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雍和宫-攻略华北地区-游记线路功略 |
[游记]北京雍和宫-攻略华北地区-游记线路功略 |
2007-07-16 tuuke.com |
雍和宫在北京城的东北角,北新桥北街路东,是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黄教寺院。雍和宫南北长400米左右,东西宽近120米。这座寺院,殿宇宏伟,楼阁巍峨,既有宫殿金碧辉煌的建筑,又有古刹庄严肃穆的气氛。 明代这里叫太保街,是明末太监们的官房,规模不大,只比老百姓的民房稍高一些,灰瓦屋顶,无甚特殊之处。 清兵入关后的第二代清廷皇帝--康熙,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此为其四子胤祯贝勒修建贝勒府。由于胤祯生母身位不高,故在营建府邸方面本人不敢太挥霍。到了康熙四十八年(1708),胤祯被封为和硕雍王之后,才敢向清廷提出预支三年王俸的要求,大肆修建王府,即雍王府。 胤祯于公元1723年采取了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当上了皇帝,即清世宗雍正皇帝。他的家庭照例搬进了皇宫内院。在他大肆铲除异己的政治活动中,其御用工具"粘竿处"(特务机关)就设在原雍王府。胤祯当上皇帝之后,其王府即为"潜龙邸"。在他继位后的第三年(1725),把王府的一半改为行宫,另一半赐给喇嘛章嘉呼图克图,作为黄教的上院。后来行宫部分失火,仅剩庙宇部分。 当了不到13年皇帝的胤祯,于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暴死于圆明园。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皇帝。他把雍正的灵寝停在雍和宫内永佑殿。为此,将殿宇升级,下令在15天内,把原来主要殿宇上绿色琉璃瓦全部换成黄色。雍正之棺椁在永佑殿停放一年之后,葬在西陵(泰陵)。但其"御影"仍留殿中,所以雍和宫又称作雍正祠堂。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遵照其母孝圣皇太后钮祜录氏之意,将雍和宫正式改为喇嘛庙。于是重新规划,改建庙宇,扩建了现在天王殿以南部分,并从蒙古招来500名喇嘛长驻于此。乾隆此举即尊母愿和其父在世时信佛之宗旨,又符合清朝对潜龙邸处理之规定,更重要的是对蒙古表示了"怀柔"之道,稳定了边防,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对雍和宫屡有修建,逐渐成为现在的规模。 辛亥之后,民国四年(1915),雍和宫开始售票开放。日伪统治时期,不但庙宇失修,连庙里的喇嘛们吃饭都成了问题。喇嘛们不得不做点小生意,赖以糊口。到解放前夕,该庙已相当败落。北京解放后不久,人民政府两次拨专款(1950年和1952年),修缮雍和宫。喇嘛们的生活也有了保障。十年浩动期间,雍和宫殿宇虽得以幸存(据说周总理曾下令保护),但喇嘛们却未能幸免。主持喇嘛伯云乌尔吉被批斗后,送往茶淀农场劳改了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喇嘛们又回到雍和宫,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79年,政府又拨巨款对雍和宫进行了全面修缮,使这座庄严的庙宇重新放出了异彩。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飞速发展,雍和宫成为市内的一处观光热点,尤其是对日本、东南亚一带的佛教信徒们颇具吸引力。他们来此布施、随喜、捐资,为维修庙宇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80年代屡加修缮,至 |
转自:http://www.tuuke.com/default/outdoor_outdoorlinecon/21/10637.html35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