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进牛街礼拜寺 |
[游记]走进牛街礼拜寺 |
2008-05-22 sina.com.cn |
星期天,本来预计是要与龙去大观园,但是由于乘车路线的问题,先到了我们的第二站:“牛街”。牛街,是北京回族居民聚居的地方,听说那里有好多的清真小吃,我们是冲着好吃的才去的。在一个小吃城里,吃了豌豆粥、牛肚汤、当然少不了烤羊肉串、还有一种类似粽子的东西,上面涂上一点枣子桨,很好吃!!为了给龙补身体,我还特意给他买了烤羊腰子,吃上去有点臭!! 酒足饭饱后,听说附近有一个清真礼拜寺,于是,我们便打听着路找到了。穆斯林,伊斯兰教,好陌生好神秘的感觉。龙不让我进去,但是我蹑手蹑脚的走进去了,没有人拦我。我还是忍不住问了传达室的人,“这里可以进去吗?”一位穿着黑色衣服、带着小白帽的胖胖的叔叔回答我:“你是穆斯林吗?”我回答:“不是,就是想进去看看”。胖叔叔很慈祥很和蔼,可能也有一些诧异吧。“买张门票吧,2元”我跟龙一起走进了这个我们陌生而又好奇的地方。 走进礼拜寺,寺内有好多老头在寺内乘凉、说话,据说下午就有一次讲课,所以好多人很早就到这里来,等待做礼拜了。全寺占地5000平米,由礼拜殿、望月楼、宣礼楼、讲堂、碑亭、对厅、沐浴室等组成. 礼拜寺的主体建筑为礼拜殿,坐西朝东,面朝圣城麦加,为教众礼拜之所。走进那里会让人有一种惊叹的感觉。房顶高耸入顶,要伸着头才能望见顶,大门旁边写有进殿赤足,谢绝游人的字样。那种古朴肃穆、宏丽庄严的气氛,就算是没有标示,恐怕也没有人敢任意跨入内堂。大殿结构由3个勾连搭式屋顶和1座六角形攒尖顶亭式建筑组成,殿南北五楹,东西3进共42间,纵深30余米,可供千余人礼拜。梁柱间用尖拱形,天花梁柱上以粉贴金绘成阿拉伯图案,门楣饰以各种文体的《古兰经》文。 大殿两侧为南北讲堂。殿外正东还有一座二层楼亭,称为宣礼楼(又称邦克楼),是为呼唤人们来礼拜而建。此楼东面有对厅一座,现保存有阿拉伯经文的古瓷器和手抄本及各种印版的经典。 在大殿东侧为对厅,亦称七间房,原为讲经集会之所。据“北京市牛街冈上礼拜寺志”记载,该厅为明正统七年增修,清康熙年间重修。南北讲堂为院内南北两组建筑,与西侧大殿、东侧对厅形成四合院式格局。沐浴室的原有建筑已不存在,民国初年重修,题名“涤滤处”。该建筑风格不同于寺内其它中国古建筑式样,为平顶结构,上置女儿墙。 第二进院落东南角有一跨院,院内古柏青青,古柏下有两座黑砖矮冢,下方上尖的筛海坟,即宋末元初两位远道来中国布教、逝世于该寺的长老的墓。据现存元至元年间两块阿拉伯文墓碑记载,系宋末元初前来中国传教的波斯人艾哈迈德和布哈拉人阿里之墓。两位筛海,一位名叫艾哈麦德·布尔塔尼,伽色尼(今在阿富汗境内)人,卒于教历679年,即公元1280年;另一位名叫阿里·依玛顿丁,布哈拉(属中亚细亚)人,卒于教历682年,即公元1283年。两座古墓的碑文(阿拉伯文)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为国内少有的文物。碑文中盛赞了两筛海为宣讲伊斯兰教而“竭尽其毕生精力”。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eef0010006ge.html3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