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和我一起逛“太庙”(明清两代皇家祖庙)

[游记]游记和我一起逛“太庙”(明清两代皇家祖庙)

2008-06-27    qqdc.com.cn

楼主大中小 发表于 2008-3-14 07:48 显示全部帖子

【游记】和我一起逛“太庙”(明清两代皇家祖庙)

太庙在北京天安门东侧,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祖庙。

交通:乘1、4、10、20等发往天安门的车可达。 

门票:2元 

开放时间:08:00-20:00

说起太庙,我这也是第二次去。第一次还是女儿4岁的时候(78年),带她去过。不过当时太庙还未对外开放,只在四周转了转,感觉没多大劲(当时门票才2分钱,现在的门票2元钱,是北京收费公园最低的),以后就再没去过。

今年3月的一天,我从“中山公园”出来,溜达到“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西门,准备进去看看,没想到一条“太庙维修”的告示映入眼帘,那有什么劲?!只好放弃。

前几个月,看到“飞跑的猪”发表的太庙的帖子,勾起我去看看的念头。于是上网考证了有关太庙的信息,带着问题去了一趟。好吧,我们一起浏览一下吧!

太庙在天安门城楼东面,现在是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的位置是按照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国都布局"左祖右社"的规矩而安排的。"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这就是太庙。"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神的地方,这就是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

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见图:

太庙,原是明清两代皇家的祖庙,每年四孟(即正月初一、四月初一、七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已故皇帝的生辰忌日、清明、中元(七月十五)以及皇帝登极、亲政、结婚、生辰、凯旋、献俘等,皇帝都要到太庙祭告。由于祭宗庙是帝王亲自参加的大祭之一,又是帝王先祖供奉之处,所以太庙的建筑极其雄伟壮丽,和宫殿建筑极为相似。它的整个格局如图:
注:遗憾的是,各殿里面已没有原配的东西了。

第一层院落面积很大,约占太庙总面积的60%。这里除少许假山、凉亭外,四周种满了柏树,浓荫蔽日,枝繁叶茂,历尽沧桑。

太庙主要建筑集中于第二层院落中。进入这个院落的正门就是“琉璃门”了。“琉璃门”嵌于太庙中垣庙墙南面红墙中,始建于明代。形制为三间七楼牌坊式,正楼三间,下为拱门三道。正门两侧各方门一道。黄琉璃瓦顶,檐下黄绿琉璃斗拱额枋。朱红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整个建筑别致端庄。

进入琉璃门,一眼看到的就是“戟门桥”。
戟门桥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引故宫御河水于此,并对原桥进行改建,形如玉带,故又称“玉带桥”。桥宽八米,为七座单孔石桥,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中间一座为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官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在戟门桥的两端各有一个“井亭”。
井亭:祭祖前神厨加工祭品洗涤取水之处。始建于明代,亭为六角形,黄琉璃瓦单檐顶,梁架用鎏金斗拱承托。亭内有水井一口,上置六角汉白玉井圈,柱间的坐凳为现代所加。
这层院落的东南角有西向的神库(储存祭器的地方)五间。

戟门桥的北面为太庙的戟门。戟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屋顶起翘平缓,檐下斗拱用材硕大。汉白玉绕栏须弥座,中饰丹陛。两侧各有一旁门。该建筑是太庙始建后惟一没有经过改动的重要遗物,是明初官式建筑的重要代表。门外车间原有木制小金殿一座,为皇帝临祭前更衣工孻盥盟洗之处。按最高等级的仪门礼制,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枝。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
戟门面阔五间,正中三间为三座实踏大门,黄琉璃筒瓦庑殿顶、汉白玉石台基四周都有石护栏,正中有汉白玉石雕丹陛,从上至下分别雕“二龙戏珠”、“狮滚锈球”、“海水江涯”。东西帝门各一座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无台基,面阔各一间。

前殿就是“享殿”,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被毁得只剩有中间三间和殿柱。顺治年间重修太庙大殿,完工后的大殿十一间,深四间,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殿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楠木;地铺"金砖";天花板及四柱,均贴有赤金叶。殿内供奉木制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龙,后座雕风。座前陈放有供品、香案和铜炉等。

太庙享殿、明长陵棱恩殿和紫禁城太和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它们的建筑规模和等级相当,没有其他的建筑能够与它们相匹敌。在长和高方面,太庙享殿甚至要超过太和殿;由于清初建筑材料尤其是巨大的楠木难以采办,太和殿的规模和用材质量已经远远无法与明永乐年间建成的奉天殿相比,面积仅及它的一半。因此,太和殿与其下的汉白玉石雕基座比例失调,而长陵棱恩殿和太庙享殿则几乎充满了汉白玉石雕基座,比例更加和谐、优美,完全保持了明代建筑原有的风貌。

享殿是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礼仪的场所。每逢祭日即每年四月初一、七月初一、十月初一、皇帝生辰、清明节、七月十五、先皇的忌辰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祭典,而且每年末,还要举行袷祭(即所有供奉于太庙神主的合祭)。殿内按左昭右穆的次序摆设历代帝后的神位,神位前设供案,案上陈设祭器和礼器。

丹陛是须弥座台阶中间的纹石,在享殿、寝殿等石阶上均有,是神走的路,皇帝则走东边的台阶。享殿丹陛尤为壮观,各由整块青石分别雕有显示尊贵的“云龙纹”、“狮子绣球纹”和“海兽纹”,雕工精美,是明代石雕艺术精品。

享殿东配殿,供奉有功亲王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十五间。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内倾斜,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有功亲王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代善、多尔衮、多铎、允祥、奕 等。每间设一龛,内置木制红漆金字满汉文牌位。

享殿西配殿,供奉有功大臣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十五间。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内倾斜,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汉文武功臣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鄂尔泰、张延玉、傅恒、僧格林沁等,每间设一龛,内置木制红漆金字满汉文牌位。

太庙享殿的东西配殿,两边的房间大小完全相同,可是供奉亲王的燎炉是彩色琉璃烧制的,而西边的功臣只能享受不上色的素坯燎炉。

燎炉是焚烧用过的帛(bo,丝织祭品)的炉灶。明代建造。建筑为无光无釉的砖石构造,外形仿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檐下饰以斗拱额枋.炉身四角有圆柱,炉膛门上雕花饰带、其余各面雕刻菱花隔扇门,下为须弥座。雕工精美,艺术价值很高。在此燎炉的东边与之相对还有黄琉璃燎炉一座,为焚烧享殿和享殿东配殿祭祖用过的祝(纸书祝文)、帛而设。

转自:http://www.qqdc.com.cn/viewthread.php?tid=85614&page=3&authorid=4962830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