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原是明清两代皇家的祖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它位于天安门东侧,面积13.96万平方米,四周有围墙三重。太庙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魏峨宏丽,庄严肃穆,庙内有多株已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柏。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间曾多次重修,乾隆四年(1749年)扩建。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正门设于天安门内御路东侧,称太庙街门,是皇帝祭祀太庙时所走之门。该门与天安门内御路西侧社稷坛门相对称。大戟门得名于门内外曾陈列有八个戟架,每个戟架上陈戟15枝,共陈戟120枝。大戟门有五个开间,当中三间均为前后三出陛,中阶九级,左右则各七级。门外东间有一座小金殿,专供皇帝祭祀时更衣盥洗所用。大戟门内稍东与西南方各有一座黄砖燎炉,专为焚烧祝帛而设。五彩琉璃门是祭殿的正门,此门得名于五彩琉璃的装饰。门内为玉带河及金水桥,其作用和名称与紫禁城之内的金水桥相同。 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这里是皇帝举行大祀之处。前殿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被毁得只剩有中间三间和殿柱。顺治年间重修太庙大殿,完工后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殿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榆木;地铺金砖;天花板及四柱,均贴有赤金叶。殿内供奉木制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龙,后座雕风。座前陈放有供品、香案和铜炉等。两侧的配殿设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中殿宽九楹,深四楹,通过石露台连接前殿,殿外的石阶下左右各有二个石灯。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 后殿四周围以红墙,有门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阶中刻龙纹石,殿内供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 现在三大殿中的前殿和中殿为展览室。后殿内设小剧场。正门外的东南的宰牲房和治牲房已改为图书馆。 太庙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