了好一会儿,才离座和比我们早到的已等在门口的另外三个北京游客一起,由张老师的家人、一个青年小伙子带队,向山脚下出发。三个北京游客二女一男,年纪都很轻,其中一个女孩子,叫老刘,胖得没法想像----不成比例,只有一个人的身高,却有着两个人的体重,如果来回下山多几次,这条简易小路保不住被她压垮塌方。我这段时间总有减肥的念头,自从认识老刘后这个念头自动消失,再重十公斤也没关系,胖老刘造成的社会影响,是食品商的幸运减肥商的不幸。胖归胖,并不影响下山的速度,远远落在后面的是我及上海小夫妇。我们三人边下山边观景,走走停停,兼顾点评。一从从高低不一的灌木,纠缠成团裸露的根须,风化成岩的大树根,都在诉说着石山中成长的艰辛与苍凉,让人驻足观望。这个人烟罕至的边远山林,没有大森林遮天蔽日的茂盛繁密,却有着原始的模样,清澈的山泉一路可见,它的一切,包括它的空气,都那么与众不同。 快到山脚下,轰轰的水鸣声清晰起来,继续前行,听到的已不是一般的水流声,震动着人的耳膜,听不到十米外的说话声,渐走渐近了,终于看到了河滩,高高低低的岩石,大小不一散落在河滩上,不远处高高的山崖上,一股瀑布饱含着激情与梦想,倾泻直下,拥抱山脚的岩石又四下散开,奔腾而下往前冲,急急奔向河滩,汇入滚滚的河流,一去不复回,看不到忧伤和紧张,人生的烦恼这瞬间都随着流水西去了。中虎跳的水比上虎跳宽了许多,河对面有料峭的绝壁,大块黄色褐色的壁面,寸草不生,像是被鬼斧神工一刀劈开后又弃之不理,留在世间让凡人感慨着大自然的神奇且心生幻想。一行人仰头观望,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与雄伟,我坐在石崖上静静地歇着不说话,有摄影爱好者不停变换姿势角度,想留住这美好时光,最终留不住,太阳温柔起来,没有了下山时的暴烈。带路的小伙子抬头看了看太阳,问老天爷道:“天。。。。色不早了吧?我们回去吧”,老天爷没有回答他,用沉默代替。我们在老天的沉默下恋恋不舍往回走。 下山时用尽了力气,上山要比下山困难得多,坡没爬上得一半,年轻的老刘已歇了几十次,大家不停地为她加油打气,鼓励她:坚持啊!坚持就是胜利!还有100米就到了!结果在第N次100米的承诺后,老刘起了疑心,知道是在用狼来了的把戏骗她,不再上当,每走三分钟就歇五分钟,休息的时间渐长过爬坡时间,最的后干脆泄气道:你们走吧,别管我,我不走了!其实我也好不到哪儿,但由于沾了老刘的光,一路跟着歇个不停。带下山的矿泉水早喝光了,回来的路上全靠石缝里流出的山泉解渴,别人提醒要喝少点以免拉肚子,我却只担心喝了不拉肚子,生水里的虫子全留在肚子里成家立业不肯出来。 回到张老师家,太阳刚西斜,没完全落下,山坡上吹着干冷的山风。爬了一天的山,满身疲惫,此刻没人感慨夕阳斜照的意境,匆匆坐上等候着的小包车赶往桥头镇,须赶在天黑前另找到转往丽江的车。 到了镇上天色微暗,有一两盏灯早早地亮了。还有两三辆小包车在待客。我们七人围住辆较干净的车子杀价,那车子要180元才肯走,大伙都不肯超过150元。司机哥哥是个有着络缌胡子的东北汉子,深知外地谋生的艰难,趁着渐晚的天色,坚持说白天也是这样的价钱,不愿降价,然而这七个人不为天色所动,双方意志坚定地进行着拉锯战。纠缠半天,司机哥哥不耐烦了,拿出东北人的毫爽气慨,一声不吭上了车,发动车子,油门一加,“轰”地一声,把车开到了路对面,再停下来看着那一干人----满脸不悦以示抗意!大家仅愣了一秒,再围过去,使出时下流行的我们党中央“三个代表烦死他”的宣传精神折磨司机,司机不堪折磨,终于松了口,启动车子。大家欢呼着满心欢喜纷纷拿行李往车里装。这时不远处响起喇叭声,快客中心的豪华大巴路过,车头赫然挂着“往丽江”的牌子。这七人再度欢呼起来,跳到路边猛挥手,从小巴车里取出行李,嘻嘻哈哈冲上了大巴车。东北哥哥一脸的诧异神色,是那种见到煮熟的鸭子正在飞去的表情,这是他成为司机以来首次遇到的紧急突变,想不出应变之策,来不及说一句话,这群熟鸭子飞上大车走了,车屁股后给东北哥哥空留下了一阵飞扬的尘土。 按理说,狭路相逢,两车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这一真理被大客车的司机在返回丽江的途中推翻。不管何时何地,也不论遇到的是人力车或动力车,大客车都会客气地停靠在路边给对方让道,空有一身高大威武的车架子。若是不幸正处于狭窄的弯道上,这客车会自动后退数十米,并且这种不幸的情况时常发生。以此推论,我们每前进五米就要后退十米!眼看着天色越来越晚而离丽江越来越远,大家都焦急得说不出话来。车厢被一片抗议的沉默所代替,我听到肚子在叫,像田间微弱无力的蛙叫此起彼伏。望向窗外有几点孤伶的灯光。这时车子猛然一个急拐弯,车上的人“哇”的一声,带着惊奇,或是说惊喜。整片天空是水洗过般的浅浅的淡淡蓝,纯静得没有一丝云彩,亲切柔和,在这浅淡的天空下,黛绿色的山脉线条流畅,像是着了淡墨的木刻画被放大了无数倍置放在这现实中,绵绵不绝,静静无语。在这样色彩淡柔的天空下,在这样线体流畅的山脉上,一座耀眼的雪峰俏立其中,傲然挺拨,遗世独立,仿佛一袭白衣的圣女傍晚外出散步,被凡人无意遇到。人人屏住呼吸,耳边一片咔嚓声,大家按动着快门,不知谋杀了多少胶卷。然而此时的道路忽然变得通畅无阻,客车飞速前进,拐了几个弯,圣女被遗在了身后,刚刚惊艳的一刻,就像是个电光一闪的梦,倏的一下就不见了,大家叹息着,思想停顿在对惊艳的怀念中。 也不知过了多久,天完完全全地黑了下来,天空一片闪烁,笼罩着无计其数的大大小小的星星,密密麻麻地挤着天空,天空挤不下了,跌落下来,从山顶一路跌落到山腰边,顽皮的闪动。如果以前见过的那一段还能算做银河的话,那么这一大片跨越着整座星际的又叫做什么呢?长而宽且亮,似乎有着银质的水流在缓缓地涌动,从这头流向那头,又隐入密集的星系中。这里应该是全世界星星最多的地方,包括流星也比别处多了许多,对着流星,凭空多出许多许愿的机会,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之最。 古时有望梅止渴之说,此时我想着鸡汤非但没止住饿,反而更饿了,终于知道望梅止渴一说没有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看着大家忙着数星星,期待能暂时忘记饥饿与疲惫。不知离丽江还有多远,不敢对晚餐做过多的想像,晚上十点左右,远远地终于出现了一片城市的灯光,感觉就像看到了人间的天堂……一片欢呼雀跃声。 吃完夜饭已将近十二点,赶紧在古城区内找了个客栈歇息下来,次日醒来,双脚沉重,举步艰难,原打算一定马上立刻动身前往沪沽湖的坚定计划在这种情况下烟消云散须延时另议。中午时分,把自己收拾整顿一番,恢复了人样,返回中原一点红的家,大睡了两天。 沪沽湖边居住的摩梭族是一个原始的母系氏族,它原始的走婚风俗让湖外的多少男人向往与想入非非不得而知。沪沽湖的静与美让人震惊,它的民风不仅仅是用“纯朴”二字可以形容的。这里的人和物,一切的一切,笔墨难以描述。在这里度过的几天,感触良多。面对这片清彻的湖水 以及与湖水般清彻的双眸,那些伤害着的与被伤害着的往事,欺骗着的与被欺骗着的人,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伤痕,这刻间都淡忘掉了无法记起。不愿离开,更多的是对这风情的眷恋,在我记忆中深重的一笔,亦不知将来在风起的午夜,要经历多少次的梦回。 整个行程的记忆停顿在这最美的一站,另外要提到的是往沪沽湖途中的观景台,除了观赏到沪沽湖的全景外,十几个拿着一兜兜小苹果叫卖的孩子同样让人过目难忘。当时正是正午,阳光灼灼逼人,一群小学年纪的孩子提着一兜小果紧紧跟随苦苦哀求:“买一袋吧,二块钱一袋,挣点学费,走了一个早上才到,一个早上还没卖出一袋呢。”看着小小的脸上滴答流下的汗水,单纯的双眼满是贫穷和哀求,让人于人不忍。如果事先知道这个观景台会另外有这么一景,我想我是不会下车停留的。回到车上回想起来,十分可怜,凄然落泪,却招致同车者对我的嘲笑我。而我 |
转自:http://www2.zhiji.com/group/read_groupblog.asp?id=287317&group_id=G007358833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