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乾隆:卢沟晓月,大年三十看见啥?精彩一览吃在京城 |
[游记]乾隆:卢沟晓月,大年三十看见啥?精彩一览吃在京城 |
2008-05-22 bj24h.cn |
◇写个“福”字换糖瓜 ◇走上几步成“古迹” ◇扔下国宴吃“饸饹”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是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他25岁登基,在位60年,89岁寿终正寝。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享年最高的皇帝。同时,也是民间传闻最多、被文艺作品演绎和官方文献记载最多的皇帝之一。这样一位风流倜傥的皇帝是怎么过年的呢?史料中自然也有不少记载。 写“福”字换糖瓜 乾隆皇帝是个闲不住的人。某年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乾隆悄悄溜出皇宫,来到前门外。当时,商号、戏园子、会馆多集中在外城这一带,从腊八起,街上的铺户前多设了不少货摊,摆着春联、年画、爆竹、糖瓜、灯笼、风筝、空竹等,面对琳琅满目的年货,即便是皇帝也有些眼花缭乱。 乾隆帝信步来到一个卖糖瓜的货摊前。卖糖瓜的老人见乾隆皇帝衣着鲜亮、气度不凡,认准他是个有钱人,便竭力推荐起来:“先生,我这糖瓜要是给灶王爷吃了,他在玉皇面前就不说坏话,光说好话,不信你买回去试试。”乾隆皇帝见这位老人说得挺有意思,便故意问:“你怎么知道他不说坏话,光说好话?”“等把灶王爷从天上接下来一问就知道了。”乾隆帝被老人的话逗乐了,便表示愿意写个“福”字换老人的糖瓜。眼看太阳偏西了,送灶王爷的时间就快到了,早没人买糖瓜了,老人便同意了。 老人用一斤糖瓜换了乾隆一个“福”字后,将这个“福”字随便贴在了自家院门上。第二天一个路过的外埠进京的官员瞧见,认出是乾隆皇帝写的字,便找到老人,提出愿用一担麦子换这个字。老人高兴得了不得,二话没说就把字揭下来给了这个官员。此后,这个官员四处向人显摆这个“御赐”的“福”字,而老人用一担麦子过了一个好年。 史料记载:每当新春,皇帝都要在内廷御笔书写若干“福”字。所写出的第一个“福”字,一般是悬挂在乾清宫正殿,另有一些张贴于宫苑各处和颁赐在京九卿朝臣和封疆大吏,一般的官员很难得到皇帝御笔书写的“福”字。 除夕赐名“都一处” 乾隆十七年的年关将至,别人都像宿鸟投林一般急急忙忙往家赶,想与父母妻儿过个团圆年。可乾隆皇帝不同,在年味越来越浓的时候,他带着贴身随从,踏着积雪一路东行,跑到了通州微服私访。 掌柜姓王,一看来客衣帽整洁、仪表不俗,便连忙把客人让到一处干净的座儿上,把店中的好酒和拿手菜一齐端上桌来,亲自为客人斟酒,并站在一旁伺候。 饮过酒,尝过菜,乾隆问掌柜:“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掌柜回答:“小店没有名字。”乾隆听见店外鞭炮齐鸣,想到家家户户已在欢度新春,生出几分感慨,便说:“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都怕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王掌柜当时并没太在意,可没过几天,几个太监给他送来了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并告知王掌柜:“这块匾是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的,三十晚上来吃饭的客人就是当今皇上。”从此,王掌柜的小酒铺便改名叫了“都一处”。 王掌柜是个很精明的生意人。他将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绸子围起来,当“宝座”供起来,并将乾隆走过的一段路保护起来,终年不打扫。日积月累,最后形成了一道土埂,被称为“土龙”。这条“土龙”在清代还被列为京城的“古迹之一”。清朝《都门纪略·古迹》记载:“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都一处”自乾隆赐匾后,生意兴隆,许多人争相来此观看御匾,一直延续到现在。
|
转自:http://www.bj24h.cn/Stock/Detail.asp?id=132103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