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太庙、社稷坛游记 |
[游记]太庙、社稷坛游记 |
2008-01-17 sina.com.cn |
十五、华人的根和本——太庙、社稷坛游记(附图七张) 2007-09-30 09:36:13 大中小 标签:文学/原创游记 太庙 由五色土组成的社稷坛,后是中山堂 华人的根和本 按照《周礼》所定“左祖右社”的皇宫建筑规制,紫禁城左是太庙,右是社稷坛。太庙是华人的根,社稷坛是华人的本.现太庙已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叫中山公园。 太庙是由三层红色宫墙、八百株苍翠古柏围着的一组古建筑,自然是汉白玉台基、黄琉璃瓦屋顶、金丝楠廊柱。可惜对此我素来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太庙中的古树。 在太庙北端有一株树,叫树上树,在明成祖手植的一棵柏树西。先有一棵柏树,长了若干年,突然一颗同类的种子落在它的枝桠上,于是精灵古怪地在这道树桠上又长出一棵柏树。小柏树翘首向北,正指故宫,又恰生于满人入主中原之际,被满人发现,皆以为吉,遂细心呵护,长至今日已迄300余年,仍枝繁叶茂,只得用一组七八米高的铁架支撑。 在太庙八百株古柏中,除“树上树”旁有棵明成祖手植的柏树外,进太庙南门还能看到一株。这株古柏被冠为“神柏”。据传,明成祖按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规制在此筑建祖庙时,所植柏树成活率很低,于是有人提议,把皇城东北角沙滩上的沃土移过来,并由皇帝亲自种植一株柏树,以示敬重。说来也怪,自此太庙各处所植柏树全活了,几百株柏树渐渐长大,郁郁葱葱,成了一片肃穆幽深的柏树林。神柏在琉璃门外,凡入庙祭祖者至此均须下马下轿,步行而入。而由神柏得名的皇宫东北角的沙滩,鬼使神差竟在帝制废掉后几年的1919年名扬天下。北大红楼正在沙滩,那里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是中国近代自由和民主的最早呐喊地。 太庙戟门外有二株铁树。常言道,铁树开花,哑巴开口。今年,这二株铁树中的一株竟开了花。花儿还不止一朵,是并蒂的二朵。花呈淡黄,触之较实,状如牛心。游客见之,无不欣幸。 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社稷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古人信奉“天圆地方”说,所以社稷坛是一个用汉白玉砌成的方形石台。台上铺着五种颜色的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无非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当然也体现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为万物之本”的思想。 社稷坛北便是“拜殿”。1925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曾停灵于此,接受群众吊唁,为纪念中山先生,1928年,“拜殿”改称“中山堂”,社稷坛公园改称“中山公园”。中山堂是一座无天花板的古殿堂,在北京绝无仅有。步入中山堂,看看中山先生曾穿过的衣,戴过的帽,用过的笔,坐过的椅,佩过的枪,手书的文告,心里更升敬仰。 我游社稷坛之时恰逢园内郁金香盛开,枝枝香花孱孱玉立,红的灿烂,黑的沉静,黄的高贵,白的素洁,与园内森森古柏相辉映,说不出的赏心悦目。 社稷坛的古柏远没有太庙多,但一样的古老、静穆。在天坛公园,我见过一株柏抱槐,这里也有一株,个头要大一轮,年代自然也久远得多,取名槐柏合抱。这种树的形成,应该是先有古柏,不留意一颗槐树的种子落在柏树心底,于是从中又长出一棵新槐,槐树似乎比柏树个头长得快,久之自成新奇一景。 这株奇树长在孙中山塑像东北方不远处。塑像前有座牌坊,白石柱,蓝琉璃瓦,原名“克林德坊”,现名“保卫和平坊”。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东单总布胡同向巡逻的清军士兵开枪挑衅,被忍无可忍的清军士兵击毙。1901年,各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署《辛丑条约》,根据条约第一款在克林德殒命处建了一座牌坊,称“克林德坊”。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被协约国击败,积愤已久的北京群众把这座牌坊拆了个七零八落。1919年,协约国要求战败的德国把牌坊修好并移至中山公园,改称“公理战胜坊”。1953年,一次世界性的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公理战胜坊”从此改称“保卫和平坊”。从天安门西侧的社稷坛南门入园,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座写满近代中国屈辱史的牌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90aab01000asw.html2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