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孔庙游记 |
[游记]北京孔庙游记 |
2008-06-27 sina.com.cn |
元进士碑和晚清进士碑中间空工有“大清乾隆造”的一座青铜麒麟和两座三足两耳鼎及一个三足青铜鼎,古色古香、作工精细,依稀能看到乾隆盛世所遗留下的痕迹。明进士碑与清进士碑的最东端有一座高达十余米的方亭,因年久失修,所以墙垣残破,朱漆剥落。亭内立的是块巨大的石碑,此碑是明正统九年所立,碑名为“御制新建太学之碑”。我围绕着这有数百年历史的石碑走了一圈,在惊羡勤劳祖先的无穷智慧和无限气魄的同时,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儒家学派始祖的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碑文依然清晰可见,只不过有些文字被墨汁涂黑。碑的背面有后人用毛笔写的一首打油诗和“革命的大联合万岁”的字样。这些文字是另一时代留下的踪迹,这是那个时代人们火热激情的表现,更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重大转折的见证。推陈出新就是要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摒弃腐朽的封建思想,倡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当时激情澎湃的人们或许认识过于盲目、方法过于激烈,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里去重新对待当年的那次运动,则是非曲直很值得我们认真而客观的去探讨、评价。 过大成门后,大成殿就在眼前。虽然大成殿维修,不过殿顶匾额上“万世师表”四个镏金大字依然煜煜生辉。殿前广场种的是百年古柏,使整座孔庙显得格外森严、肃穆。大成殿西侧台阶旁有一株枝繁叶茂的古柏,这是“触奸柏”,又叫“辨奸柏”,本是元朝祭酒许衡栽植。相传明朝奸相严嵩有次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下时,狂风骤起,吹动古柏树枝,竟然把严嵩的官帽掀掉,所以后人说此树可辨忠奸,因此得名。狂风骤起是自然现象,掀掉官帽是偶然事件。后人之所以说此树可以辨忠奸,实则是借自然界的偶然事件表达对奸相严嵩的痛恨、表达对世间一切腐朽蛀虫的无比憎恨。两侧广场的一株柏树下有座古井,那是砚水湖。我扶着井沿往井底看,但见井内黑不见底,更没见到清澈的井水,我不禁大失所望,猜想此井无水可能是因为北京的地下水采用过度所致。据文字介绍,砚水湖当年水浅而甘冽,文人饮“圣水”后能文思如泉涌,如果用水磨墨就可以笔下生花,所以乾隆赐名“砚水湖”。我虽然不是甚么文人,不过也想借这“圣水”增加点才思以附庸风雅,然而井水干涸终不能取一瓢饮,只好让自己的才思如同这井水一般继续枯竭下去了。西侧广场有五座巨大的石碑亭,东侧广场有六座巨大的石碑亭,里面都是历代所立的石碑。因为这些碑亭都被隔离维修,因此不知具体碑文如何。空旷的广场,苍劲的古柏,萧瑟的秋风,在这古老的孔庙里,不仅可以和先贤鸿儒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也会深深被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所折服。在这里不仅会产生见贤思齐的奋斗愿望,也会油然而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大成殿继续北行就是崇圣祠,这里被辟为公园管理处。大成殿背后甬道往西十余米,就可到达十三经碑林。我开始以为碑林是露天的,进去后才知道所有的石碑都集中在西侧的厢房里。进入十三经碑林,一座介绍十三经碑林的石碑横立眼前,这是建国后所立的石碑。在此碑的北侧,有一堵风化的石碑用玻璃罩保护起来了。我对书法艺术不怎么了解,然而到北京的皇家园林次数多了以后,凭感觉猜想石碑上刚劲有力、稳健洒脱的楷体应当是康熙所书。果然没有猜错,此碑被称为“康熙御书《大学》碑”康熙御书《大学》碑的对面就是十三经碑林的安放处,屋里静悄悄的,阳光照不到里面,所以进去后感到冷气袭人。这里共有石碑189块,由清代江苏人蒋衡所书。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尚书》、《周易》、《诗经》、《周礼》、《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礼记》。在我看来,单单抄写一遍十三经就要很长时间,更何况要将文字悉数刻在石碑上。如果不集众力实在极难做到,因此十三经碑林的完成也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象征。189块石碑静静地立在屋内,有的完好无损、有的曾经肢离破碎、,有的文字清晰、有的文字难觅影踪。这些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石碑在风雨中静立了百年,刻在碑上的文字早已模糊,而刻到人心中的文化却要永远传承。我既不懂书法,也不会考据,所以在这些高大的石碑前徘徊,实在难从中品味出什么,仅是“外行看热闹”,正如刚刚进来又匆匆出去的那几个外国朋友一般。不过碑林的学术价值肯定重大,只是需要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或者国学大师、书法家来发掘罢了。如果只当作旅游景点,恐怕有些“暴殄天物”。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0f314010004c0.html48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